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問臺灣的父母們,希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相信多數人的答案會是肯定的。但父母們的作法與想法是否一致,是在幫助小孩往有創意的方向邁進,那可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華人父母經常喜歡告誡小孩,要與人為善,不要得罪人。乍看之下,這似乎沒什麼好挑剔的,得罪人怎會是好事?但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創新之事,不可能讓每個人都開心。一個東西如果真的夠新,它一定挑戰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市場現有的領導者,原本賣好好的東西,因為有新產品取而代之,突然就賣不動了,誰會開心?),它必然讓許多人信仰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價值觀,突然就不再那麼理所當然了。(出了三本講太陽繞著地球轉的中世紀神學家,怎會樂見來了一本大談地球繞著太陽轉的科學書?)很怕得罪人,想要討好所有人,注定不可能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如果你怕有人不開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所有人都穩坐在他們的舒適圈,而這反過來,也是讓我們自己留在較為穩固的位置。

父母要子女別得罪人的初衷,自然很正當又合理:他們怕自己的子女受到傷害。創新有沒可能受到傷害?當然有可能,保守派可能會反撲,創新的過程可能遇到冷嘲熱諷與打壓,而且毫無疑問的,創新的結果可能根本一事無成,最後以失敗收場。但這世界就是這樣,有一好沒兩好,怕受傷的人不可能有創意,怕冒險的人到不了新地方。

但若你真覺得讓小孩成為一個創意的人是你在乎、乃至念茲在茲的事,那父母應該做的是,是讓小孩有面對這一切的勇氣與意志,行動上不輕易退縮,心智上不輕易被打垮,而不是時時忙著告誡他們,不要得罪別人免得自己受傷。

華人的另外一個「中庸」論調會說,那就盡可能在創新打破舊格局跟不要得罪人之間求取雙贏嘛。這種說法反駁不易,而且在實務上,我們的確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在創新上有重大成就的人物,在與人相處溝通這個面向上也展現了過人的技巧與智慧。但從教育的角度來看,父母的「教誨」必然都帶有某種趨向性,你要不就是教出個敢於與眾不同的小孩,要不就是教出個處處溫良恭儉讓的子女,很難有個真正的「折衷」

在我看來,臺灣的父母真正應該要做的,反而是要悉心鑑別性格上的偏執而難與人相處,跟勇於創新導致有人看你不順眼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前者可能是人格養成上的偏差,後者則是就事論事、不畏人言勇往直前的勇氣與執著,雖然在外人看來,這兩者所可能導致的結果相當類似。

這也就是說,「不要得罪人」這種父母的教誨太過結果論了。我們可以也應該培養小孩有良好的情緒控制、有與人溝通的能力、盡己所能幫助他人、盡可能地與人為善,但這並不等同於,為了有好人緣,我們就該只顧做人不管做事,為了讓人人都開心,不說不做可以開創新格局之事。

沒事不要得罪人,但也不怕得罪人,才有可能成為創意之人。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