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臺藥包機是提供給住院病患使用,該機器可容納400種藥品,並進行包藥的動作。當初臺北醫院嘗試使用主動式RFID,用來辨識藥盒位置。但因 為藥盒相靠太近造成訊號干擾,最終放棄這個想法。

圖片來源: 

iThome

在以前,藥師要補充藥包機的藥盒時。往往要先將藥包機拉開,透過目視查看400個藥盒,檢察到需要進行補充的就將其取下。而且在撥補前,還需要把藥盒內剩餘的要倒出來,一顆顆用手算數量。接著才是把藥補入,並手寫登記資料。

雖然這個作業看起來並不困難,但如果需要進行撥補的藥盒數量很大的話,執行起來可是非常累人。而且在月終的時候,藥品需要進行盤點,此時需將藥包機上400個藥盒都取下,一個個對藥盒做目視比對,並在電腦上選取相關欄位。選取好後,再放上電子秤計算,除了花費大量時間處理外,目視也可能造成辨識上的錯誤。

而臺北醫院引進RFID計畫後,就將RFID套用在藥包機上,並建立了藥包機自動辨識供補管理系統。並將撥補藥品時的資料都登記在系統內,讓藥師在月終進行盤點時,除了可以加速藥師盤點外,也能正確的辨識藥盒。

導入供補管理後,藥師在確認藥盒的安全存量更輕鬆

現在藥師要撥補藥品時,不再像以前需要透過目視確認藥盒,只需在撥補前,登入系統察看建議撥補報表,就可以知道哪幾個藥盒需要進行藥品撥補。

藥師將需撥補的藥盒取下後,會先透過RFID Reader讀取資料,此時系統會及時顯示出藥品的圖文資訊。讓藥師可以快速得知藥品資訊,降低補錯藥的機率。除此之外,也能讓新進藥師快速進入上班軌道,不需做太多的職前訓練。

在讀取完資料後,需將藥盒放置在電腦旁的電子秤上,秤出撥補前的重量。撥補完後會再秤重一次,而系統會依照其重量差距,來算出撥補數量,省去以前人工計算的工夫,並且可以得到更正確的資料。

院方曾嘗試用主動式RFID來辨識藥盒,卻以失敗收場

藥包機雖然非常方便,但它卻有個缺陷,那就是藥盒的形狀都相同。這代表著,各個藥盒都可以放置到任何一個位置上。如果將不同的藥放錯位置,那包藥時就會給病患錯誤的藥品,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

所以那時臺北醫院曾嘗試用RFID來作藥盒的位置辨識,並且採用主動式RFID。但因為藥包機內的藥盒,皆兩兩排列在一起。而標籤與標籤間的距離,也不過10公分左右。就是這樣的因素,讓他們在嘗試使用主動式RFID辨識藥盒位置時,卻因為主動式RFID的感應範圍太過廣泛,使藥盒間的訊號會互相干擾。導致不能辨識出藥盒位置,最後院方放棄使用主動式RFID辨識。

 

RFID醫療流程圖解  藥包機自動辨識供補管理

 

1.觀看系統資訊

現在補藥不需目視確認,只要透過藥包機系統,就可以查看各藥盒的存量資訊。藥師可以快速得知哪些藥盒,需要進行撥補。

 

2.取出藥盒感應

將需進行撥補的藥盒取出,並透過RFID Reader讀取藥盒資訊。接著可從系統,取得該藥盒的圖文資訊,方便藥師作藥品確認。

 

3.放上電子秤

將藥盒放上電子秤,測量完後重量資訊會登記到系統內。而系統會將這次的重量,與上次的測量重量做相減,並以其重量差距算出藥品顆數。

 

4.進行撥補動作

測量完重量後,藥師會將藥品撥補進藥盒內,其安全存量則由藥師決定。

 

5.再度放上電子秤

再度將藥盒放上電子秤,測量撥補完後的重量,系統會透過重量差距計算藥師的撥補數量。

 

6.將藥盒放回藥包機內

最後藥師會將補滿的藥盒,放置回藥包機內。圖內可以看到藥盒距離很近,所以不能採用主動式RFID辨識。

 


相關報導請參考「用RFID打通醫療安全與效率的任督二脈」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