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規模肆虐西非的伊波拉病毒至今仍持續蔓延,由於染病及死亡人數統計來自各國官方衛生部門,儘管世界衛生組織(WHO)已介入協助,但通報病例數與實際疫情有極大落差,偏遠地區的疫情統計也不完整,無法即時準確顯示疾病蔓延情形。

近日香港也受到流行性感冒H3N2波及,累計數百人死亡,在這類傳染病爆發事件,若要即時掌握疫情,必須有完善的通報系統,臺灣的傳染病通報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CDC)負責,疾管署從2013年開始推動防疫雲計畫來強化傳染病通報機制,相較於大家常聽到的健康雲、醫療雲,疾管署去年上線的防疫雲平臺,不是一個民眾平時容易有感的服務,但是,一旦國家發生了大規模傳染病或流行性疾病時,這個平臺及累積的資料就是國家防疫時的關鍵參考資源。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防疫雲平臺分為兩項子計畫,第一項是運用醫療單位內部已建置的電子病歷系統來串接傳染病通報作業,第二項則是建立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去年底已經成功輔導第一波率先導入防疫雲的20家醫療單位,其中包括了15家醫學中心,約有7成以上醫學中心已經加入這項計畫,目前這些導入的醫療單位總通報量占了全部法定傳染病通報筆數的35%,預計今年會再協助9家醫療單位導入,明年計畫擴大導入20~25家醫療單位。

將傳染病通報系統直接與醫院電子病歷介接,比Web化通報方式更省時有效

而負責建置平臺的幕後推手,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張啟明表示,傳染病通報最早期的作法是人工填單,之後改成Web化通報系統,由醫院感染管控人員來進行通報,但網頁通報系統中需填寫的資料欄位太多,且除了法定傳染病之外的流感等疾病並不強制醫生要進行通報。

不過現在,疾管署再將流程精簡化,搶先其他國家,更進一部直接將傳染病通報模組與醫療單位的電子病歷系統介接,運用醫院內部系統的資料直接通報,讓感染管控人員可省去一半以上的資料輸入時間,此外醫院也能增加提醒或簡訊等機制讓醫生直接透過系統介面完成通報,而這些感覺不起眼的小環節,都將影響國家在面臨重大傳染病蔓延時的疫情掌握能力。

張啟明表示,使用上網通報的方式,需填寫的欄位包括基本資料、診斷資料、附加資訊、疫苗接踵史等資料,較熟稔的感染管控人員大約需花費8分鐘來完成一筆通報,現在使用新系統來通報,大約一筆只需要3分鐘,省下一半以上的時間,系統交換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在於管理。

通報後疾管署的檢驗結果直接透過系統回傳醫院

醫療單位可以透過自家的電子病歷系統,藉由「傳染病通報模組」將疫情通報資料上傳到疾管署的傳染病個案通報系統,讓疾管署即時掌控傳染病疫情蔓延情形。這對於一般民眾可能較為無感,不過當法定傳染病或是流感盛行時,這些通報機制所累積的資訊將是主管機關迫切需要的資源,透過這些資訊,才能即時有效的掌握病情蔓延狀況。

除此之外,以前在完成通報將檢體並送檢後,疾管署檢驗完會再使用傳真的方式回傳給醫院,醫院收到檢驗結果需要另外將資料輸入系統,來通知醫生及病人,而現在疾病管制署會把檢驗結果透過系統自動回饋給醫院,直接在系統上將資料回傳,醫院可以自動介接簡訊通知等回報系統。

實驗室通報系統參考美國案例,推動LOINC標準通報代碼

另一項計畫是實驗室通報系統,要在各醫療單位實驗室中建置傳染病資料自動通報系統,並訂定一套通報資料標準,採用國際通用的檢驗結果交換工具LOINC(Logical Observation Identifier Names and Codes)。將各個實驗室的檢驗結果資料轉換為相對應的LOINC代碼,再進行醫療單位之間及疾管署的資訊分享與交換,讓疾管署收集醫院端檢驗資料。

張啟明表示,疾管署在決定建置這套系統之前,曾派員前往美國奧瑞岡州衛生部,汲取該州實驗室電子化自動通報機制的成功建置經驗,由於有些疾病的臨床表徵不夠典型,容易被醫生忽略而未進行通報,以致低估疾病負擔(Disease Burden),甚至是已經發生群聚而公衛單位卻無法及時介入掌握導致疫情擴大,此時若有實驗室通報資料作為互補機制,便能迅速掌握疫情,適時採取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

相較於美國,臺灣有完整的健保資料庫來記錄全民就醫資料,計畫之後要將實驗室自動通報系統的資料與全民就醫資料結合,進行大資料分析,發揮資料力量,並精準估算疾病負擔。

不過,張啟明也說,目前臺灣的實驗室通報系統仍處於計畫階段,並未所有的實驗室皆參與通報計畫,因此目前資料代表性仍有不足之處。此外,在LOINC碼的對應上仍有一定難度,由於各醫院的醫事人員對LOINC認知不同,影響到對應品質及一致性,且臺灣目前沒有專責單位負責推廣LOINC對應,資源不及其他先進國家,為一大挑戰。

由電子病歷進行傳染病通報的作法無前例可循,一切從零開始

張啟明說,建置過程的挑戰包括各家醫院資訊能力不一,且在運用電子病歷進行傳染病通報這塊,可說是無前例可循,此外,必須跨個單位來共同合作,再加上國內實驗室對於檢驗標準碼的使用經驗尚未成熟,在資料對應上也面臨極大的挑戰。透過醫院內部電子病例系統進行傳染病自動通報國外尚無參考案例可循。

對醫療單位來說,較困難的部分是,必須資訊室及感控人員的配合,技術部分則是需要資訊單位將系統修改,建置成本不低。以長庚醫院來說,上線後發現效益大,可以省下一個完整的感控人力。不過,要修改整個系統對於規模較小的醫院來說依然是個大難題,需要有人來協助修改系統。

此外,剛開始上線時,也遇到許多技術上的問題,包括疾管署端的接收及驗證程式有臭蟲,或是醫院端的通報模組程式撰寫不完整等問題,之後透過資訊輔導廠商,和疾管署的人員成輔導小組,協助醫院進行防疫雲Web通報的平行測試,來釐清問題,協助處理改善及後續的問題追蹤,並建立監控指標回饋給醫院參考,提供技術指導,歷經1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各家醫院的系統上線。

全國傳染病與急診就診資料開放,民眾也能快速掌握疫情資訊及趨勢

接下來,莊人祥表示,疾管署將持續補助醫院來修改程式,協助醫院永續經營,建立資訊分享平臺及回饋機制,了解使用者需求,提升服務內容及品質,並舉辦研討會進行學術交流。實驗室自動通報系統蒐集到的資料,將納入疾管署的資料倉儲系統,作為後續分析用途,包括趨勢監測,也可研判是否有特殊的群聚事件等,並啟動後續相關流行病學等調查。

而為了響應資料開源趨勢,這些傳染病及急診室的數據資料也已經開放出來,提供方便統計分析的Excel報表格式讓民眾下載。針對法定傳染病通報資料,也都在去除個人資料辨識後釋出,讓傳染病疫情公開及透明化。疾管署近日更開放新版的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將70種傳染疾病的流行趨勢、統計圖表、地理分布等資訊公開給民眾查詢,並以視覺化方式呈現,顯示流行季重要傳染病波動情形,包括如流感、腹瀉、腸病毒、登革熱等及病毒型別資訊。讓民眾也能快速掌握疫情資訊及趨勢。

此外,疾管署也在政府資料開放平臺上開放多達148個資料集,包含70種傳染病的統計資料、國際疫情及國際旅遊疫情等級建議等,目前瀏覽人次近3萬,下載次數超過5千次,未來疾管署計畫要在這個平臺上提供更多傳染病相關資料集。文⊙辜騰玉

疾管署將傳染病通報流程精簡化,直接將傳染病通報模組與醫療單位的電子病歷系統介接,從醫院HIS系統的資料直接通報,讓感染管控人員省去一半以上的資料輸入時間,此外,疾管署的檢驗結果也能透過系統自動回饋給醫院。

疾管署近日開放新版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將70種傳染疾病的流行趨勢、統計圖表、地理分布等資訊公開給民眾查詢,並以視覺化方式呈現,顯示流行季重要傳染病波動情形,包括如流感、腹瀉、腸病毒、登革熱等資訊,讓民眾也能快速掌握疫情資訊及趨勢。

為因應政府推動的政府資料開放,疾管署在政府資料開放平臺上開放多達148個資料集,包含70種傳染病的統計資料、國際疫情及國際旅遊疫情等級建議等,目前總瀏覽人次近3萬,下載次數超過5千次,未來疾管署計畫要在這個平臺上提供更多傳染病相關資料集。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防疫雲平臺分為兩個子計畫,第一項是運用醫療單位內部已建置的電子病歷系統來串接傳染病通報作業,第二項則是建立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去年底已經成功輔導第一波率先導入防疫雲的20家醫療單位,這些導入單位的總通報量占了全部法定傳染病通報筆數的35%,預計今年會再協助9家醫療單位導入,明年計畫擴大導入20~25家醫療單位。

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張啟明表示,使用上網通報的方式,需填寫的欄位很多,包括基本資料、診斷資料、附加資訊、疫苗接踵史等資料,較熟稔的感染管控人員大約需花費8分鐘來完成一筆通報,現在使用新的系統來通報,大約一筆只需要3分鐘,省下一半以上的時間,系統交換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在於管理。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