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如何進行技術交流?早期(10年前)主要是透過Mail-list(郵寄清單)、Newsgroup(新聞群組)、Telnet的BBS(電子布告欄系統);中期(5~10年前)的交流平臺是技術論壇;現在則是以部落格和書籤網站為主;未來,結合Blog跟IM軟體的Twitter服務似乎大有可為。

Mail-list由於互動性差,加上垃圾郵件橫行,以郵件為媒介的討論方式問題太多,所以目前已經少有人想用Mail-list;Newsgroup上雖然有相當多超級資深的高手出沒(例如C++語言設計者),但是Newsgroup以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加上大家不熟悉它的介面,所以沒辦法在臺灣造成流行;BBS由於是文字介面,不敵部落格等媒體的影音功能(儘管很多人會想辦法用文字拼湊出所謂的「ASCII藝術」),所以勢必會漸漸消退。不過,目前臺灣學生依然大量使用BBS,這在世界上是個特殊現象。

Newsgroup和BBS可以依據討論主題做簡單的分類,例如BBS內部分成各種討論板(board)。不過,不管是Mail-list或Newsgroup,都受到「扁平化」之苦。你可能會在郵寄清單或者BBS討論區頁面中,看到標題出現「Re: Re: Re:」,卻看不出究竟這篇貼文是回覆(Re)哪篇文章。

在Mail-list、Telnet、BBS的前浪之後,Web介面的技術論壇接著興起。技術論壇採中央化的模型,以論壇為核心,使用者為外圍。實際上各論壇的作法雖然互有差異,但大致上使用者必須先申請加入論壇,才能使用全部的功能。

技術論壇通常會有基本的技術分類。每個討論話題(thread)都可以利用樹狀結構呈現,對話關係一目瞭然。加上可以利用內建的搜尋引擎,或者外部搜尋引擎如Google找尋資料,融合了Mail-list、Newsgroup、BBS的優點,唯一的缺點是,大多數技術論壇無法具有BBS的即時性,因為論壇軟體在開發時,Ajax技術尚未流行。

自從2004年Web 2.0的概念誕生後,如何把網路服務「個人化」變得相當重要。不同於論壇把使用者當作外部的參與者,部落格提供以使用者個人為中心的書寫溝通服務,是Web 2.0的代表性應用之一。

少數的人會自行架設專屬的部落格,大多數人則是選擇依附在特定的部落格平臺,例如Blogspot、Myspace。

雖說網路無國界,但每家BSP(Blog Service Provider)提供的網誌服務,仍各有其特色跟擁護族群,慎選部落格開設地點依然很重要。如果部落格作家對於訪客的意見很重視,部落格的開設位置甚至會影響其內容走向。

舊式的部落格允許我們為文章分類,新式的部落格則讓我們能為文章貼標籤(tag)。貼標籤的作法當然比分類好,因為標籤更有彈性,一篇文章可以同時貼多個標籤、屬於不同類型。不過,當你的標籤屬性彼此差異頗大,你可能得考慮另外開設新的部落格。

開設多個部落格有時候是有其必要性的。一方面主題可以比較集中;二來使用的語言(例如用英文寫作或用中文寫作)也可以一致;另一方面,標籤的使用也可以比較精準,不至於雜亂。另外,由於中國大陸封鎖許多domain,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會設定proxy突破封鎖,如果你想讓大陸讀者也能瀏覽你的文章,可以考慮在大陸開設簡體部落格。

近幾年興起的書籤網站,可以把別人的部落格嵌入其中,打破部落格domain的藩籬,進而形成新的聚落。你的Blog都可能會被別人搜尋、推薦,進而嵌入HEMiDEMi或FunP等書籤網站中。

如果說論壇是中央集權式的模型,部落格是分散式模型;那麼,書籤網站,似乎同時混合了兩者的優點。書籤網站最大的好處是,有人會幫我分門別類整理出重要文章(或新聞)。閱讀比較客觀、有信譽的網摘師或推薦人所整理推薦的文章,可以省下自己過濾資訊的時間。

這類新興書籤網站,也造成一個有趣的現象:Google PageRank變得不準了。許多人可能會透過書籤網站「間接地」連到你的部落格,但是這些間接連結不會列入PageRank的計分,無法完全反應網誌受歡迎的程度。

目前我最常用的網路平臺是REBOL社群的AltME,它有自己的軟體和通訊協定,外界完全看不到它的存在,被戲稱是「黑暗網路」,也難怪技術推廣不出去。為何我會在此駐足?因為對於REBOL使用者來說,專家都聚集在AltME,可以幫助我解決技術問題。

這讓我回想起十年前我還在用Newsgroup時,有一群Borland產品的專家,被Borland編制為「Team B」,和Team B專家群討論,對我的技術成長幫助很大。所以,不管是論壇、部落格,想成功經營技術交流平臺,就要有專家的長期參與,才能形成良性的發展。

作者簡介:
蔡學鏞-技術顧問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碩士,曾任華碩集團軟體工程師、元智大學資訊系講師、美商歐萊禮出版社技術編輯、臺灣微軟特約專欄作家。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