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中,在資料共享面,規劃3大推動措施。(圖片來源/金管會)

08280904

 金融科技   資料共享   金管會   
金管會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資料共享面有3大推動措施
金管會在8月底正式發布以3年為期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在資料共享面,規畫出3大推動措施。首先,金管會要加速推動開放銀行,預計今年底前,開放銀行第二階段可正式上路,而第三階段規範修正的時程,將視第二階段運作及檢討成果後再行研議。下一步,金管會也將參酌如英國推動的開放金融(Open Finance)作法,研究銀行以外的金融業,也可比照開放銀行模式,把公開數據或客戶資料等分享出來,預計2021年8月推動。 

推動措施二,金管會要建立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服務業者(TSP)合作資訊揭露制度。未來,金融機構與TSP合作時,應到金管會指定的周邊單位上傳TSP基本資料、合作業務項目等,並揭露給外界與金融機構參考,初步以這兩項資料須揭露,金管會也將再與周邊單位討論何資訊可揭露,而該制度預計明年8月建置完成。

資料共享的推動措施三是,資料分層逐步共享,並且將分3階段推動。第一階段,金管會將於2021年,檢視金控及旗下金融業子公司相關法規限制,並研議修正法令,允許各子公司客戶資料彙集到金控端,建立客戶風險管理資料庫與建置風控模型,免去各子公司的建置成本。金管會指出,將在符合個資法的前提下,經客戶同意,在合理的使用範圍內,允許金控與旗下子公司共享客戶資料的相關機制。

第二階段,是金融市場跨機構間客戶資料共享的機制,金管會將蒐集金融市場相關周邊單位現有數據種類,比如聯徵中心的授信資料、壽險公會投保通報資料、保發中心出險資料等。金管會預計在2022年,訂定優先順序與時程,修正金融相關規範與訂定配套措施。

第三階段,是跨市場客戶資料共享的機制,金管會預計在2023年,針對可跨市場分享的資訊,訂定推動優先順序及達成時程,檢討修正法令或導入技術。金管會也將先蒐集金融市場服務者所需的跨市場數據資料,比如電信、台電、台水使用度數、海關進出口金額、勞保投保人數等,若可透過國發會My Data平臺機制取得,金管會鼓勵其加入My Data平臺,成為服務提供者。

 Line區塊鏈   開發者   數位資產錢包   
加速區塊鏈服務發展,Line推出開發者平臺與數位資產錢包


Line近期加速區塊鏈發展的腳步。考量到區塊鏈受限於建置與部署的成本和複雜性,在實際應用和普及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於是,Line旗下負責加密資產與區塊鏈相關業務的子公司LVC與LTP,宣布對外開放Line區塊鏈技術,推出區塊鏈服務專用開發者平臺(Line Blockchain Developers)。同時,推出數位資產管理錢包服務(Bitmax Wallet),用戶可以利用單一錢包,集中管理從不同區塊鏈服務獲得的所有數位資產,例如代幣、道具等等。

Line表示,區塊鏈服務專用開發者平臺是要讓開發者,以簡單有效率的方式在Line Blockchain上打造服務,而且也讓開發者更易將區塊鏈技術導入現有服務中,打造獨特代幣經濟。業界開發者可利用該平臺發行自家代幣,或將遊戲中的角色、道具和貨幣等數位資產代幣化,讓交易記錄公開透明,或將數據資料變現。

為了讓使用上更為便利,Line指出,外部開發者可直接使用區塊鏈,不用特別研究智慧合約,使用RESTful API,即可將服務連結到區塊鏈。而且,開發者不需節點即可參與區塊鏈網路,利用開放API創造與管理網路。此外,該 平臺更與Line直接連結,只要是利用該平臺開發的服務發行代幣,該代幣可與Bitmax Wallet連結並進行管理,等於是綁定Line帳號,所以,可針對所有或部分Line用戶群開發服務。

 FinTech   金融機構   數位轉型   
全臺299家金融機構去年金融科技投資超過165億元
金管會近期公布去年度國內金融業投資金融科技概況,調查對象包括銀行、票券、證券、期貨、投信投顧、壽險、產險等公會,及證交所、期交所、櫃買中心、集保結算所、財金公司、聯卡中心、聯徵中心等周邊單位,共計299家金融機構參與調查。

金管會表示,2019年國內金融業者投入金融科技發展總金額165.2億元,其中,又以銀行業投入最多,為118.9億元;證券期貨業則投入9.6億元;保險業投入34億元;周邊單位則投入2.7億元發展金融科技。平均每家業者投入5,524萬元,比較2018年的3,936萬元,成長率為40.32%。此外,金管會指出,金融機構今年預估投入金額為188.8億元,預計年成長率14.30%。其中銀行業預計投資133.5億元、證券期貨業11.4億元、保險業40.4億元、周邊單位3.5億元。

在金融業者與FinTech業者合作情形,金管會表示,去年,金融業者與FinTech業者業務合作共104家,業務合作類型最多為其他(比如Open API、身分認證、智能客服等),其次依序為大數據、資安、人工智慧、支付、AML與KYC、雲端服務、智能理財、區塊鏈、保險科技、生物辨識、法遵科技、借貸、物聯網。

 國泰金控   金融創新   
國泰金控廣招新創為子公司數位轉型練兵,金融創新實驗室揭6大創新金融服務

國泰金控在去年推出大規模的新創評選計畫—國泰金融創新實驗室,從全球400多家新創中,選出了9家合作對象,以國泰金控要發展的8大業務創新方向,進行概念性驗證(POC)。近期,國泰金控宣布,這9家新創與旗下人壽、銀行、產險等子公司協同合作,完成6大創新金融服務POC。業務場景橫跨金融科技、保險科技、醫療科技、法遵科技、房地產科技、AI等領域。

在6大概念性驗證中,資本市場情緒自然語意處理(NLP)分析,是透過NLP量化法說會內容,提升投資部門研究效率。而生物辨識安全防護,則是針對數位帳戶登入場景,加強服務安全性。車損部位辨識,則是驗證AI車損部位辨識的準確性,強化保險科技創新能量。在AI洗錢防制偵測,是應用AI及NLP技術,自動抓取結構化與非結構化資訊,提供更多資訊給洗錢防制人員或分行。在不動產鑑價商業化,則透過導入新變數以提升模型準確率。

而AI輔助檢驗醫療數位影像胸部X光,則是國泰人壽審查部、韓國醫療科技新創Lunit合作的專案。Lunit運用AI深度學習技術來檢測肺部異常疾病,可提高醫學影像分析的判讀速度和準確率。而國泰人壽目前在核保流程上,每年在新契約保險的體檢上有3萬件醫療影像胸部X光審閱需求,因此規畫導入AI技術,輔助醫師醫務的判讀,加快效率。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點出,參與POC的子公司,在過程中與新創企業密切合作,累積實戰經驗,藉此提升國泰在金融創新技術實力的國際視野,並從中跟新創交流學習,強化創新思維的成長,以加速推動集團數位轉型。此外,國泰預計在今年第4季啟動第二期國泰金融創新實驗室計畫。

 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   F-FIDO   
2021年金融機構將組成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F-FIDO
金管會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中,在數位基礎建設面向,將研究發展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推動方向上,金管會表示,金融機構將共同籌組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F-FIDO,研擬規畫導入國際FIDO標準,初期將針對中低風險的金融服務,提供通用的行動身分識別與簽署功能,並由金融機構向金管會申請業務試辦方式,驗證低風險業務採用FIDO作為身分驗證方式的可行性。並預計在2021年8月完成F-FIDO籌組。

金管會解釋,目前金融機構在行動身分識別尚未形成一個標準,而是各家自行開發,在開發成本上較高,造成資源上的浪費。但未來,導入國際FIDO標準,建立F-FIDO這樣的機制,各家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等,都可用同一標準來導入,降低開發成本。甚至,未來,各家金融機構身分識別強度拉到同一水準時,便可以做跨機構行動身分識別互通。

圖片來源/金管會、Line國泰金控
責任編輯/李靜宜
 金融科技近期新聞 
1. 永豐銀行數位帳戶申請數破50萬,今年Q2搶進市場前三大
2. KPMG發布臺灣金融科技發展100個關鍵問題,歸納對產業和政府的3大臺灣金融科技發展觀察
3. 連續三天遭到網路攻擊,紐西蘭證券交易所暫停交易
資料來源:iThome整理,2020年9月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