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的一場演講,受邀主講的年輕教授極力宣揚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應用服務供應商)的概念,內涵與今日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相近。臺下某位觀眾聽了,舉手質問:「ASP我每天都在做,卻不覺得它帶來了什麼特殊貢獻,值得拿它來小題大作嗎?」

此言一出,臺上、臺下面面相覷,氣氛一團尷尬。

事實上,雙方的主張都沒錯,衝突的癥結點在於:

時機。

年輕教授相信ASP的未來,聽眾描述的則是ASP當時的「現況」。十五年前,ASP的確無甚作為;十五年過後,由ASP演化而來的雲端運算,卻成了科技產業超夯的議題和人們競相運用的利器。此一時、彼一時。

有一則著名的謎語,謎面為「巨木」,打一成語,謎底是「水到渠成」。理由很簡單:巨、木添上三點水,便成了「渠」字。人人皆盼手中事業長成蒼天巨木,只是辛苦修闢了渠道,仍需水流引入,一切方得以循環活動。這股注入生氣的水流,可以是及時到位的資金、善於經營的團隊;而對雲端科技來說,水到渠成的關鍵,正是「時機」。

儘管人們說「種瓜得瓜」,但若播種、澆灌的時機錯誤,只怕種了半天瓜,照樣得不出瓜來。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任何的努力要想開花結果,時機很重要,勢不順,則事不成。以投資為例:經過一連串基本面分析,確認了一間公司獲利豐厚、經營完善,理應頗具投資價值,但若在股價飆至最高點時買入,終究難逃套牢賠錢的命運。並非公司不好,而是介入的時機不對。

比較美國政治史上兩位總統候選人──高爾和歐巴馬:高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IT人」,曾於議會擔任科技委員會成員,倡導高科技扮演新經濟動力,讓美國IT產業自1996年起蓬勃發展,造就了柯林頓執政時期的經濟繁榮。按理,高爾大可活用IT為自己拉票,偏偏他出馬競選的當口,社群網路猶未成熟,「利用IT助選」的效益有限。反倒是之後崛起的歐巴馬,利用臉書拉近跟年輕族群的距離,透過IT的協助成功登上總統大位。

早在1983年,美國知名品牌「31冰淇淋」(Baskin-Robin’s)便曾進軍臺灣市場,但比起小美、福樂等本土製品,售價相對嫌高,無法達到預期業績,黯然退出。之後廿年間,貴鬆鬆的哈根達斯(Haagen-Dazs)、酷聖石(Cold Stone)、莫凡彼(Movenpick)等舶來品相繼叩關,奠定了臺灣消費者對高價位冰淇淋的接受度,31冰淇淋才在近幾年「返臺」。

筆者不才,當年在講臺上大力宣揚ASP的年輕教授不是別人,正是敝人在下。經過十五年的熬煉,雲端運算的時代,已經正式來臨。至於它能否為企業創造價值,全看經營者如何抉擇:大好工具擺在眼前,用還是不用?只要運用得當,雲端運算應可發揮諸多優勢:跨越時空限制、資料大量且永久儲存、節省IT系統建置成本、IT委外服務得以標準化、增強產品/服務上市效率,並可學習甚至共享其他企業執行雲端運算之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

可能有人會反駁:2012年底,亞馬遜(Amazon)的雲端基礎設施才當了一次機,導致Netflix公司(Netflix Inc.)的串流影音服務出包,影響「遍及全美」。連雲端服務龍頭亞馬遜都捅出這樣嚴重的漏子,這玩意兒還有搞頭嗎?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

IT的發展走到了今天,企業若試圖以最少成本發揮IT的最大功能,選擇雲端運算,肯定比拒而不用來得聰明且合乎時宜,唯須以企業的整體策略和營運目標為前提,思考如何將雲端運算妥善置入宏觀的IT架構/藍圖,找出適合自家組織的最佳實務。雲端運算既是大勢所趨、無可逃避,倒不如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小心計算風險,然後,盡情地享受它。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