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南港中研院一趟,為得就是參觀臺灣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臺灣AI學校」的成果。擔任校長的中央研究院孔祥重院士,立下要幫臺灣訓練10萬AI人才的目標,找來一手催生臺灣資料科學社群的關鍵推手陳昇瑋擔任執行長,在臺北、新竹、臺中等地設立分校,以約四個月一梯次的時間,來培訓臺灣的AI人才。拜訪當天剛好是臺北總校第二梯學員結業前兩天,每間實驗室中,人人莫不緊盯著電腦螢幕,正在進行最後的測試,因為再過兩天,就要登臺展現成果。

陳昇瑋告訴我,臺灣AI學校不是要打造一間長期發展的學校,而是要快速幫臺灣訓練AI人才的軍校,而且就是要趕在這3、4年。為何有這麼強的人才欠缺急迫感,陳昇瑋解釋,去年3月到11月期間,中研院和交大的幾位教授帶著學生,包括孔院士與他,聯合組成了Theta專案小組,走南闖北,拜訪了多家企業之後的感受。

一開始,他們只是想要找出臺灣產業AI應用的例子,因為臺灣企業大多保守,儘管國外早就吹起了猛烈的AI浪潮,臺灣企業主也早早就感受到這股AI浪潮的威力,但真要自己跳下海,卻又遲遲不敢。陳昇瑋透露,當時認為得先找出企業AI應用實例,才能進一步說服更多企業投入,甚至形成一股產業AI化的浪潮。

但是,Theta小組走訪了20多家企業,從石化、紡織、製造都有,也嘗試協助他們導入AI,甚至直接幫企業開發第一個AI應用雛形。一家家跑下來,陳昇瑋發現,產業很想用AI來解決四類問題,包括了瑕疵檢測、自動流程控制、預測性維護以及原料最佳化組合,可是,企業不是不想做,而是找不到人才來做。若各產業都需要類似的人來解決同樣的問題,孔院士估算,臺灣需要10萬名AI人才。

這正是後來臺灣AI學校設立的初衷,而且是透過實戰方式大量培養產業AI人才,甚至是直接讓企業員工,帶著問題和資料來受訓,直接在學校實驗室中用AI解企業真正的痛點。至今連同受訓中的學員,已經培育了2,157人,也累積了80個AI專案,陳昇瑋透露,甚至,有企業直接取得學員專案成果的授權,整套拿回去套用到內部系統上。

產業AI人才越多,臺灣才會有越多產業能夠擁抱AI,邁向AI化,這是臺灣跟上全球AI浪潮的其中一條路。不只如此,AI浪潮的另一條路「AI產業化」,臺灣也沒有缺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臺灣的自駕車產業開始跨出第一步了,這也正是886期封面故事:「國產自駕車的誕生」

今年4月,臺灣第一輛國產無人小巴,正式於桃園農業博覽園區中啟動,一連載客跑了40多天,約660趟,往返於人來人的園區道路上,超過4千位民眾搭乘,連總統蔡英文都到場親自試搭,人人都對它誇讚不已。

這輛4.6公尺長的無人小巴,能沿著標線自動行駛,連S彎道也難不倒它,與國外自駕小巴相比,一點也不遜色。從車體、轉向馬達、到關鍵自駕核心系統,全都由臺灣業者自行開發完成,等於車內7成系統都是國產。這是臺灣第一臺自動駕駛無人小巴,也是臺灣自駕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步。這次經驗更讓這個團隊決定成立台灣智慧駕駛公司,進一步要用無人小巴來發展短程載客服務。

除了他們,工研院機械所早在3年前,就開始投入自駕車研究,去年更找來在自駕車領域鑽研20年,曾在蘋果特別產品部門(SPG)任職的王傑智領軍,從頭打造全新自動駕駛系統,目標要打造出國產的自駕AI大腦。

不只如此,臺灣企業如裕隆,宏碁近兩年都開始投入自駕車領域。政府也帶頭鼓勵民間發展無人車技術,臺北與臺南兩地的自駕車實驗場域將於今年陸續完成,開放業者測試自動駕駛功能之用。彰濱車輛中心明年也打算聯合車廠共同成立自駕車新創公司。今年,可說是臺灣自駕車起飛的元年。臺灣自駕車產業開始成形,正代表了臺灣AI產業發展,邁出了第一步。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