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企業儲存市場將近40載的一代霸主EMC,終於走入歷史。就在本周登場的EMC World大會,Michael Dell走上舞臺,宣布Dell與EMC合併的新公司名為Dell Technologies的同時,其實也宣告了EMC時代的終結。

這起金額高達670億美元的併購案,不僅是資訊科技史上最大宗併購案,更是全球史上最大宗的上市公司下市案。曾經是企業儲存霸主的EMC,為何會走到今日地步?何以擅長於中低階儲存市場的Dell,竟能上演蛇吞象的戲碼,一舉吃下在高階儲存市場稱霸多年的EMC?

從個人電腦起家的Dell,多年前已逐步轉型為企業IT設備供應商。在2013年Dell的營收中,來自個人電腦的營收只占一半,另一半營收則來自伺服器、網路設備、儲存設備、周邊設備、協銷軟體與企業服務。然而,隨著近年來個人電腦市場大幅衰退,Dell的個人電腦銷售量也跟著下滑,唯獨伺服器、網路、儲存等企業設備的銷售量不受影響,因而促使Dell更積極轉型為全方位的企業IT設備供應商。在2013年,Michael Dell便聯手銀湖(Silver Lake)投資公司,讓Dell下市成為私人公司,以擁有重新調整企業策略的最大彈性。

對Dell而言,買下EMC既可彌補高階儲存設備的空缺,而且EMC旗下還有多家在虛擬化、資安、雲端等領域的知名廠牌,如VMware、RSA、Pivotal等等,有助於Dell成為提供全方位企業IT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然而,為何EMC大好江山要拱手讓人呢?其實,EMC近年來的發展並不差,距離山窮水盡還遠得很,而且這幾年EMC也積極投資虛擬化、雲端、開源軟體,創新的腳步絲毫沒有停下來,例如EMC在2003年成功併購VMware,就被認為極具眼光,而後續幾起知名的併購案,如XtremIO、ScaleIO、Pivotal、Greenplum、Virtustream等等,也具有極佳的戰略意義;而且,EMC也結盟思科(Cisco)、VMware、Intel等,組成VCE,搶進新興的企業融合式架構市場;甚至,EMC在2014年底還針對開源軟體與開發社群的興起,成立了「EMC {code}」開源軟體開發團隊,陸續在GitHub釋出許多開源軟體工具,讓EMC的產品可以支援Docker、Ansible、Vagrant、Mesos、OpenStack等開源軟體。

從EMC這幾年的發展來看,EMC之所以願意被Dell併購,絕非窮途末路;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或許是激進派股東的壓力。避險基金公司Elliott Management在2014年宣稱其擁有將近2%的EMC股票,並積極遊說分割VMware,讓VMware成為獨立上市公司,以對股東創造最大的價值。

在一般情況下,如此激進派股東尚不足以形成多大的壓力,然而當今IT環境不如幾十年前,如今IT典範轉移的速度非常快,面對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散式架構、開源軟體、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等接踵而至的破壞性創新,任何IT公司要能夠生存,必須要有極佳的彈性,保有持續創新的能量,而創新的同義詞,就是高風險;此時,只求避險的激進派股東就會成為創新的絆腳石。因此,藉由與Dell合併而下市,以擺脫股東的束縛,不失為保有未來持續創新的方法之一。

激進派股東的壓力,或許只是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認為真正構成Dell與EMC願意合併的最大壓力,是上述的雲端運算、開源軟體、分散式架構等等未來IT發展的大趨勢。

縱觀當今資料中心的技術發展,試問哪些資料中心具有最先進的技術?能夠應付大規模增加的運算需求?能夠持續滿足使用者對資料中心的高速存取?又有誰能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營運資料中心?這些問題的答案,不約而同地指向Google、Facebook、Amazon這些網路公司,而不是華爾街那些大型金融公司。

我認為,IT未來的挑戰之大,是Dell與EMC願意合併的主因;而接下來新世代IT架構的挑戰,不只是對IT廠商會構成威脅,對企業而言亦同;其中,有一個我們必須及早掌握的關鍵字:GIFEE,我們下一期再來細談。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