在當前的伺服器虛擬化平臺,VMware的產品在技術成熟度與市占率上,無庸置疑,已居於領先地位,因此,他們的任何舉動都受到各界關注,最近他們推出了vSphere 5.1,除了繼續新增一些功能,但最受矚目的部分,莫過於取消了vRAM的限制,以及針對競爭廠商微軟的來勢洶洶,他們如何做出回應。

正式解除vRAM的授權使用限制
一年前,他們正式發表了vSphere 5.0,然而當時最受眾人矚目的,並非各式新功能的推出,而是增加了在不同授權版本上的vRAM Entitlements限制,許多用戶紛紛表示抗議,因而引起軒然大波,大家稱之為vTax。在今年的VMworld大會上,VMware一如外界預期,正式發表vSphere的後繼版本5.1,而且出乎大家意外的是,即將上任的新執行長Pat Gelsinger在發表主題演講過程中,正式宣布vSphere取消vRAM限制,改回原本依照處理器計價的授權方式,當時他所說了一段讓在場的人都很震撼的話:「Last year we created a four-letter dirty word, called vRAM. Today, I am happy to say that are striking this word from the vocabulary, from the vDictionary.」(去年我們發明了vRAM這個不堪的單字,如今它將不再出現在VMware的字典裡面)

實際上的改變,究竟是什麼?簡而言之,新版計價方式變單純了,當vSphere執行在擁有更多處理器核心和記憶體容量的伺服器時,企業不需要為此加買授權或升級到較高階的版本。

根據VMware最新發布的授權、計價與套裝形式的白皮書指出,vSphere 5.0和5.1的使用授權模式,將會基於每一臺伺服器搭配的實體處理器數量來計算,原本特定版本對實體處理器核心數與實體記憶體的限制取消了,而且在這些已購買授權的處理器上,vSphere不再限制可執行的虛擬機器臺數,以及虛擬記憶體(vRAM)配置的容量。

目前在vSphere 5各版本的使用限制,只有每臺虛擬機器可存取的vCPU數量。例如,在vSphere 5.0/5.1標準版中,每臺虛擬機器最多能配置的vCPU是8顆,而企業版和企業進階版(Enterprise Plus)分別為32顆和64顆。

一般來說,vSphere在實際應用上,還需要搭配管理伺服器vCenter Server。若需要一起採購,VMware目前也提供整合兩者的套件:針對小型環境的Essentials Kits(可細分為2種),以及針對一般環境的Acceleration Kits(可細分為4種),這些套件中,均包括vSphere的6個處理器使用授權,以及vCenter Server的單一實例(1 instance)授權(這些整合套件搭配的vSphere和vCenter Server版本也會有差別)。

此外,就整合套件價格與包含產品而言,在vSphere 5.1發布後有些異動。Essentials Kits和大部分Acceleration Kits目前維持不變,但原本要價1萬美元的Standard Acceleration Kit,降為6,995美元(內含處理器授權也從8個降為6個),而目前1萬美元價位的整合套件,改由新增的Standard With Operations Management Acceleration Kit來取代(內含處理器的授權也是6個)。而這兩種標準版套件的最大差別,在於後者額外包含了vCenter Operations Management Suite 的Advanced版,以及vCenter Protect標準版等兩套產品。

微軟Hyper-V急起直追,新版搶先VMware vSphere 5.1發表
VMware vSphere雖然在市占高、大家公認其技術發展已經成熟,然而其他廠商並沒有停下追逐的腳步,當中最被看好、有可能後來居上的,莫過於微軟伺服器虛擬化技術Hyper-V,它是在Windows Server直接內建Hypervisor。

過去幾年來,Hyper-V功能上雖然隨著Windows Server 2008持續改版,而有所改進,並且強調其平臺在建置虛擬化環境時的成本優勢,但眾所皆知的是,在功能的完備度與規格的延展性上,先前Hyper-V無法與VMware vSphere匹敵,直到今年,Windows Server 2012正式發表而隨之推出的Hyper-V,才開始有機會扳回一城。

說起來很巧,今年5月底微軟Windows Server 2012推出RC候選版,當時他們開始強調Hyper-V在新虛擬化環境的部份規格,已經超越vSphere 5.0,這讓VMware大為震動,呼籲用戶不要只比規格。

6月時,VMware推出了Get the Facts網站,以5個觀點表達vSphere優越之處。諷刺的是,過去微軟曾經也成立同名的網站GetTheFacts.com,表達Windows Server比Linux在許多層面應用的領先之處。

其中,微軟在最近推出的新一代Hyper-V,就是以VMware vSphere 5為競爭目標。事實上,微軟Windows Server 2012 Hyper-V新版發表前的一些舉動,頗有制敵機先、先聲奪人的意圖。8月1日,Windows Server 2012推出形同正式出貨的RTM版,並在幾周後宣布正式上市的時間是9月4日,而這些都剛好趕在VMworld 2012大會之前進行。

這很難讓人不聯想到是因為彼此競爭的關係。因為,市場上早已傳聞:VMware會在那時宣布vSphere 5.0推出後繼版本,但該公司並沒有正式承認這件事,也沒有公開釋出相關測試版本。後來,果然不出眾人所料,在VMworld 2012大會首日(8月27日),VMware宣布推出5.1版的vSphere與軟體式資料中心建置套件vCloud Suite,並表示這兩套產品上市(Global Release)的時間是9月11日。而Windows Server 2012(Hyper-V)在9月4日如期提供正式版下載試用,因此仍然是搶先VMware vSphere 5.1一步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VMware和微軟等廠商之間的競爭,並不單是比較彼此在伺服器或個人電腦桌面的虛擬化平臺上的市占高低,另一個即將短兵相接的主戰場,將會是資料中心、雲端環境。

VMware早在2009年,就聲稱vSphere是第一套雲端作業系統(Oracle也將Solaris 11稱為第一套Cloud OS),而如今微軟又以「Cloud OS」為號召,可見各廠商不光是要逐鹿虛擬化的戰場,更意圖在雲端運算的環境中攻下一席之地。因此在相關技術發展上,我們除了注意他們在虛擬化功能的發展,同時需要觀察他們如何搭配產品、功能,以建構雲端環境、軟體式資料中心。

以VMware而言,vCloud Suite目前看來會是主力,這當中除了包含vSphere、vCloud Director(vCD)和vCloud Networking and Security(vCNS)、vCenter Site Recovery Manager,也含括vFabric Application Director、vCenter Operations Management Suite、vCloud Connector等產品。

相較之下,微軟提供的是Windows Server 2012 Hyper-V,以及System Center 2012全系列產品,企圖涵蓋資料中心各層面的管理,例如基礎架構、應用系統,以及服務發布、自動化。


可在單一VM配置64顆vCPU,並支援Windows 8與Server 2012
vSphere 5.1新版中,最受大家關注的,莫過於虛擬機器規格與延展性提升的幅度,因為這是微軟在Windows Server 2012 Hyper-V上強調能與VMware抗衡,甚至超越的部分。

處理器與記憶體

首先,單一虛擬機器的最大組態上,vSphere 5.1對虛擬處理器(vCPU)的配置,已經正式支援64顆(5.0時是32顆),而記憶體的最大容量和5.0版一樣,都是1TB。基本上,vSphere 5.1在這裡提供的規格,和Windows Server 2012不相上下。之所以提供這麼大規模的虛擬機器執行環境,VMware的主要考量點是讓關鍵應用系統虛擬化時,不會因此受到限制,以及使單一伺服器具有整併更多臺伺服器的能力。

然而。在其他虛擬機器規格的配置上,vSphere 5.1並不打算跟進或超越Windows Server 2012。例如在每臺實體伺服器上,對於支援邏輯處理器的最大數量,VMware原本是160顆,現在提升到256顆,而微軟號稱支援到320顆;可同時執行的虛擬機器最大臺數,VMware維持512臺,微軟表示能達到1,024臺。

若單就雙方目前公布的相關規格繼續比較下去,看起來微軟新版Hyper-V佔了上風,然而實際應用上的效能差異,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在近期的x86處理器相容性上,新版vSphere也支援了Intel Sandy Bridge架構的系列產品,以及AMD將推出的第二代Bulldozer架構「Piledriver」產品。

除了這些特色,vSphere 5.1繼續改良處理器的虛擬化應用,VMware發展出一種功能稱為虛擬化硬體虛擬化(Virtualized Hardware Virtualization,VHV)。簡而言之,它能讓虛擬機器作業系統以近乎原生存取硬體處理器的方式,來存取處理器的資源,例如對於安裝Windows 7作業系統的VMware虛擬機器,vSphere 5.1也能使其執行XP Mode的模擬相容環境。因此,虛擬機器的作業系統可以接收到更多低階的處理器效能計數器資訊,這會有助於在虛擬環境當中,執行應用程式除錯、最佳化或故障排除等作業,便利應用程式的開發、測試與調校。

在虛擬機器作業系統的搭配上,vSphere 5.1也正式支援微軟最近發表的Windows 8和Windows Server 2012,提供相容的模擬環境,在新增虛擬機器時,這兩種作業系統都會出現在列表上。

周邊裝置虛擬化
至於I/O虛擬化的功能發展上,VMware在先前的vSphere版本中,支援了VMDirectPath I/O,讓硬體周邊裝置的資源能夠穿透(pass-through)虛擬層,直接供應給特定的虛擬機器存取,而非將這些硬體資源虛擬化後,再讓所有虛擬機器共用。在5.1這一版,vSphere開始支援SR-IOV(Single Root I/O Virtualization)的標準,它可以讓單一PCIe介面卡虛擬成多個獨立的邏輯裝置,讓虛擬機器可以使用。例如,當你在伺服器虛擬化環境使用了支援SR-IOV的網路卡,這個介面卡可以提供直接的I/O處理,這可以降低延遲,以及對ESXi主機處理器的使用率。

原本的VMDirectPath I/O當然也可以達到類似效果,但每臺虛擬機器只能對應一個實體I/O周邊裝置,而在SR-IOV上,可讓單一裝置的實體功能透過虛擬化的功能去服務多個虛擬機器。不過這兩者使用上都有類似的需求和限制,例如必須在支援IOMMU(I/O Memory Management Unit)的伺服器環境上運作,這條件並不難,因為Intel和AMD近期推出的伺服器處理器平臺,都支援這樣的架構(Intel VT-d和AMD IOMMU),此外,它們不相容於vMotion等虛擬化環境需要用的功能(對於VMDirectPath I/O,目前可以搭配Cisco UCS Fabric Extender來解決),因此與vMotion密切相關的DRS(Distributed Resources Scheduler)也連帶不能使用。


單一VM最多可配置64顆虛擬處理器,比前一版多1倍
vSphere 5.1之後,在單臺虛擬機器所能配置的虛擬處理器數量,最大可達64顆。圖中,是VMware將ESXi 5.1安裝在一臺浪潮(Inspur)的伺服器TS850上,其中採用8顆Xeon E7-8830處理器,因每顆有8核心、16執行緒,所以整臺總共有128顆邏輯處理器。(圖片提供/VMware)

VM環境可支援微軟2012年最新版作業系統
對於微軟的個人電腦與伺服器作業系統的使用,vSphere 5.1環境下,新的虛擬機器規格可支援Windows 8和Windows Server 2012環境的建置。

 

儲存相關功能的提升

在vSphere 5.1新增或改良的儲存相關功能中,有不少是為了強化桌面虛擬化平臺VMware View,或資料中心管理軟體vCloud Director所設計的。

SE Sparse Virtual Disk
對於虛擬機器作業系統,vSphere 5.1提供了所謂的儲存空間回收(Guest OS Storage Reclamation)功能。以往系統可以透過Thin Provisioning的方式,動態增加虛擬機器的儲存容量,但之後虛擬機器的作業系統若不再使用,空間並無法釋放、回歸到共用資源池;現在有了這項機制,若在虛擬機器作業系統中,刪除了檔案,VMDK檔的空間佔用量會降低,並且將這些儲存空間送還磁碟陣列的資源池。

該功能背後用的技術,是vSphere 5.1開始出現的儲存新功能之一:有效空間重整虛擬磁碟(Space Efficient Sparse Virtual Disk或稱為SE Sparse Virtual Disk)。這樣的磁碟格式,主要用於View的Composer上,在透過連結式複本(linked clones)方式來快速建立虛擬機器映像,以及後續快照時,能夠應用Space Efficient Sparse Virtual Disk來節省空間。

SE Sparse Virtual Disk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傳統Thin Provisioning所無法處理的狀況——對於虛擬機器作業系統刪除資料後不再使用的空間,無法回收,而導致佔用的磁碟空間日漸增加。現在,vSphere 5.1可以在虛擬機器的作業系統內,回收這些空間,而且還可以根據不同應用程式的需求,對虛擬機器的磁碟設定區塊配置的粒度大小——過去這是無法調整的,ESXi上的虛擬磁碟區塊配置的磁區單位預設為4KB,連結式複本所存取的Redo logs和快照的單位為512 bytes,現在後者若搭配SE Sparse Virtual Disk,也可以將每磁區的單位設定為4KB。

儲存網路
在儲存協定應用的支援上,vSphere 5.1改良了對16Gb FC的HBA卡支援,以提升儲存應用的效能。5.0時,VMware開始支援16Gb FC的HBA卡規格,但那時只能以8Gb的傳輸方式運作,5.1之後,這些HBA卡可以用16Gb的規格來存取資料,因為吞吐量增加,使得處理器在每個I/O存取上的效率提升,但目前vSphere在主機與磁碟陣列之間傳輸,還不能在所有連接裝置上做到16Gb全速存取,也許是因為具有8Gb FC介面的磁碟陣列較普及,而具有16Gb FC介面的儲存設備很罕見的關係,若要完整運用16Gb頻寬,在vSphere伺服器和連接的網路交換器之間,可以建立16Gb FC的網路連線,但網路交換器和磁碟陣列之間,仍須建立多個8Gb的網路連線。

針對透過iSCSI協定來連接網路上的儲存設備,vSphere 5.1在所有相關的軟硬體介面裝置驅動程式上,也增加了對巨型網路封包(Jumbo Frames)格式的支援,其中包括使用設定介面的提供。

在FCoE的應用上,vSphere 5.1增加了從軟體式FCoE Initiator安裝、啟動vSphere主機的功能,而不需搭配專屬的FCoE HBA卡。在4.1版時,VMware開始針對軟體式iSCSI Initiator提供相關功能,到了5.0版,這類功能可以從軟體式FCoE Initiator執行,但需搭配專屬的FCoE HBA卡。

VAAI
對於儲存設備的整合API,vSphere 5.1繼續發展更進階的應用。vSphere從vSphere 4.1開始提供VAAI(vStorage APIs for Array Integration)的API介面,讓特定的儲存作業可以無需透過ESXi主機執行,而由儲存設備來擔綱,5.0時,vSphere利用VAAI NAS機制,可讓View的虛擬機器快照作業改由儲存設備進行,而5.1接續擴大相關功能的應用範圍——vCloud Director現在可將連結式複本的建立,由支援VAAI的NAS儲存設備執行,以便快速建立vApp或虛擬機器。

在儲存I/O的控制上,vSphere 5.1現在有更自動的作法。針對儲存I/O控制的存取延遲門檻,原本預設是30ms,這是為了因應不同裝置而取的中間值,但有些裝置本身的存取速度太快,根本不會被管制到,但手動調降延遲的設定值來精準對應又太困難了,因此儲存I/O控制開始提供自動設定門檻的功能,以避免統一套用預設值或手動選擇的缺點。

在這個功能中,VMware主要是透過一個I/O注入器(injector),來計算吞吐量的尖峰值,透過吞吐量數值90%的資料來衡量延遲值的門檻。管理者可以自行調整這個百分比或所要觀察的期間長短(單位是ms)。此外,儲存I/O的控制還支援被動的統計模式(statistics-only mode)。


強化從系統到虛擬機器層級的可用性,提供更強大的備份還原與遠端複製功能

除了提升虛擬機器效能,使其能擔負關鍵應用系統的執行,vSphere對於伺服器虛擬化環境的可用性,也提供多種保障機制。像是能在ESXi主機故障後,自動在其他ESXi主機上重啟原本虛擬機器的High Availability(HA),或是可讓不同ESXi主機上的兩臺虛擬機器同步運作,以確保高可用性的Fault Tolerance(FT),此外,vSphere 5.1還提供了備份∕還原軟體Data Protection(VDP),以及內建在Hypervisor中的遠端複製功能vSphere Replication(VR)。

這四種功能在vSphere 5.1的各種版本都提供。前兩種主要是針對ESXi主機故障的狀況因應,而後兩者則是針對虛擬機器來保護。

虛擬機器的備份、還原

以其中的VDP來說,它主要基於EMC的備份軟體Avamar,是一套整合在vCenter Server的資料保護機制,可為虛擬機器提供無代理程式、基於磁碟的檔案層級備份方式,並且以重複資料刪除(De-Dupe)的方式儲存這些備份資料。在建置VDP時,它本身是一臺Linux-based的Virtual Appliance,每臺VDP可支援100臺虛擬機器,而每個vCenter Server實體(instance)可以部署10臺VDP。而原本具有類似功能的VMware Data Recovery,不再出現在vSphere 5.1。

虛擬機器的遠端複製
而Replication是vSphere 5.1開始在許多版本所提供的功能(原本是vCenter Site Recovery Manager 5.0的一部分),可以將本地一臺ESXi主機上正在運作的虛擬機器,持續複製到位在另一地的ESXi主機上,它會將原本儲存在本地的叢集或另一個站臺內的虛擬機器,建立複本,而這個資料來源將有助於快速還原虛擬機器之用。

相較於從備份資料中來還原虛擬機器,透過vSphere Replication來還原,所耗費的時間將會更短,而且這不需仰賴儲存設備複雜的遠端複製設定來進行。此外,vSphere Replication還可以基於每一臺虛擬機器來設定遠端複製,使用彈性很大。

針對惡意軟體的端點防護機制vShield Endpoint,成為基本配備

在2010年的VMworld大會,VMware發布了基於VMsafe安全API所發展出的vShield系列產品或功能,這裡面包含了vShield Edge、vShield App、vShield zone、vShield Endpoint,後來還有vShield Data Security,vSphere用戶需透過選購的方式取得。

而在vSphere 5.1新增的功能裡面,就把vShield Endpoint直接含括進來,在標準版或Essential Plus以上的套件都提供。

就功能而言,vShield Endpoint的主要作用是針對位在ESXi主機上各臺虛擬機器,將當中作業系統所有需要執行的病毒、惡意程式防護處理的工作,交由另一臺專用的虛擬安全設備來執行,當然,這臺設備需要額外選購。

目前能夠支援vShield Endpoint的虛擬安全設備廠商,主要有4家。最早在2009年推出產品的是趨勢科技的Deep Security,今年8月時在VMworld大會上發表了9.0版,至於其他資安廠商這幾年以來都在觀望,並沒有特別去支援,直到今年2月以後,才陸續跟進,例如Kaspersky的Security for Virtualization、McAfee的Management for Optimized Virtual Environments(MOVE) AntiVirus、Bitdefender的Security for Virtualized Environments,而Symantec也預計今年會發表相關產品。

vShield Endpoint是怎麼運作的?在虛擬機器上會需要安裝vShield Guest Driver驅動程式,以便將相關的檔案處理事件記錄、並通知虛擬安全設備防毒引擎,而在虛擬機器與虛擬安全設備之間,扮演溝通橋樑的元件,主要是一個名為VMware Endpoint Security(EPSEC)載入式核心模組,這個模組會在Hypervisor層將連結虛擬機器(驅動程式),以及虛擬安全設備,使得實際的檢測作業在Hypervisor層執行,而不是當中的任何一臺虛擬機器。

因此,虛擬安全設備實際上負責的工作,只有更新惡意程式防護引擎與特徵碼,而且相關的管控政策則會套用在同一臺ESXi主機上的所有虛擬機器。此外,這臺虛擬安全設備本身也會裝上惡意防護軟體的用戶端程式,以強化本身的防禦力。

若沒有這樣的機制,當虛擬機器各自去更新病毒特徵碼、執行掃描系統的作業時,會因此產生大量的I/O,而對整臺ESXi主機運作產生很大的負擔,不只是影響虛擬化平臺效能,也會使虛擬機器整併率降低。

增強分散式交換器的延展性和I/O虛擬化,以及網路監控功能
在VMware虛擬化環境的網路基礎架構下,分散式交換器(vSphere Distributed Switch,VDS)平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是以單一、集中管理的虛擬交換器來簡化機房網路管理的方式,企圖提供跟原生交換器相同的效能,但又能兼具多種進階的網路功能。

虛擬交換器

以5.1版的vSphere而言,VMware在VDS上提供一些新功能。例如,現在可以用快照的方式,來備份還原VDS組態及網路埠群組(port group)的組態,以因應vCenter Server資料庫萬一發生毀損的狀況,或者將這些儲存起來的設定資訊作為範本,以便在其他環境套用相似的網路組態。

另一個改變,是vSphere現在對於管理網路連線設定,提供了更完善的回復(rollback and recovery)機制。管理網路(Management Network)的連線是ESXi主機和vCenter Server之間能否正常運作的關鍵,如果遇到管理網路的設定錯誤時,在vSphere標準交換器(VSS)的環境下,可以從主機端透過DCUI的本機主控臺介面重新設定,以便修復網路;而在VDS環境下,若遇到網路故障或管理網路埠群組設定錯誤,vCenter Server因為無法連接到所有的ESXi主機,因此就無法集中變更VDS網路埠群組,並將這些異動部署到所有主機上。在vSphere 5.0時,只能一臺臺主機去建立VSS交換器,並透過VSS重新設定之後,管理網路開始運作,此時vCenter Server才能管理ESXi主機,並重新設定VDS。

5.1版開始,vSphere開始提供自動回復網路組態的方式,系統會偵測任何管理網路設定上的異動,一旦ESXi主機不能連上vCenter Server,就會自動回復到先前的設定。同時,使用者也可以透過每臺ESXi主機上的DCUI介面,來重設VDS的管理網路設定。

此外,vSphere 5.1還提供下列功能。像是VLAN、MTU和網路卡聚合(Network Adapter Teaming)等網路運作狀態的定期檢查、分散式網路埠的自動擴展(Distributed Port -Auto Expand)、可自行管理虛擬網卡MAC位址,並且支援LACP協定。在單臺vCenter Server能配置的VDS、靜態網路埠群組、分散式網路埠,以及單臺VDS能連結主機的最大數量,vSphere 5.1也比5.0版的規則擴增1.5倍以上。

網路監控與管理
在網路監控的功能強化上,vSphere 5.0開始提供網路埠封包資料複製(Port Mirroring)和支援NetFlow,而在5.1版也接續改良。

例如在Port Mirroring的應用上,vSphere可用RSPAN(Remote SPAN)和ERSPAN(Encapsulated Remote SPAN)等兩種架構來實作,前者需建立在受控端與管理端建立不同的VLAN,後者則是透過封裝起來的封包(GRE通道)來傳送流量,因此管理端即使位在另一個IP網路,仍能跨越過去而接受到相關資料。

NetFlow規格的使用上,vSphere 5.1版開始支援第10版的規格,也就是IPFIX(Internet Protocol Flow Information eXport),在NetFlow v10,使用者可以定義NetFlow記錄,讓VDS能夠收集這些資料,以及將之傳到其他收集工具,而vSphere也允許使用者透過範本的形式來定義記錄格式,這範本也能用於在VDS與收集引擎的溝通,同時也能回報IPv6、MPLS和VXLAN的流量資訊。

除了網路管理的功能,在系統管理上,vSphere在ESXi主機上也支援SNMP代理程式的執行,在5.0版以前,系統中內含的SNMP代理程式僅支援SNMPv1和SNMPv2,到了5.1版,ESXi開始支援安全性更佳的SNMPv3,這當中使用了SNMP身分認證機制與SSL加密,而且SNMP代理程式也和ESXi作業系統核心VMkernel脫鉤,改以獨立的程式執行,讓SNMP程式的更新、漏洞修補更容易,不會因為與VMkernel綑綁而受限。

在沒有共用儲存的環境中,虛擬機器的線上遷移現在可單靠網路進行
​在小型環境架設伺服器虛擬化平臺時,為了要使用線上遷移的功能,最讓人傷腦筋的是,需要先準備一個共用的網路儲存環境,除了透過硬體設備提供相關功能之外,有很多人架設軟體式儲存系統來達到目的,例如OpenFiler、FreeNAS、DataCore SANSymphony/SAN Melody、Starwind iSCSI SAN & NAS,以及Nexenta等。

共用式儲存系統VSA 5.1
而VMware從vSphere 5.0版起,也開始提供vSphere Storage Appliance(VSA),以軟體式的共用儲存系統來提供伺服器虛擬化環境使用。

隨著vSphere 5.1版上市,VSA同時從1.0版提升為5.1版,規格和功能也有所擴充。例如,在每臺ESXi主機上,對於VSA所能配置的最大磁碟規格,5.1版也提升到8臺3TB硬碟(5.0版時是4臺3TB硬碟);若是2TB以下的硬碟,可配置12臺本機硬碟,而主機透過擴充機箱所整合的外部硬碟,可配置到16臺,因此加起來,整臺伺服器總共可以配置到28臺硬碟之多。

同時,多臺VSA所組成的儲存叢集環境,現在也可納入vCenter Server控管的範圍,做到集中管理,而vCenter Server和VSA即使不在同個子網路內,也能適用這種方式。而且,在這些VSA叢集中,vCenter Server本身也可以安裝在其中一個節點的Datastore上。

若需要建置VSA,一般來說是需要額外選購的,若從VMware網站線上購買,價格最便宜的選項是4,229美元(含1年基本的技術支援),但從vSphere 5.1之後,除Essentials之外的vSphere整合式套件,都直接內含一個VSA實體的使用授權。

無共用儲存的網路環境下,也能做到VM線上遷移

上述都是關於共用儲存的應用,但vSphere 5.1版現在也可以在不需搭配SAN或共用儲存系統的環境下,直接執行虛擬機器的線上遷移,這樣的功能VMware仍以vMotion統一稱呼,而網路上有些人則稱為Unified vMotion或Enhanced vMotion,倒也滿貼切的。

這當中將vMotion和Storage vMotion整合在同一個操作下,系統會同時複製虛擬機器的記憶體與磁碟,並透過網路,將這些資料從一臺ESXi主機傳送到另一臺ESXi主機上。在小型環境應用這種方式,好處是不需額外建置共用儲存系統,在大型環境,它可以讓虛擬機器在叢集之間搬移,但彼此不需要搭配一組通用的Datastore。

vMotion的執行上,在vSphere 5.0時已支援多張網路卡的應用,到了5.1版,更進一步改良,系統可以讓多張網路卡的vMotion流量做到負載平衡,將多張網路卡配對並聚合為一張網路卡,而這些網路卡配對之後所形成的每一個群組,都會開啟一個TCP連線,來傳輸因為虛擬機器遷移而產生的流量,而這些TCP連線彼此會進行負載平衡的機制,以便完整利用其中的存取頻寬。


一些進階功能的取得成本變低了
整體而言,vSphere 5.1乍看只是基於5.0的小改版,但在取消vRAM限制等授權方式的改變,以及上述各層面功能和規格的提升,仍有許多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

而且很多原本需買到企業版才能獲得的功能,現在標準版就可以擁有,例如vShield Endpoint、Replication、不停機新增(Hot Add)、vShield Zones、Fault Tolerance、Storage vMotion,對於有意採用該平臺,或是對於進階功能覬覦已久、但預算不足的企業,可望會有很大的吸引力。

對VMware而言,釋出這些利多,也許能讓現行虛擬化應用推展到更高的層次。使得許多虛擬化進階功能,可望不再局限在大型企業環境才有機會應用,在其他規模的環境能夠更有機會去導入。

 

相關報導請參考「VMware下一步──由軟體定義資料中心」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