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健保署
重點新聞(0205~0304)
健保署 人力需求平臺 醫師職缺
健保署建置全國偏鄉醫師人力需求平臺,欲透過透明職缺資訊推動醫生下鄉服務
偏鄉、離島醫院的醫療人力資源不足,一直是臺灣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一大問題。過去,醫生即便有心想要到偏鄉服務,也較難得知偏鄉醫院的職缺資訊,比如缺幾位外科醫生、內科醫生等詳細職缺內容,導致醫師較難主動排定時程來前往。為此,健保署在健保署官網的主題專區中,設置「全國偏鄉醫師人力需求平臺」,讓偏鄉、離島的醫院,能在平臺中登錄目前的職缺,將這些資訊集合之後提供查詢,就能讓有意願到這些地區服務的醫師,利用這個平臺了解相關資訊,進一步與欲前往的院所窗口接洽。
健保署表示,目前已有29家醫院,共公告174個職缺,服務地區遍及宜蘭縣、南投縣、嘉義縣、花蓮縣、屏東縣、臺東縣、金門縣及澎湖縣。為了吸引醫療人力前往這些開設職缺的醫院,健保署也主動蒐集全國偏鄉60個地區之旅遊景點、交通資訊、美食地圖及住宿推薦,並置於官網上,希望讓醫師在行醫之餘,也能感受臺灣不同人文風景,滿足當地民眾就近獲得完整醫療照護的需求。(詳全文)
AI面試 微表情AI 臺師大
AI面試有新工具!臺師大開發微表情AI辨識技術,即時預測應徵者的職場性格與溝通能力
一個人可以控制臉部表情、說話內容,但是短至三十分之一秒的微表情,就可能暴露了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臺師大將微表情與職場性格相連結,透過持續20分鐘的結構式面談,萃取應徵者在面試時,短至三十分之一秒的微表情,藉此來預測該名應徵者在職場上的5大性格體現,包括情緒是否足夠穩定、是外向或內向、是開放或保守、是否足夠審慎細心、是否有親和力,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等。
研究過程中,為了找出微表情與職場性格的關聯性,臺師大與震旦行合作,取得震旦行企業內部員工回答面試問題的影片,並且取得該名員工自己、主管、下屬、同事、客戶對該名員工性格的印象評分,同時,也請多位資深人資主管,對員工的面試影片評分,來評估員工溝通技巧的分數高低。
蒐集上千份資料後,研究團隊運用電腦視覺的技術,透過臉部86個偵測點位,在特定情境與時間下的動態組合,來分析微表情特徵值。接著,運用CNN深度學習,透過不同受試者面試時的微表情變化,與建立在他人觀感之上的評分,找出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前後共開發了26套AI模型。最後,將模型結合震旦行的AI面試系統,來分析應徵者的微表情,進而預測其職場上的性格及溝通能力表現。國內更有多家金融業者、高科技製造業大廠決定採用。(詳全文)
國發會 STEM人才短缺 人才培育
國發會推估STEM人才至少缺2.5萬人,政府祭出三大策略要補足數位人才缺口
國發會人力處長林至美表示,根據主計總處「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空缺概況)」估算,臺灣工業與服務專業人才短缺人數持續增加,2020年專業人才短缺已占全體短缺之17.8%,主要為資訊科技、科學、統計及工程等STEM領域相關職缺,其人數為2.5萬人,占全體專業人才短缺之63.5%。且在未來少子化的衝擊下,人才缺口恐怕越來越大。
為此,政府祭出相關策略,為了補足國家發展所需的關鍵人才,國發會2月22日通過「關鍵人才培育及延攬方案(草案)」,將善用產、官、學、研間的合作機制,發展「培育本土數位人才」、「延攬國際關鍵人才」、「深化雙語能力及國際視野」三大策略,來提升臺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大策略中,最受關注的是本土數位人才的培育,對此,教育部已經規畫「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被列為立法院本會期優先法案,該條例是突破現有教育框架、現有系所招生員額限制,由企業出資超過一半、與國立大學合作成立學院的人才培育制度,比如臺、成、清、交即將成立的半導體學院就是一例。林至美表示,教育部也將擴充STEM領域系所每年招生名額、放寬生師比限制、擴增師資及教學能量,並且鼓勵非資通訊系所開設跨領域數位科技微學程。(詳全文)
微軟大舉徵才 轉硬體開發人才
微軟4大團隊預計在今年延攬上百位軟硬體研發技術人才
看好臺灣軟硬體垂直整合場域,及多元頂尖人才,微軟宣布要將臺灣作為全球技術研發的重要據點,2021年更要擴大招攬百名軟體與硬體研發人員。其中,微軟有4大團隊要招募研發人才,一是微軟企業定位技術核心團隊Azure Maps,該團隊需具備資料建模和分析、資料挖掘、機器學習、跨行業地理空間服務、API和SDK等方面的技能,來建構智慧位置感知的Web和行動應用程式。二是資料標註(Data Annotation)團隊,也就是微軟AI解決方案的底層核心技術團隊,預計將延攬精通音調、說話節奏與知識等共14種語系的語言學專家,協助完善機器學習模型中的數據資料標註作業,來精進NLP等技術的研發,未來也將擴充到其他資料標註領域。
三是裝置軟體開發和品質部門(Devices Software & Quality Organization,DSQO)團隊,DSQO團隊專注於Surface系列產品內的Android軟體開發、硬體支援和5G/WiFi/藍牙等聯網能力 (Connectivity)的研發,為微軟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體驗。四則是Azure雲端硬體與基礎建設(AHSI)團隊,AHSI團隊主要為微軟資料中心,打造適用AI、物聯網與邊緣運算的雲端軟硬體基礎建設,包含晶圓設計與開發、超級電腦(AI Supercomputers, AISC)、光學工程、產能與供應鏈管理等。
敏捷開發實例:集保 IT人才培育
IT力如何與時俱進?集保培育多元人才更形塑敏捷文化
「人才是最重要的資產,因為環境一直在改變,如果沒有去培養人才,勢必沒辦法讓業務得到滿足。」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副總經理張秀珍,點出集保對人才高度重視的態度。比如說,集保在2017年推出集保e存摺App,但是,面對顧客端的行動化技術,並非集保IT過去所擅長的技能,為了建立起自家IT團隊維運行動化服務的能力,在推出App後,集保從做中學,自己培養熟悉App開發、UI/UX設計的人才,才一步步強化了App的功能,持續改版更新。
2020年,為了整合銀行帳戶資訊到集保e存摺App,集保也開始導入敏捷開發方法,跨部門組成了一個10人團隊,每天站報來討論需求變化,讓App新版本功能更快交付,同時也動態檢討與改進,取代了沿用多年的瀑布式專案管理流程。不只如此,集保更同步形塑整體企業的敏捷文化,積極對內部主管與員工展開教育訓練,培養他們具備敏捷思維,目標將集保重塑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從文化上帶動數位轉型。
不只是培養人才,集保也透過多種方法,來降低IT人員過多的作業負擔。比如說,在推出大數據分析平臺後,集保舉辦超過30場的內部教育訓練,培訓業務人員學會如何自己操作BI,建立起視覺化分析圖表的能力,來快速上手資料分析應用,避免每一次都要靠IT單位拉報表,才能提供業務人員使用。同時,集保也導入多種自動化工具,除了在開發過程中導入CI/CD和DevOps,也在自動化部署導入Ansible、批次作業則導入TWS;在例行作業的自動化方面,則導入RPA,來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未來,更要訓練業務單位也能快速建置簡單的RPA流程。(詳全文)
Linkedin 技能勝於學位 徵才方法轉變
徵才還在看學校嗎?Linkedin一項新統計發現,美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實施以技能為基礎的聘僱方法
在招聘人才時,該要求的是技能,而非畢業學校;該看的是表現,而非出身;該在意的是他們能做到哪些事情,而非他們過去曾處在的位置。這種類似於「英雄不論出身低」的選人法則,就是近年來興起以技能為基礎的聘僱方法(Skills-based Hiring),Linkedin認為,這種方法能幫助企業聘雇到能力與職位相符的人才,更已經有知名企業開始擁抱這種聘僱方式,不再要求員工必須要具備學士學位,根據Linkedin的新統計顯示,過去一年中,企業聘雇沒有傳統4年制學士學位的經理人數,增加了20%,這項統計更指出,這些員工能比具學士學位的員工,能在一家公司多停留34%的時間,提升企業的留職率。
而要採取以技能為基礎的聘僱方法,首先,企業在張貼招聘訊息時,需要鬆綁或移除任何的工作要求,與其列出一連串的要求,不如關注角色的職責,說明希望新員工能達成哪些績效、在日常工作中會使用到哪些技能。Linkedin的統計數據更顯示,提及「職責」但未提及「要求」的美國職缺訊息,相較於提及「要求」而非「職責」的職缺訊息,所收到的申請多出了14%。(詳全文)
Linkedin發現,若在職缺敘述中加入「職責」這一項描述,會讓應徵者印象深刻,且提高他們投遞履歷的意願。
視訊會議 Zoom倦怠 史丹佛研究
長時間視訊會議導致「Zoom倦怠」?史丹佛一項研究提出4大形成主因
自去年3月企業大規模實施遠距視訊協同的作業型態,許多員工在以Zoom或微軟Teams等視訊工具開了一整天的會後,出現倦怠、焦慮、虛脫的徵狀,這些現象被稱為「Zoom倦怠」。史丹佛大學虛擬人機實驗室的一項研究解釋了造成Zoom倦怠的四項成因。
第一,是視訊會造成過度的眼神接觸。研究人員指出,一般人際接觸中,人類的視線會轉移,不會聚焦在同一處,但在視訊會議中,所有人都得長時間盯著螢幕上的人,造成長時間眼神接觸。而且,隨著現代桌機螢幕尺寸愈來愈大,螢幕上顯示的人臉過大,也會使人感到不舒服。第二,是用戶在視訊過程中會不斷看到自己的影像,當人們看到自己的影像,會對自己更加苛刻,平添更大壓力,另有研究也顯示,從鏡中看到自己會引發負面情緒。
第三,則是面對面的溝通過程中,存在大量非語言(nonverbal)線索,如肢體語言,人們也會下意識尋找這些線索,但在視訊會議中能顯示的非語言線索大為減少,使用者必須更加費力去搜尋,且為了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意圖,也得更大力點頭或舉起大拇指等,都讓視訊溝通更為吃力。最後一點,則是長時間坐在電腦桌前視訊,會以不自然的方式限制身體活動量,研究也顯示,身體要有適當活動,工作表現才會更好。(詳全文)
責任編輯/翁芊儒
攝影/翁芊儒、洪政偉 圖片來源/Linkedin
資料來源:iThome整理,2021年3月
熱門新聞
2024-12-03
2024-11-29
2024-12-02
2024-11-20
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