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iThome

臺北醫院在今年6月,將RFID系統導入化學治療輸注液管理流程,每位醫護人員都可以透過RFID員工卡進行簽核,使得調配和派送的作業流程更為流暢。

過去的作法上,藥師以人工計算藥品劑量需要2分鐘,現在改成系統自動計算後,只需10秒就能完成。醫護人員以人工方式核藥與確認病患身分,需要花3分鐘,導入系統後,縮減到10秒。

化療藥劑需要由專業藥師特別調配,調配好的藥劑液體無法辨識裡面的成分,所以調配過程中的每一項步驟都必須詳細記錄,包括由哪一位藥師、在甚麼時間、使用了哪些藥劑以及調配方式等等,這些記錄一方面可作為醫院稽核之用,另一方面也強化調配過程中的正確性。

藥師將調配好的藥劑移送到護理站後,再由護理人員將藥劑注入病患的點滴袋,這個過程也要逐一登記派送、簽收、取用藥劑的人員,而最後護理人員在注入藥劑前,會透過病患的手圈確認病患身分,並簽核以示負責,才能將藥劑注入到病患點滴袋當中。

因為化學治療稍有誤差或錯誤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臺北醫院尚未導入RFID系統之前,這套作業流程就是如此繁複,只是先前只能透過人工方式來進行,例如藥罐與藥袋上沒有條碼,藥師只能人工辨識藥劑內容。醫護人員也沒有RFID員工卡,為了確保和稽核,在執行每一個步驟時,都得逐一在紀錄表上簽名登記。

不過,在今年6月,臺北醫院將RFID系統導入化療輸注液管理系統之後,雖然維持同樣繁複的稽核流程,但是藉由條碼和RFID卡的作業,使得調配和派送的作業流程更為簡化。

目前,臺北醫院在化療針筒都貼上一維條碼、藥袋上則貼了二維條碼,所有醫護人員則是使用RFID員工卡來進行簽核。

化療輸注液的作業流程是這樣進行的,首先,在化療準備室裡,副抽藥師必須透過簡易型的RFID Reader讀取RFID員工卡,才能登入化療輸注液管理系統,取得調配藥劑的相關資訊。之後,藥師必須比對化療處方箋來確認化療藥罐,並列印出用來核對的條碼標籤,分別貼在針筒與藥袋上,針筒貼一維條碼,藥袋則貼二維條碼,再將這些物品都送到化療調配室。

接著,在化療調配室裡,主抽藥師用RFID員工卡登入化療輸注液管理系統,透過掃描藥罐、針筒與藥袋上的條碼,確認藥劑正確後,才能進行調配。調配完成後,主抽藥師把針劑裝進藥袋裡,再將藥袋裝進病患專屬的不銹鋼藥盒當中,封好藥盒後,再通知護理站或門診化療室列印領用單。

此時藥盒會在化療準備室內,抽藥師刷了RFID員工卡,再將領用單貼在藥盒上,由醫護人員將藥盒配送到護理站,護理人員同樣透過RFID員工卡簽收藥盒。接著,護理人員將針劑注入貼有二維條碼的點滴袋,再用員工卡簽核。當護理人員拿著點滴袋到癌症病房時,同樣先用RFID員工卡簽核,並用PDA掃描點滴袋上的條碼與病患手圈,確認藥劑內容與病患身分後,才能開始施打點滴。

 

藥師先用RFID員工卡登入系統,再進行化療調配作業。

 

化療輸注液針筒會貼上一維條碼,供醫護人員確認。

 


相關報導請參考「用RFID打通醫療安全與效率的任督二脈」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