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在張惠妹和瑪丹娜演唱會的前排位置,看到許多歌手,他們之所以會到場,有一部分原因是去作觀摩──學習張惠妹的舞臺魅力、學習瑪丹娜的舞臺設計。換句話說,他們在做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Case Study)的目的,是讓我們從別人(公司、產品)身上,學到實務的經驗,並對理論有進一步的體認。對於IT演藝圈的人來說,Apple的執行長Steve Jobs就是相當值得我們觀摩學習的對象。

Steve Jobs的Keynote演說時間一般約90~120分鐘,和一部電影相當,但是你如果看到演說完畢後觀眾出場時的表情,你會發現Steve Jobs的演說,對觀眾內心的觸動能力,不下於一部好電影。對於研討會來說,這相當難得。一般講師大多沒有Steve Jobs的功力,演說內容單調得讓你分不清站在臺上的是講師,還是僵屍。我就曾在我的技術研討會上,看到許多人睡得不醒人事。

綜合過去觀賞Steve Jobs演講的印象,加上今年他在Macworld和WWDC的演講,我整理出系列文章,當作IT簡報的案例研究對象。

講臺與燈光
不管是Macworld或WWDC,舞臺的布置幾乎都一樣,相當簡單素雅。講臺相當長,中間有一個很大的螢幕,螢幕後方的布簾橫跨整個講臺。講臺不使用聚光燈,因為聚光燈的「綜藝效果」太明顯,對講臺上的人來說也太刺眼,使用Ambient Light,光線比較柔和。燈光隨時視情況調整明暗與色調,最常用的顏色是藍色調,因為藍色具有專業與科技的感覺,偶而會使用暖色系的紅棕色。

通常講臺的一邊會放置講桌,可以讓講師放置筆記型電腦、筆記、礦泉水。由於Steve Jobs不會死板地站在講桌後面,所以你在Steve Jobs的講場上看不到講桌,而是一般高度的桌椅,上面擺設一部蘋果桌上型電腦和礦泉水。當需要操作電腦以展示軟體,或者需要喝水時,Steve Jobs會到此桌椅處,否則他通常站在講臺中央。

比較特別的是,桌椅位於講臺左側,且桌椅的角度安排,使得Steve Jobs背對舞臺螢幕的正中央(而不是面對舞臺螢幕的正中央),這是有目的的。這個角度,只要稍微側身向左就可以面對觀眾,且由於Steve Jobs是右撇子,使用右手操作電腦滑鼠,所以當他側身向左時不會被右手臂擋住。

出場前
在Steve Jobs出場前,可能會播放一小段趣味影片,當作暖身。這段影片完全符合Apple的企業文化,而且內容會和對手(微軟)有關。在WWDC’07中,就播放了一段具有Apple風格的「Mac Guy和PC Guy」影片,能引發觀眾一陣陣笑聲,整個會場的氣氛也就活絡了起來。

說到影片,多年前我曾在Borland的產品發表會上,看過一段改編自星際大戰(Star Wars)的短片,其中的正義派人士都是Borland的高官,大反派黑武士由一個酷似Bill Gates的演員扮演,最後兩方拿著光劍展開廝殺,黑武士敗下陣來。現實世界中做不到的事,可以在影片中達成,聊以自慰。該影片的暖場效果之好,是我看過最棒的一次。

Steve Jobs的暖場方式,和我們臺灣大老闆的暖場方式相差很多。臺灣大老闆的暖場方式,可能是找辣妹勁歌熱舞,或親自變裝登場,扮成當時流行的電影人物,或者找來名模跳貼身交際舞。

堂堂大老闆把自己搞成醜八怪或色老頭,形象都毀了,還自得其樂……學學人家Steve Jobs吧!

開場白
一般在主講人進場前,會有一個司儀,字正腔圓地說:「讓我們熱烈歡迎X公司Y職位的Z先生。」但是這種做法似乎太過死板,和Apple的形象不符,所以在Steve Jobs的Keynote上,你不會聽到司儀的聲音,Steve Jobs不需要別人介紹,自己直接走上舞臺,這個時候,觀眾便很自然地鼓掌,全場歡聲雷動。

當然,Steve Jobs的臉孔無人不識,所以他可以不需要司儀的介紹。如果是其他比較小牌的人上場,其實最好還是在螢幕上顯示出主講者的公司、姓名、職稱,免得講完整場之後,還沒有人知道你是誰。(關於公司、姓名、職稱的呈現方式,下回會有建議。)

主講人進場後,通常會先歡迎大家蒞臨會場,畫面同時會切換成該會議的名稱,例如:「WWDC」或「Macworld」,可能沒有背景圖,或用研討會舉辦地的知名地標當背景(例如:舊金山的金門大橋)。這部分,Steve Jobs通常只會以簡短的一兩句話帶過,沒有太多客套話,直接切入會議的主題。

蔡學鏞-專職作家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碩士,曾任華碩集團軟體工程師、元智大學資訊系講師、美商歐萊禮出版社技術編輯、臺灣微軟特約專欄作家。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