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免責防護 | google | Google Cloud | 生成式AI | GenAI | Generative AI | 侵權 | 版權 | 著作權

Google Cloud提供智財免責防護,讓客戶使用AI服務不用擔心被告

一但有第三方控訴Google AI模型採用的訓練資料,或是企業用戶合理使用Google Duet AI服務所生成的內容,侵害其著作權時,Google承諾為用戶承擔法律責任

2023-10-16

| 生成式AI | Duet AI | Google Cloud | BigQuery | Cloud Spanner

【GCP新AI戰略1】不只用生成式AI輔助維運,還能生成SQL查詢降低數據平臺門檻

Duet AI一大特色是支援雲端維運,不僅能監控雲端服務效能,還提供故障排除的建議,另外在兩大核心資料平臺使用開始支援生成式AI功能

2023-09-08

| Google Cloud | 超級電腦 | HPC | 哈佛

哈佛教授利用Google Cloud超級電腦以進行醫療研究

哈佛一項醫療研究計畫採用Google Cloud超級電腦運算服務,來模擬心血管疾病新興療法在人體內的成效

2023-08-22

| IT永續 | ESG.GCP | Google Cloud | 雲端服務 | 碳足跡儀表板 | 碳盤查

【廠商永續支援度盤點:GCP】不只釋出碳排放感測套件能監測每個帳戶雲端服務碳排放變化,今年還將擴大支援追蹤Gmail等生產力服務的碳排數據

GCP去年釋出了碳排放感測套件工具,結合了多個雲端功能,不僅能夠察看用戶帳戶的各項服務碳排放情形,還能根據資源耗用情況提供雲端配置優化的省碳建議。不過,並非所有服務皆支援,例如,採用混合雲產品或服務,像是Anthos,目前並未支援。

2023-08-04

| Google Cloud | 生成性AI | Enterprise Search on Gen App Builder

Google Cloud生成性AI服務讓企業自建搜尋資料的聊天機器人

Google Cloud宣布一項用以開發搜尋資料機器人的生成性AI服務,讓企業可以開發能落實於特定資料源的搜尋引擎,提高搜尋準確性及相關性

2023-06-08

| Alphabet | 財報 | Google Cloud | 獲利 | 營收

Google Cloud首度轉虧為盈

Alphabet自3年前開始揭露雲端業務營收後終於贏來首度獲利,今年第一季財報顯示Google Cloud營收74.5億美元,盈餘1.9億美元

2023-04-26

| 雷諾汽車 | Google Cloud | 數位轉型 | 軟體定義汽車

Google、雷諾合作「軟體定義汽車」

法國雷諾汽車集團繼新車內建Android系統以及Google雲端服務後,如今將進一步利用Google Cloud管理與分析蒐集到的汽車資料以開發創新服務

2022-11-09

| Google Cloud | Solana | 區塊鏈 | Blockchain Node Engine | BigQuery

Google Cloud成為Solana區塊鏈驗證節點

Google預告明年旗下區塊鏈節點代管服務Blockchain Node Engine將支援Solana區塊鏈,BigQuery亦會支援Solana資料

2022-11-07

| Blockchain Node Engine | Google Cloud

Google Cloud發表區塊鏈節點引擎服務,率先支援以太坊

Google Cloud今年初成立數位資產團隊瞄準區塊鏈應用需求,如今發布首個相關產品Blockchain Node Engine

2022-10-31

| 封面故事 | BigQuery | Google Cloud | GCP | 開放資料雲

BigQuery十年最大升級,終於通吃非結構化資料

BigQuery是Google Data Cloud戰略的核心,今年發布了十年來最大一次升級,不只終於開始支援非結構化資料,也能夠整合到GCP全套MLOps工具平臺,更瞄準三大維運場景強化Log大數據分析功能

2022-10-24

| 封面故事 | BigQuery | Google Cloud | GCP | 開放資料雲

GCP多雲戰略的下一步,以多雲資料倉儲為核心打造通用資料雲

以組織全世界資訊為願景起家的Google,擁有管理超大規模資料的頂尖技術,一直想把這種能力變成產品,近2年開始全力打造通用的資料雲

2022-10-24

| 編者的話 | 資安能見度 | 隱形安全防護 | Invisible Security | Google Cloud

提升隱形防護力

關於資安防護的作法,了解與管理自身的弱點與攻擊面,這是做到「明(Visible)」的策略,但其實我們也能應用「暗(Invisible)」的策略,善用「內隱」的作法推動資安

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