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網路的蓬勃發展,已經顛覆了許多事情。對於IT產品而言,以往由公司主導,由上而下的推廣模式,現在似乎已經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由下而上的力量。

這股由下而上的力量,主要來自於網路社群的興起。網路串接起技術社群,社群凝聚成力量,社群力量進而影響技術後續的發展。許多IT公司對於社群都不敢等閒視之,成立Developer Relationship部門以為因應。這個部門的工作之一,就是和世界各地的開發社群打好關係。

因為社群很重要,所以許多公司會默默扶植社群。健康的社群,不但可以凝聚使用成員的向心力,維持該技術產品的市場基本盤,更可以吸納新人加入,擴大使用者市場。技術社群的主要功能是技術交流,而社群提供的知識技術,也可以彌補官方資源的不足。另外,我也看到有些技術社群的積極參與者被公司重視而雇用,變成該技術開發的重要力量。

好的技術社群通常會保有一定程度的中立性。當社群和官方太密切,很容易被視為該公司的附庸。有些社群力量相當大,社群的領導人會變成公司拉攏的對象,提供出國受訓、參加研討會、不定期的小贈品、網站費用贊助等甜頭,但是「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當社群領導人「又軟又短」的時候,社群的公正客觀很容易就成了問號。

不過,對於經營社群的人來說,除了勞心勞力之外,也可能需要負擔相當程度的金錢支出(例如論壇的伺服器租用、實體聚會場所的開銷),所以,適當地接受贊助,也是有其必要性的。

會積極參與社群的IT人,通常是喜愛該技術,盡而希望推廣該技術者,但也不乏有政治動機者,有意利用社群的力量,為自己爭取利益,或者成為技術明星。社群茁壯之後,這樣的狀況出現,往往會讓社群四分五裂。

雖說網路無國界,但是語言隔閡依然存在,因此有的社群會「區域化」,有的會「全球化」。使用英文討論為主的社群當然比較有機會全球化,可以交到世界各地的朋友,我發現東歐捷克的軟體高手很多,和世界各地的人討論技術,感覺相當特別。社群通常也會有技術範圍,有些社群是以特定技術為主(例如C++),有些以特定領域為主(例如資料庫),有些則以特定公司為主(例如微軟)。

新聞群組、電子布告欄、網頁論壇、郵件清單,這些是技術社群主要的交流場所。有的社群則會不定期舉辦實體聚會或視訊串流,這對於凝聚社群力量很有幫助。

好的社群會交流熱烈。在社群裡面,「施」與「受」最好是對等的。有付出,有回報,才能形成正面的循環。參與社群時,你應該要知道大家並沒有欠你,也不見得要幫你。許多人理直氣壯地提出要求,好像大家都有義務放下手邊的工作,幫他查資料並解答問題似的,這種人在社群中相當令人頭痛。

社群可能是Virtual的,不一定要實際Log-in某個社群,才會被歸類為該社群的一份子,正如同政治人物不用參加某個政黨,依然可能被歸類為泛藍或泛綠。社群的標籤一旦被貼上,可能很不容易撕掉,而撕掉標籤的時候,就像撕掉除毛蠟一樣,一陣痛楚是免不了的。當你被歸類為Java社群,卻開始用.NET,或者你被歸類為.NET的人,卻開始用AIR,都可能會遭受無情的攻擊。

我向來都是旁觀者,不太願意參與社群,因為我似乎很容易成為標靶,但唯一的例外,是REBOL社群,我算是相當積極地參與REBOL社群。REBOL社群很小而且封閉,不使用既有的管道,而是使用專屬的軟體。這麼封閉的社群,在網路時代算是相當少見。REBOL社群的水準高,雖然成員很少,但是高手比例很高,他們很熱心地解決我的許多技術問題。

在社群內,持續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持續做出貢獻,就會得到社群的重視。我長期發表對於REBOL支援中文的作法,後來被加入alpha團隊,成為早期的使用者,並和REBOL設計者等人展開新版本要如何支援Unicode的討論。

因為REBOL一直以來都不支援中文,我從「喜歡鼓動民粹主義的臺灣政治人物」身上得到靈感,在幾年前蓄意對華人技術社群進行政治操作,寫文章煽惑民粹,在文章中說一些「中文在REBOL中沒有得到『船堅砲利』洋人平等的對待,華人受到嚴重的漠視,這是繼八國聯軍以來的又一恥辱」之類的鬼話,希望激起華人IT社群同仇敵愾的意識,讓大家紛紛寫信給REBOL公司反映中文化的需求。

後來聽說該公司收到不少支援中文的要求,於是開始考慮支援Unicode。鄉親呀!這就是由下而上的社群力量呀!

作者簡介:
蔡學鏞-技術顧問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碩士,曾任華碩集團軟體工程師、元智大學資訊系講師、美商歐萊禮出版社技術編輯、臺灣微軟特約專欄作家。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