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旗下前端開發框架Angular推出v20正式版本,從該版本起,內建控制流程語法將全面取代原有結構指令,並同步將反應式狀態管理API升級至穩定階段,而Zoneless無需Zone.js的變更偵測技術也進入開發者預覽。

Angular自2016年重新設計以來,*ngIf、*ngFor、*ngSwitch等結構指令,一直是開發者撰寫動態畫面與流程控制的主要方式,廣泛存在於既有應用程式碼庫與教學內容。隨v20正式棄用這類結構指令,未來將以新控制流程語法取代,新控制流程語法接近原生JavaScript的if、for等語句,書寫方式更直觀易懂。根據官方規畫,現有結構指令已列為棄用,將於2026年釋出的v22全面移除,建議開發團隊及早規畫升級及程式碼搬遷。

新版控制流程語法除語意簡化,也納入型別縮小及效能最佳化設計。官方表示,新流程可直接利用TypeScript型別推斷與限縮(Narrowing),降低執行時不必要的檢查,有助於大型專案維護及錯誤檢查。這套語法自v17推出以來已獲廣泛採用,HTTP Archive公開資料顯示,超過一半以上的v17以上應用已切換至內建控制流程,顯示新語法已成主流。

Angular v20另一更新重點是反應式狀態管理功能升至穩定階段。經三年設計、RFC收斂與社群驗證,Angular Signals、effect、linkedSignal等API現已脫離開發者預覽,成為正式支援的反應式資料流核心。開發者可利用Signals設計可觀察狀態物件與自動觸發推送,整合UI元件、API資料與複雜邏輯,降低程式碼耦合及狀態同步負擔。過去需仰賴外部狀態管理函式庫,現在因原生反應式支援而減少,這相當於強化Angular應用於大型前端專案的能力。

Zoneless技術的導入則是Angular架構層面的重大升級。傳統Angular應用仰賴Zone.js攔截非同步事件,間接觸發變更偵測,而隨著框架演進與效能最佳化需求提升,官方推出無需Zone.js的Zoneless運作模式。該模式簡化錯誤處理與狀態同步邏輯,在伺服器端算繪(SSR)環境也會更強健。

在v20中,Zoneless進入開發者預覽,提供新的全域錯誤攔截API,並可自動處理Node.js伺服器端的非同步例外,開發者只需調整Provider設定即可啟用Zoneless偵測機制。官方建議新專案可直接以Zoneless模式建立,既有專案則可循序搬遷,無需依賴Zone.js Polyfill,有助於簡化專案結構並降低維護複雜度。

Angular與Chrome DevTools團隊合作,將框架層級的變更偵測與元件生命周期資訊,整合至瀏覽器Performance面板。開發者可即時檢視元件建立、變更偵測等細節,方便找出效能瓶頸。針對增量算繪、路由層級算繪模式等現代Web應用需求,也升級為穩定API,支援頁面依使用者需求漸進載入,提升大型應用載入速度與資源管理效率。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