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雲端從2008年加入華碩電腦集團後,推出華碩個人雲端儲存服務Asus Cloud。圖為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右2)、企業雲事業處處長黃世民(右1)、個人雲事業處處長林樂怡(右3)、創意雲事業處處長林純忠(左1)、產品處處長邱文豪(左2)、系統營運部經理林晉生(左3)、商用客戶服務暨銷售部經理洪維林(左4)。

談起雲端服務,國外早有多項成功案例。不管是由Amazon提供的Amazon Web Services(AWS),或由全球最大搜尋引擎公司Google所提供的各項雲端服務。甚至成功以智慧型手機iPhone影響使用者的蘋果電腦,也在2011年,首次喊出iCloud的概念,至今,擁有蘋果電腦iCloud帳戶的使用者,早已超過一億位使用者,高達全球人口的60分之一。

國外有iCloud,但其實在臺灣也有類似的服務,以硬體起家的華碩電腦,所提供的華碩雲端儲存服務Asus Cloud,不管是購買華碩各項終端裝置的用戶,或其他裝置的使用者,都可連上華碩雲端儲存空間,使用一定的儲存容量。

這樣的服務不只吸引了不少民眾的使用,就連國泰金控、臺灣大學等企業,都引進了華碩雲端的儲存服務來打造自家的儲存私有雲。曾經參與打造Google雲端機房的台達電子雲端技術中心資深處長翟本喬,肯定華碩雲端是真正有做到雲端服務的臺灣廠商。

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表示,從2008年9月服務上線以來,Asus Cloud服務就一次躍升為千萬使用者的超大規模。這個速度不是百倍、千倍的成長,而是千萬倍的衝擊。

大量的使用者進駐,就彷彿一棟由使用者堆砌而成的超高摩天高樓,空降至華碩雲端的自有機房內,其中面對的困難與衝擊,吳漢章表示,是過去傳統軟體開發廠商,甚至一般企業IT,都很難能碰觸到的領域。「但這種超大規模的衝擊,卻是面對新的雲端開發時代,每一位開發者都必須正視的新問題。」他說。

說起Asus Cloud的發展歷史,Asus Cloud雖然直至2008年才正式上線,看起來到現在不過4、5年,但吳漢章表示,「華碩雲端團隊可是磨了整整十年」,這些經驗才是真正讓Asus Cloud服務成功的原因。

吳漢章表示,從2000年開始,華碩雲端早期只提供醫療照護相關的資訊應用,一直到2004年才跨入雲端儲存的服務。

2004年時,臺灣多媒體簡訊應用起飛,電信業者開始想要推廣這樣的服務。但多媒體簡訊相較於傳統的文字簡訊,不管是圖檔或影音檔的傳遞上,資料類型都比文字更為複雜,且每份簡訊的檔案規格沒有統一。

當時電信業者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開始想要成立一個專屬於多媒體簡訊的資源池,用一個很大的儲存空間來集中管理和保存每個用戶的多媒體簡訊。當使用者想要觀看多媒體簡訊內的內容時,就可以從這個資源池撈取相對應的檔案,而不怕檔案遺失,或存取不到等問題。

華碩雲端就是提供給電信業者這樣的加值服務,能夠協助動輒數千萬用戶的電信業者,建立大規模的儲存資源池。吳漢章表示,上千萬用戶每天所產生的多媒體簡訊資料量,十分驚人,因此,華碩雲端得隨時隨地都要能提供兼具高彈性和高可擴充性的服務,來因應使用者需求的暴增或銳減。過去這段建置大規模服務的經驗,也成為華碩雲端成功跨足雲端服務的關鍵原因。

在2008年時,當時還未併購華碩雲端的華碩電腦,面臨了經營上的轉型。華碩電腦想要將舊有的代工製造業務與華碩品牌分家,讓代工各家筆記型電腦、主機板等硬體設備的同時,也能推出華碩自有品牌的產品,重新面對市場。

這樣的轉型也促使華碩電腦決定要增加新的服務。吳漢章表示,過去製造代工,製造的品質與技術代表了製造業的一切,而當走入品牌時,「創造使用者的使用經驗」,才是品牌最終的目的。因此在2008年,華碩除了持續推出多款硬體終端產品之外,也併購了雲碩雲端,推出華碩雲端儲存服務,成為當時華碩轉型後的新服務之一。

當華碩雲端進入華碩電腦體系後,也把過去服務電信商的大規模建置經驗,帶進華碩電腦內。

設備要遷就人的需求,而不是人遷就設備的位置

剛開始華碩雲端儲存服務的構想,就是從打造華碩的個人雲(Personal Cloud)開始。吳漢章形容,個人雲所代表著,是當人需要資訊時,不再需要遷就於設備所在位置,反而是設備需要遷就於人。

過去不管是工作,或個人需要,我們需要回到辦公室,或回到住家個人電腦前,才能取得所需資訊。但在華碩個人雲的概念下,吳漢章認為,最終的結果,就是要不管人在何處、何地、何時,設備都要能提供資訊。

因此,設備也會依照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適用情境,例如智慧型手機外觀較輕巧,適合在行動通訊中使用;而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因為螢幕較大,則適合在戶外等定點式使用;個人電腦則就適合在家中使用等等。裝置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最終的目的只是為了符合「使用者無時無刻取得資訊」這件事。

跨裝置的資料轉換,要達到像用同一份資料

而不只是資料無時無刻的取得,吳漢章表示,雲端服務除了要確保使用者隨時隨地都可取得資料之外,這些不同裝置之間的資料轉換,對使用者來說,也都要是無感的,使用者在不同裝置中,都要能感受到使用同一份資料的感覺。

確定服務的最終輪廓後,要開始打造這樣雲端服務,吳漢章表示,這也是華碩雲端儲存服務發展的第一階段,要將所有的構想付諸實現,實際營運,並成功上線。

華碩雲端在2008年初加入華碩集團時,開始構想AsusCloud服務,並花了將近9個月的時間,將過去協助電信商所打造的大規模服務化架構經驗,重新引進華碩AsusCloud服務內,並將整個服務重新設計。

雲端服務要學習電信服務不中斷的精神

這之中,吳漢章表示,因為過去長期與電信商合作,讓華碩雲端學到電信商服務經營的整體概念,並發現了雲端服務與電信營運的共同點。

吳漢章形容,電信商每天都有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大量使用者。電信業者提供的是通訊的服務,不管是有線的,或行動通訊的,都要確保通話的可用性。「沒有用戶是可以接受行動通訊業者因為系統當機而停話的。」

這對現今的社會來說,電信服務不中斷,是理所當然的道理。但對剛起步的雲端概念來說,吳漢章認為,也要採用同樣的高可用性標準。

「因為雲端就是提供服務」,如果連服務的可用性都無法達到,那用戶對雲端服務的品質一定也沒有信心。就是這樣對自己高可用性的期許,讓華碩雲端在建置雲端服務平臺時,也同樣以高標準檢視自己。

開發人員要有服務超大規模用戶的決心

除了確保服務的可用性之外,吳漢章認為,要開發雲端平臺,開發人員就要先有服務超大規模用戶的決心。因為雲端服務講求的是資料的集中,藉由資料的集中,大規模的多人使用,才能攤提成本,來減少大規模建置的投資。

因此,吳漢章認為,每一位開發者在一開始就要設想這個服務的最終結果,是要給千萬、甚至億萬人使用的大規模服務。「大規模使用的雲端服務,才有他的價值,而沒有人使用的雲端服務,就只能稱為是空泛的服務。」他說。

所以,雲端華碩從開發專案一開始,就要求每一位開發者,對於每個程式碼的寫法,或整體架構的設計,都要先有大規模架構使用的敏感度。這樣的開發者,對於後續陸續擴充服務時,才不會讓服務擴充不彈性,甚至造成營運上的困難。

「而這也就是與過去傳統開發最大的不同,開發者對於大規模服務的敏感度,要比過去更強烈。」吳漢章表示。

雲端開發第一階段:專為營運所開發的雲端服務

但有了這樣的構想後,等到實際要執行時,卻又不是那麼簡單。吳漢章表示,雖然開發者已經知道最終要達到的結果是超大規模的服務架構,但在架設初期,又不能一次就將服務打造成超大規模的架構。而是要由小到大,依照服務的使用量,來逐步擴充。這樣服務開發的成本才不會浪費,也才能稱為雲端服務內的合理使用。依照使用需求彈性的擴充,並隨著時間,來降低儲存的成本,這就是雲端服務的特點之一。

但在逐步擴充的階段,開發者又需要設想如何在擴充階段,服務不中斷,也能持續擴充服務規模,甚至,在服務擴充時,成本可以不用持續增加,發展出大規模使用架構後,效能還可以不受到影響。

這些雲端服務的特性,早就在開發初期,開發者就不得不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因此,吳漢章認為,雲端服務的上線準備,既要簡單的開始,也要能夠為未來大規模的擴充設想,這也是服務上線前,最大的困難。

雲端開發第二階段:超大規模(Scale up)所面對的困難

而當2008年9月,華碩雲端服務成功上線之後。華碩雲端又再面對第二階段的挑戰。

這個階段,正是華碩雲端服務大規模是用起飛的時期。如同吳漢章的預期,華碩雲端在這個時候,從第一位使用者開始累積,一口氣衝破1千萬位超大規模使用者。

資料持續不斷地增加,是服務可用性的最大的挑戰

吳漢章認為,對華碩雲端來說,維持服務可用的最大困境,並不是瞬間用戶量的增加,也不是資料量大增,最大的困境是,「這些資料是持續不斷增加的」。

每當一個用戶加入,他每天所丟進丟出的資料,是大、是小,是文字檔,或影音檔,完全無法預期,因此整個服務架構也不斷地需要彈性擴充。這時,在使用者持續成長的狀況下,如何持續讓服務可用,就很重要。

如果說開發階段,開發人員的思維是影響服務成功的大一步,那麼,服務成功上線之後,維運團隊反而才是讓服務成功的最大功臣。因為維運團隊,就是管理服務是否可用的第一線角色,維持服務的可用,就是維運團隊最主要的角色工作。

成立維運專責團隊,主動解決用戶問題

所以,在華碩雲端團隊中,就成立了專責的維運團隊來負責,當服務出問題時,維運團隊就要在第一時間解決。此外,與過去企業IT維運不同的是,吳漢章表示,這些維運團隊還要扮演與過去相比更積極的角色。

過去的IT維護,就是被動的等著系統出問題,使用者抱怨了,才趕快進行維運救火的動作。但是,要維運雲端服務時,一切以服務為前提的新型態,IT人員不可能再被動的等待用戶回報使用狀況,因此,維運人員要如何在服務提供的同時,還能橫量自己提供的服務好不好,同時兼顧提供好的服務,就是雲端服務與過去的不同。

對吳漢章來說,當問題發生時,維運人員解決問題,只是維運人員最基本的能力,但這樣是還不夠的,當雲端服務上線後,使用者使用的同時,還要能在第一時間知道使用者的狀況,也就是確保每個服務當下的服務品質,這才是維運人員最困難的挑戰。

如果等到使用者發現問題,才提出修正需求,對服務提供者來說,服務的品質就很不穩定。此外,使用者所在位置可能遍及全臺,要如何精確的知道每地方用戶的使用狀況,成為最大的難題。

因此,為了知道用戶的使用狀況,每個用戶的使用狀況記錄檔(Log),成為華碩雲端判斷自己的服務好與不好,最好的參考點。吳漢章表示,透過每天大量用戶的使用記錄,維運人員就可以主動分析用戶狀況,進而找出服務可能的問題點。

這些問題,並不全是服務大當機的大問題,可能只是很多的小問題,例如網路傳輸的速度太慢、使用者介面設計不便等等問題,但每一個小問題,華碩雲端都認為是必須正視的問題。而這樣高規格的檢視標準,維運人員也就成為最了解整體服務架構的人,而且也是團隊中「最早能嗅出問題的癥結點」的人,維運人員必需最快能向開發人員提出改善建議。

可用性越高,封閉迴圈的程式碼越容易造成雪崩效應

而在這樣高可用性的要求下,吳漢章坦言,早在服務上線初期,華碩雲端曾面臨多數雲端服務供應商最可怕的惡夢──「雪崩效應」。吳漢章形容,雪崩效益就彷彿蝴蝶效應一般,一個小小程式碼的錯誤,就可能造就整體服務大當機,進而影響到雲端服務的全體用戶。

在當時,華碩雲端自有的監控系統與主系統發生相互干擾的情形,監控系統內部因為內含自動修復的機制,但因為在高度可用(HA)的架構下,這些高度自動化的修復程式彼此相互串連,層層連動執行,全部的系統就彷彿串接成一個封閉的迴路,一個小小的系統錯誤,隨著一個程式自動影響了另一個程式,就像是手指頭推倒第一張骨牌,一張接著一張陸續倒下,最後造成了整體迴圈的巨大風暴,甚至讓整個服務嚴重當機。

對華碩雲端來說,因為當時服務正在起步階段,服務規模仍不大,因此維運人員很快就能找到問題點,並提早修復。但這個教訓,也讓華碩雲端不得不重新檢視自己的服務架構,以更嚴謹的角度,來避免封閉迴圈的產生。

吳漢章表示,每當有問題產生,問題也要能限制在可預期的範圍內,甚至要將架構切分為不同區域,並加裝斷路器設計,即使單區域發生問題,也能將問題限縮在特定範圍內,影響範圍擴及不全面。

服務不停機也要能持續進行系統更新

維持服務的高可用性,只是華碩雲端在超大規模用戶時期,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更大的挑戰是,發生問題後,要能夠在系統不停機的情況下,也能持續修正,甚至更新,這是華碩雲端接著面臨到的第二個困難。

吳漢章形容,早期企業軟體更新,只要在下班時間將機器全部停機,將更新檔案複製過去,更新作業就可完成。但在雲端服務堪稱365天不停機的全新營運型態之下,要完成系統的更新,就成為華碩雲端最大的難題。

當時,吳漢章表示,華碩雲端第一次在服務不停機的狀況下要進行系統更新時,全體團隊可說是一起作戰,不管是系統的開發團隊,或維運團隊,甚至連總經理自己,都親自全程參與。而在當時,吳漢章表示,在系統剛上線的初期,每次更新,全體熬夜到凌晨三、四點,早已成為常態。

甚至,這樣的更新,並不是一個月才進行一次,系統修改幾乎成為天天都要做的例行公事。這些修改可能只是單純修改一個程式碼,或改善使用者介面,甚至一個功能都沒改,只是再次調校服務參數來改善效能等修正。

因此,要讓服務持續提供的同時,也要能持續提供服務更新,並且,對使用者來說,這樣的更新必須是無感的,使用者不會因為系統要更新,服務就得暫停使用,如同電信服務,從不會因為系統要更新,電話就無法接通的同等道理。

經過4年的磨練,吳漢章表示,現在系統更新已經不再耗費那麼多的時間,團隊成員也都可以準時的下班,而這就是經過實際戰場所磨練出來的能力,更是推出雲端服務的必備基本功。

雲端服務開發第三階段:提供更彈性的開放(Open)架構擴大服務

經過瞬間使用人數爆炸性的擴張,吳漢章認為,華碩雲端服務也逐漸穩定。因此自2011年開始,華碩雲端也開始將自有服務架構轉移到企業內部。

要將原有自行開發、自行維運的系統架構,搬到完全不同環境的企業內部,吳漢章表示,需要的是更彈性的系統架構,而彈性,也等同於要和企業環境更容易的介接。

例如企業原有的員工帳號密碼,必須要能整合到雲端服務中,企業能依照員工帳號的權限,來限制雲端服務可取用的資源。這就是華碩雲端認為更彈性的雲端服務架構。

而除了開放與企業私有環境介接之外,華碩雲端也將開放第二層面的開放,就是開放更多、更好用的API,讓第三方軟體開發商,也能在華碩雲端平臺上開發自有的應用程式。

華碩雲端儲存成為整體雲端服務的基礎,而上層各項應用程式,為華碩雲端創造了更豐富的應用。

而經歷了這麼多創新,吳漢章表示,雲端服務的變動,並不是在實驗室模擬實驗,就可以創造出來的服務。打造雲端服務,就如同打仗,對華碩雲端來說,華碩的裝置與品牌提供了戰場,而華碩自己也證明了,自己的思維與架構,是足以攻下千萬使用者,4年下來,已成功拿下漂亮的一戰。

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表示,要提供雲端服務,開發人員就要先有讓超大規模人數上線使用的決心。

 

前進華碩雲端開發現場

華碩雲端區分為一般系統、維運、APP開發等三大開發團隊,而華碩雲端為了區分一般系統與APP開發團隊,辦公室也區分為兩大區塊。

因為前端APP開發需要開發人員彼此討論、創意激盪,所以辦公桌也採開放式擺設,彼此之間可以隨時互換位置,讓需要討論的同仁可以隨時互換位置,方便討論。強調穩定服務的主要系統團隊,則採傳統辦公室模式。彼此之間有固定座位,以制式座位來區隔工作執掌的不同。

而華碩雲端的辦公室內,環繞著一整面的白板,讓需要討論的業務或開發人員,可以即時寫下文字或圖像。而攸關使用者操作的APP開發團隊,更是要實際以平板或大型投影螢幕操作內部開發的結果,以此來檢視自己服務的可用性。

開發現場1. 環繞辦公室的白板

一進到華碩雲端辦公室內,就可看到圍繞全辦公室的白板,讓開發團隊隨時需要討論時,就可聚集在白板前,寫下各自的意見,用文字讓想法具體化,互相討論。

開發現場2. 隨時以平板電腦測試開發

攸關使用者操作的APP開發團隊,則更需要隨時在白板上畫下開發使用介面或操作流程等,相互討論。甚至開發團隊也常實際以平板電腦等設備,將系統實際操作,來體驗使用者的操作狀況。

開發現場3. 共同檢視大螢幕投影的開發結果

此外,對於APP開發來說,每次系統更新,都會以最直接的方式,直接投影在大螢幕讓大家討論,因此華碩雲端APP開發團隊,幾乎在每天下午都會在討論室以大螢幕投影,討論使用介面等各種開發問題。

 

公司小檔案

華碩雲端

● 總經理:吳漢章

●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民權路53號8樓817室

● 網址:www.asuscloud.com


相關報導請參考「2012企業雲端開發術」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