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金控在2020年9月宣布要將Richart數位銀行發展成一個整合支付、點數使用、生活優以及金融服務的一站式生活服務Richart Life App平臺,串連不同異業的結盟,來打造一個更大的金融生活生態圈,為了支持這個龐大金融生態圈的發展,台新IT早在2019年就展開了資訊架構轉型準備。(攝影/王宏仁)

在2020年9月,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宣布要將Richart數位銀行發展成一個整合支付、點數使用、生活優以及金融服務的一站式生活服務Richart Life App平臺,串連百貨、零售、網購、電信到交通等不同異業的結盟,來打造一個更大的金融生活生態圈,要將當時70億點台新點數,導入到這個生態圈中,來發展出可以跨店家互通的點數經濟。為了支持這個龐大金融生態圈的發展,台新IT早在2019年就展開了資訊架構轉型準備。

早在Bank 3.0時代,9年多前,台新成立了一個數位轉型小組,開始關注各種Fintech發展和新興技術,例如這個小組很早就開始關注區塊鏈在金融應用的可能,也會嘗試一些創新實驗,來評估是否要投入資源來發展。台新金控資訊長孫一仕進入台新擔任資訊長後,也成為數位轉型小組成員之一。

這個數位轉型小組不只是為了轉型,更是台新創新的火車頭團隊。例如,台新鼎鼎大名的Richart數位銀行,就源自這個小組。

在2014年時,先由這個小組開始評估數位銀行的可能性,2015年時,台新決定展開開發工作,順利在2016年上線。至今Richart數位銀行產品線涵蓋了理財、理債、支付、保險和外幣,開戶數在去年11月就超過了280萬戶,更發展出跨多產業整合的金融生活生態圈。

台新資訊基礎架構的技術,早期以實體機為主,後來開始進入虛擬機,2019年開始引進容器技術後,到了2021年時,就是虛擬機與容器化技術並存,未來會走到虛擬機、容器化和混合雲三者並用的時代。(圖片來源/孫一仕)

因應未來業務大規模擴充和調度需求,展開技術架構現代化

為了支持這個龐大金融生態圈的發展,台新IT也在2019年時,展開了技術架構現代化的轉型腳步,要為日後業務擴大後的大規模擴充和資源調度需求做準備。

孫一仕指出,台新新一代資訊架構劃分為前中後臺三個部分,設計原則是前臺敏捷化、中臺模組化與後臺輕量化,還搭配了一個資訊架構治理框架。

台新希望透過這個新架構,實現三大戰略目標,第一個是要達成一致的客戶體驗,來加速數位場景開發,以快速支援各式生態圈的服務。簡單來說,新資訊架構的第一個戰略目標,就是要支援從2020年開始擴大力推的Richart Life金融生活生態圈。

第二項戰略則是要用關鍵場景發展中臺架構,持續催化科技轉型和支持業務創新。台新將許多通用的應用邏輯程式轉移到中臺,也將這些邏輯程式模組化,以利支援到前臺的各種通路,可以用來支援更多類型的創新應用,不用重複打造輪子。

最後一項戰略,台新希望透過新的資訊架構,來建立敏捷組織,優化流程管理,也要導入智能維運作法,優化技術架構來穩固資訊的長期發展。

台新新一代資訊架構分四層,前中後臺和資訊架構治理

若進一步來看台新資訊架構前中後臺的組成元素,可以一窺台新未來的IT發展重點。

前臺涵蓋的通路多達十多種,包括了官網、純銀通路、行銀App、Richart App、企網銀、企網銀App,還有實體臨櫃通路、財管通路、客服中心、ATM和Richart Life通路。另外還有一套API平臺,可以和開放銀行生態圈串接,或是像Richart Life通路也可以串接到外部第三方,來形成更複雜多元的生態圈多通路關係。

中臺架構上主要包括了三大部分,業務中臺、數據中臺和流程引擎。業務中臺下涵蓋了客戶管理、通知管理、支付管理、eCIF、共用服務等。而數據中臺則包括了數據架構、擷取與運算機制、AI模型和資料湖等。

而在後臺架構上,則包括了臺幣存放款、外幣存放款、信用卡、金融市場和其他關鍵應用等。

第四部份是資訊架構治理,則包括了一個集中式資訊架構,也要制定架構和技術審查規範,建立智能維運平臺,以及推動IT流程管理的優化。

台新新一代資訊架構的轉型是現在進行式,從3年多前開始啟動,而且不只是一個大型專案,而是衍生出了17個專案之多,同時展開,各自有不同的推動步調,部分專案已經完成,有些則還在持續推動中。

先從1個專案開始練兵,累積雲原生技術經驗

但是,台新不是突然一口氣發起十幾個專案來推動IT轉型,而是先從一個微服務專案開始累積經驗。這個專案就是信貸流程系統的微服務化,後來也發展成了一朵內部私有的徵審雲。

2019年時,隨著雲原生Cloud Native技術的成熟,例如容器技術、Kubernetes平臺的商業化,網路科技公司愛用的微服務(Microservice)架構也開始流行到其他產業,當時臺灣資訊服務業者和金融服務業者也開始採用微服務架構來打造應用系統。尤其,金融業開始注重與第三方介接的API應用,透過容器和微服務架構,更容易因應來自第三方爆量的調度需求。

台新同樣也是看上微服務架構,可以提供有別於傳統大型單體式應用所沒有的擴充彈性,決定開始實驗微服務技術來累積經驗。

台新對於新興科技的接觸和探索非常積極,也經常接觸國外第一手經驗,但是要真正導入到自己內部使用時,台新則是謹慎以對,「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而是要先有需求。」孫一仕強調。

讓台新決定擁抱雲原生技術的原因也是來自業務需求的驅力。因為Richart用戶成長速度遠超過台新原本的預期,帶來了一項甜蜜的負擔。

因為數位銀行高度講究使用者體驗,當使用者打開App時,就可以看到詳細且高度個人化的金融帳戶資訊。所以,當使用者登入App時,就需要同步驅動數十項存取後端資料的請求,來蒐集必要的資訊,但這些連動的資料請求,也讓Richart的登入行為,成了後端系統的負擔。

尤其,每當有業務部門要舉辦大型行銷活動時,顧客就會一窩蜂地打開Richart的App來了解這次行銷活動的訊息,也就會突然出現大量登入行為,連2動暴增了大量登入後要存取相關用戶個人化資料的查詢請求。

雖然,透過定期系統容量評估和需求會議,台新IT當時可以依據過去數據和業務需求,事先準備足夠的系統運算支援,仍然可以因應這些爆量需求。

但是,每次遇到大型行銷活動,台新IT就得提前擴增前端系統需要的伺服器,也會再一次感受到對於運算資源調度的擴充性需求。可是,過去一直沒有太好的技術解法,直到容器和微服務技術的成熟。

而對孫一仕而言,系統擴充力是越來越重要的課題,所以,他決定開始嘗試具備高度調度彈性的微服務架構。

一般來說,嘗試新技術有兩種策略,一種是「全新打造」,另一種是「以舊改新」,不過,台新在2019年,沒有新應用的開發需求,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架構汰換,因此,台新改從現有應用中挑出合適的改造對象,後來選定了信貸流程系統來進行微服務化,後來再加上徵審流程,就成了徵審雲。

台新早在2006年就已經將信貸流程數位化,2019年要轉成微服務架構時,也不是將全部的流程一次轉換,而是將其中比較可以獨立的流程,抽離出來發展成微服務,再透過系統呼叫的方式,串回到原本的流程中,再逐漸將更多流程微服務化。

這些獨立出來的微服務,都部署在容器化平臺上,當時直接就建置在以K8s為基礎的容器化平臺上,而不是Docker環境。

台新是臺灣少數率先導入Kubenetes的銀行之一。這次K8s建置經驗也成了後來發展新一代資訊架構的重要基礎。徵審雲也成了台新第一批部署到K8s容器化平臺上的應用。

孫一仕指出,台新希望用K8s來因應四大痛點,一是年節與行銷活動大量登入需求的彈性擴充需求、二是降低伺服器支援終止(EOS)與修補更新的影響,三則要解決現有系統老舊,程式碼維護不易的課題,最後一項是有狀態程式碼擴充不易的問題。

從徵審雲的經驗,讓台新開始體會到K8s等雲原生技術的好處,在2019年前後,台新找來外部資訊顧問,進行現有IT體質的健檢,開始推動資訊架構轉型專案。K8s容器化平臺就是這個架構的關鍵基礎。

台新在2019年就規劃出了前面提到的新一代資訊基礎架構,以及前臺敏捷化、中臺模組化、後臺輕量化以及資訊架構治理框架的四層式架構。

到了2020年,台新開始大力推動這個新架構,更開始擴大K8s平臺的涵蓋範圍,導入更多應用服務。文章未完,請見【台新金控新一代資訊架構大公開(下)】中臺扮演新資訊架構的中鋒角色,成生態圈快速發展關鍵

2023/2/10更正啟事:原提及Richart數位銀行開戶數為280萬人的單位有錯誤,正確應為280萬戶。內文已經更正。

 相關報導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