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程式設計者來自任何領域,不一定是來自電腦科學、資訊工程科系等正規教育管道,他可能是從技術實務中累積深厚功力,而不是學完一堆理論後才開始程式設計。

也因此,程式設計領域經常出現科班與非科班出身、技術與理論、學歷與證照等孰輕孰重的爭議話題,追根究柢來看,無非是在爭論哪些要素足以證明或衡量程式人的競爭力。

無用論的背後
學歷、科班、證照等名詞,後面加上「無用論」三字,就是程式設計界經常出現、也最容易引發戰火的話題。

為什麼會有無用論?肇因於許多程式人在公司、同事眼中沒有展現學歷、證照等所承諾應有的能力,或者是許多程式人沒有得到學歷、證照等承諾應有的報酬。不久前有個新聞話題,報導某滷味攤上貼滿老闆考取的多張資訊業證照,突顯了證照並沒有為他帶來實質回饋,或使其更有競爭力的問題。

學歷、理論、科班、證照等對程式人真的無用嗎?

從制度的角度來看並不盡然,這邊舉個話題性的例子,來突顯制度的考量,C語言創建者Ken Thomson在2010年的一次訪談中提到,他不能在Google中送交(Check in)C程式碼,因為他還沒有考過C語言測試,而且也不覺得有必要考;顯然地,Google當時考量制度更重於能力,這就好比開車技術好壞無關擁有駕照與否,但要開車就一定取得駕照,這是制度問題。

有些獵人頭公司找人是以碩士為基準,這也許是他們或背後的公司考量,也許對他們來說,可利用碩士資格來作初步鑑定或快速篩選對象;有些專案本身就要求接案成員,必須具備某些學歷或證照,以讓程序標準化或避免爭議;有些公司升遷的條件中,學歷或證照也會是種考量。

暫且扣除制度不談,學歷、科班、證照也好,總之就是希望談到競爭力時,可以作為有形證明。

在我看來,學歷、科班或證照,是在你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證明能力時,才提出的東西,他們也許在取得後的初期有用,不過,請記得你不會是永遠的(證照)新鮮人。若時間拉長到三、五年後來看,仍能持續讓人看到更多有形的能力證明,那學曆、證照等對競爭力是加分,不然就是扣分了。

學曆、證照等要能成為競爭力證明,也得考慮市場供需問題,常見有人明知是路邊攤證照,卻還是因為它取得容易,而便宜行事地去考,這對你的競爭力會有用嗎?

二分法的謬誤

當面對問題太複雜時,人們就會開始簡化問題,幫助自己從複雜問題中解脫,簡化問題到最後就是趨向二分法。技術重要還是理論重要?學歷重要或是證照重要?科班或非科班出身?

如果你還在決定要哪個選項,基本上,得認清這些選項並不互斥,具備學歷,理論與技術並重,並且擁有多種專業證照的人確實有之。在決擇前採用二分法,在後續過程中單純地放棄其他選項,不想辦法在多個選項間找到平衡點,只會讓競爭力的問題越陷越深。

本來學歷、證照、相關科系等的意義,是代表著取得這些有形證明前,你確實累積了應有的基礎,這也是許多公司在制度上,運用這些有形證明作為基本篩選條件的原因。學歷等有形證明只是具備索取門票的資格,因為二分法的謬誤,許多人放錯重點,抄各種捷徑想跨越索取門票的門檻,忘了就算取得門票,進入公司後還是得展現能力的問題。

假設學歷等有形證明,確實代表你累積了應有的基礎,如何在這份基礎上積累更多的能力,這樣才能叫競爭力。這樣的觀念反過來,也是行得通,有些人在累積了多年技術實務後,反思自身理論基礎不足,在過去基礎上進行理論積累,或者為了符合制度需求,繼續取得學歷等資格,理論、學歷等確實對他們的未來,增加了競爭力。

實際上不同工作、公司或單位,在索取門票前會需要不同的資格,工作之後也會需要不同的能力,這也是為何使用二分法來思考是危險的。

爭論時站在不同角度、不同工作性質時,對方的重要選項在己方看來也會變得不重要。能力也不全然等於競爭力,自己擁有的能力證明,在某些工作上可能會有競爭力,但在其他工作上卻可能毫無價值。

有形的競爭力證明
事實上,有形的能力證明還是需要的,或者是說,看不到有形證明的能力,無法被用來評斷一個人是否有競爭力。不過有形的證明,並不一定是指證照這類有質量、有形體、有名稱的東西。學歷、證照等有形證明是可以寫在履歷上,然而,過濾履歷時看到上頭洋洋灑灑地列出與需求不相關的技術名稱,或者是完全不對應的證照,基本上只會扣分。

想想履歷上除了學歷、相關的技術或證照外,還能寫上哪些有形的能力證明?工作經歷、參與過的專案、投入的論譠、社群或研討會、長期維護的技術相關網站,如部落格、Twitter等,這些加入了時間經營的過程,都是可見的競爭力證明或履歷之延伸。

能力這種東西,要放在對的地方,才有所謂競爭力。實際上有些公司並不清楚需要哪些人才,如果對方要求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不要把你的履歷投過去,你的履歷對他們不會有什麼競爭力可言。

瞭解你要面談的公司是有必要的,公司列出主要技能需求就是希望應徵者帶槍投靠,期待公司在這些技能上訓練你,就是在降低你的競爭力,有時公司會列出加分技能,這表示進入後能立刻上手的話最好,不然也可能訓練或讓你邊做邊學。

不要一份履歷用到底,瞭解對方並調整你的履歷,讓你的競爭力更有形地突顯出來,在面試過程中依對方需求展現能力,問清楚主要與加分技能的細節,對方也許也會討論一些開放性問題,由於對方看得到你也聽得見談話,因此溝通與表達的過程,也是在展現可見的競爭力。

競爭力的證明,並非在進入公司後就不需要,在面試階段,就確認並告訴對方,是否能在工作上勝任很重要,免得在進入公司後能力不符的情況下,又落入了「有學歷也不怎樣」、「證照沒用啦」、「名氣大又如何」、「在大公司待過也不過如此」之類的結論。

在工作上能勝任,在他人眼中就是有形的競爭力。競爭力不會固定不變,會隨著時間增加或減少,有人可以確實地擁有十年工作經驗,有人卻只有一年工作經驗,但繼續用了九年。

從哪個點開始?
回到二分法的問題好了,學歷重要還是證照重要?技術重要或是理論重要等問題?有人站在中立角度客觀分析,有人站在其中一方極力主張,事實上,這些人多半都已經擁有一定能力,或者是在某個地方擁有定位,彷徨者或許是還沒在工作上站穩腳步,或剛開始思考競爭力問題的人,他們看了這麼多論點,最後往往不知道要從哪個點開始。

實際上從哪個點開始都可以,前面就談過,面對不同公司、不同工作,需求就不同。如果你先選擇技術與實務,記得累積有形的競爭力證明,有時這是必要的,作好可能得付出更多倍努力,來證明自己的心理準備,你也有可能遇上制度關係而引發的不公平待遇問題,如果那是你想要的,別抗拒去符合制度。

如果決定先追求學歷、證照等,想想日後在提出學歷與證照時,如何證明能力相符?如何在取得過程中,想辦法平衡技術、實務等選項?記得最後成為無用論的幫兇,對你沒有好處。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