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有幾篇文章都跟IT創新有關。在書摘單元中,我們選擇了C.K.普哈拉(C.K. Prahalad)的最新著作《普哈拉的創新法則》。C.K.普哈拉是美國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教授,他與羅斯商學院的同事,商業資訊與科技教授M.S.克利斯南(M.S. Krishnan)合寫了這本書,如同原文書名《The New Age of Innovation》所言,他們在這本書說明了現代企業可依循的創新法則。他們歸納出N=1與R=G這兩個等式,讓大家能夠精準地思考創新的基本法則,而這對於資訊主管在思考IT創新時也非常有幫助,所以我們在本期選摘部分內容,讓讀者一睹為快。他們在這本書一開始就指出,一種會改變本質的企業轉型已經發生了,因為全球化、數位化及無所不在的網路連線,將會徹底改變企業的本質與創造價值的方法。他們認為,任一個行業都會面臨這個大趨勢,並且這將攸關企業生存與發展,而要能夠順勢轉型,就必須從兩個觀點來思考企業如何創造價值:N=1與R=G。

N=1,指的是與個別的顧客共同創造獨一無二的個人化經驗;R=G,指的是從全球網絡取得資源,重點是能夠從不同的供應來源取得資源,而不在於非得擁有這些資源不可。

這本書不只是說明這兩個創新法則,並且以多起全球案例來印證。例如以N=1法則來說,他們就以固特異(Goodyear)如何從銷售輪胎
轉型為銷售服務的例子來說明。

固特異改變了卡車輪胎的銷售方式,他們不再像是銷售一般商品一樣販售一個個輪胎,改成是先跟卡車車主簽約,以輪胎使用哩程與耗損來收費。在這個模式下,固特異與顧客的關係就不再只是商品交易而已,轉為是與顧客有持續往來的關係,因為,駕駛的開車習慣不同、旅程路況不同,每一位車主的輪胎耗損情況也就不一樣,固特異進而可以針對每一位車主提供量身打造的建議,像是駕駛方式的改變、輪胎使用與保養的建議等等,如此,固特異就能夠與顧客共同創造屬於個人化的經驗;對顧客而言,固特異的價值就不只是賣輪胎而已,而是能提供個人化服務。

當然,固特異的商業模式能夠轉型成功,若沒有依賴商業流程及資訊科技,是根本做不到的,這也是普哈拉在這本書裏會討論的重要議題。對於在思考IT能夠為企業提供創新價值的資訊主管而言,我認為這個案例能夠提供一些啟發,在本期的書摘單元中,我們特別選摘了這個部分。
IT創新要為企業帶來價值,不見得非得是這般企業轉型任務才有著力點,其實,只要有創新的信念,從一些小地方開始著手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本期CIO Talk單元中,我們就報導環保署如何以IT創新來發揮組織的價值。從10月開始,只要你有用iGoogle,就可以開始使用環保署提供的即時環境訊息工具,立即收到像是紫外線指數、空氣品質等最新情報。環保署這項IT創新作法,將會讓大家對於公家機關的服務刮目相看,一改對公部門的刻板印象,如此IT也就為組織創造了更大的價值。環保署能領先其他公部門想出這個點子,其實與背後推手——環保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處長朱雨其對於IT價值的信念有關,請見本期的報導。

本期封面故事的主題是Master DataManagement,雖然看似是技術議題,但實際上是關乎IT創新,像是行動電話業者想要藉由這個技術來統整資料,讓他們能夠以顧客的身分證號碼為基準,來經營與每一位顧客的關係與服務水準,這樣的業務革新其實就是與N=1的法則不謀而合;另一方面,製造業為了要做到全球產能的移轉彈性,也就是R=G的法則所說的利用全球資源,也開始利用MDM手法把資料標準化,讓資源的調配能更彈性更即時。這些商業轉型與IT創新,其實已經開始在臺灣發生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