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哪個人,一生中都會得到許多頭銜,多半寄託名片上的頭銜轉換,能帶來向上提升的感覺。

即使你沒有名片,人們就會依照自己的需求或觀感為你冠上頭銜,以便他人在看到你的名字之前,快速地從頭銜中識別出你為什麼出現在這裏?你的工作性質與能力為何?或者是更直接了當地定義你是哪個咖?

在資訊不對稱,什麼都可以假的年代,也就衍生出許多逢場作戲或包裝與內容不符的現象。

公司賦予的頭銜

身為程式人,公司給予你什麼頭銜?

程式設計師、軟體工程師大概是基本款,那麼你對這類基本款頭銜滿意嗎?會不會覺得有「黑手」或「藍領」而名片拿不太出去的感覺?當你待久了,公司在名片原有頭銜上為你加上了「資深」或「高級」兩個字,才總算讓你覺得名片比較上檯面?如果是在外商工作,會不會讓你直接覺得名片就有蘋果光?Principle Engineer你覺得中文應該怎麼翻,比較威呢?總工程師、主任工程師還是首席工程師?當你拿到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名片時,你又會先看哪邊呢?你扔掉的一大堆名片又是哪些呢?

回答過以上一連串的問題,多半也就回答了公司賦予的頭銜對於你的意義,像是頭銜是否足以解釋,以及你是否滿意實際的工作內容、是否寄望資歷的增長應該有相對應的職稱提升,是否期待公司光環的加持與保護、他人目光如探照燈般的投射。看看你留下的名片,你想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看看自己的名片,別人又會想從上頭得到什麼?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當公司給予職稱不再是以符合實際工作內容為考量時,就會有許多有趣的現象產生。為了安撫升不上去的員工,冠上「資深」兩字就可以了,還是升不上去?那就冠上個「總」當總字輩,或是最後加個「長」當「xx長」好了。

為了讓員工名片有光、拿得出去,名片上位階乾脆比實際在公司中高一級,襄理自動變副理,副理自動變經理,依此類推,然後鬧出有人依名片打電話來找xx副理,接電話員工高聲大喊「xx襄理!電話!」的笑話,而為了避免類似慘案重演,以後內部乾脆直接稱呼長官為「x sir」!

多數程式人只是冠上個程式設計師,多半就有愧於「師」之名了,寫出來的程式連「設計」都搭不上;在公司中頭銜往上爬,就真的是往上爬嗎?隨著年歲增長,能累積下來的東西少到只剩下頭銜時,是不是真的快樂呢?

Steve Wozniak在《iWoz》寫過:「我打算當個工程師,當個設計電腦的工程師、寫軟體的工程師、講笑話的工程師,以及教別人東西的工程師。」他不快樂嗎?是不是沒有往上爬的欲望呢?〈給年輕發明家的幾個忠告〉中,則寫到:「該怎麼著手改變世界」、「要成為工程師中的藝術家」等,或許才是他心中真正的向上攀升。

自行或臨時賦予的頭銜

我們也會賦予自己頭銜,有些人去追求MMM MVP、OOO Certified Expert等認證時,多半是這個目的。因此,如果你有公司,你的名片上有沒有這類自行加碼的頭銜?或者有沒有在你的網站顯眼處標上自行賦予的頭銜?原因又是為何?是能夠與公司給予的頭銜相得益彰?或者是覺得自行加碼的頭銜,才更能彰顯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頭銜多半是資訊不對稱下的產物,當我沒有足夠的資訊認識你時,我只能從頭銜上辨識你,當我們自行賦予頭銜時,多半就是希望人們按照頭銜字面上給予的資訊來認識我,以便達到自己的目的。

有個笑話呈現出資訊不對稱下,人們有多需要頭銜。負責大樓清潔掃地倒垃圾的阿桑,為了要申請信用卡,請公司幫忙印了名片,頭銜是「環境保護檢測工程部執行長」,結果順利申請到金卡,這也許真的只是個笑話,不過現實中不乏類似情境,你可能收過印著「OO國際XXXX總部總YY」這類頭銜的名片,背後其實可能只是個一人工作室,或根本只是個騙子。

有些公司也會依自身的需求,給予臨時約聘或受邀者代表性的頭銜,以便他們在客戶面前名正言順地演出,讓客戶按照頭銜字面上給予的資訊來認同這個臨時演員,「顧問」或「專家」這頭銜大概是最常見的,這麼一來,當你出現在OO公司的場子時,你就會是「OO技術顧問」,哪天出現在XX公司的場子時,就變成了「XX資深專家」,這多半有兩個意義:你根本不是個咖,我怕你罩不住客戶,用公司名字來加持一下你這個臨演;或者你是個咖,加上公司名字表示我們公司有你這個咖。這照樣是資訊不對稱下的衍生物!

外界觀感下的頭銜

從資訊不對稱的另一面看過來,無論是公司、自行或臨時賦予的頭銜,也不會總是照頭銜字面給予的資訊,來產生正面的效應。

如果頭銜應用在不正確場合,多半只會讓人感到不耐,在技術研討會上管理階層趁機吹噓產品時,就算頭銜再高,聽眾多半不會太過留意。如果頭銜與能力搭配不上,客戶一旦發現包裝與內容不符時,終究你還是得面臨被退貨的命運,並淪為後續江湖上茶餘飯後的笑話。

不少程式人會因為在特定領域表現傑出,被外界稱之為大師或專家,多半會得到這種稱呼的程式人,總會謙稱自己不是大師,或者說自己是「大濕」,就如〈Overcoming Impostor Syndrome〉寫到:「內幕裏上演的是另一套劇本」,這終究就是資訊不對稱下才得到的大師形象,自己終究是冒牌者,這之後可能會有幾套發展情節,有人努力讓自己配得上名號,有人可能開始享受大師或專家名號,為了怕失去這類名號,開始當起真正的冒牌者,而忽略了努力讓包裝與內容相符,有人一笑置之,持續做好自己該做或想做的事。

頭銜終究是必要的,如果沒有固定的頭銜,外界也會依自己所處的領域看到的你,給予你適當的身份或符合工作性質的頭銜。以我來說,去學校演講的話,多半會被冠上「Java暢銷書作者」、「知名專欄作家」,若是電腦補習班,多半會被冠上「XX教育訓練顧問」,到企業中則多半會出現「XX大會講師」、「JavaWorld@TW論譠版主」、「openhome.cc站長」之類,這類頭銜通常是到了現場看了海報才知道,近來我看到RubyConf Taiwan 2014的新聞稿才知道,原來自己是「Java及Python語言的教育專家」。儘管這些頭銜並不全面,然而確實是他人眼中看到的自己表現出來的一個面向,有時也會省思,原來自己是這樣的一個人。

心中真正的頭銜?

在資訊不對稱下,人們必須藉由頭銜來識別你這個人,你也會透過頭銜引導他人認定你是怎樣的一個人,而有時候,你會透過外界自然賦予你的頭銜來認識自己,甚至認識你所在的場合及面對的對象,從而決定是不是該逢場作戲,只要你還需要與人群為伍,頭銜不重要就是八股的說法,因為,頭銜是必要的,每個人都需要頭銜,不然反而使得他人無所適從。

頭銜相對也是一種壓力與承擔,特別是往上追求心目中更好頭銜的同時,別忘了省思頭銜背後,需要承擔的壓力、應當付出的有哪些,而自己真正可以掌握及累積的價值又有哪些。不少人在往上追求的同時,迷失於金錢、名位、權利等的爬升,卻逐漸失去對時間、工作內容與能力等的掌控,最終失去了自我,甚至在頭銜也失去了之後,才發現自己失去的不只是頭銜,甚或包含頭銜外的一切。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