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金融業不能做代工?」在國泰金控技術年會開場影片中的這一句話,格外能凸顯,國泰金控要走一條截然不同的生態圈之路。

技術年會向來是科技公司發表產品的形式,向開發者揭露新一代產品,也是大秀自家技術研發力的場合。但最近在臺北,卻有一家金控舉辦了臺灣首次,也是全球少見的金融技術年會,就是國泰金控,這反映出他們想要打破金融刻板的技術保守印象,甚至暗示要成為一家科技公司的企圖。

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資深副總經理姚旭杰直言,國泰金控早在2015年就開始與螞蟻金服合作,看到了對方如何運用資料解放金融服務的成果,姚旭杰回憶,當時公司高層找他進入國泰來建立團隊時,問了他一個問題「能不能把國泰變成一家不只提供金融服務的科技公司,而且不只是維運,還要能有研發能力?」,這個「變身科技公司」的願景,後來就成為國泰數位轉型發展藍圖的重要方向。

國泰金控在2015年正式展開轉型,後來更在金控下成立了數數發團隊,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超過600人的龐大團隊,不只具備了AI研發、網路科技開發、系統整合,甚至是市場研究、新興商業模式開發,甚至是可以提供管理顧問服務和技術訓練的龐大團隊,超過7成人員沒有金融背景,這個團隊也正是國泰金控數位轉型的重要引擎,這個團隊不只是金控成員,還包括了來自各子公司的數據人才,來建立全公司統一的數位文化。國泰後來更在子公司設立了戰情室機制和跨部門的數據小組,都是為了將數據驅動文化變成全公司人人都具備的數位能力之一。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在第二季法說會中直言,國泰同樣要邁向生態圈的發展模式,目標是「所有數位轉型都能變成平臺」,如此就能讓國泰各種服務與店家結合,所有消費者,不論是點數、權益、店家消費,都能在國泰生態圈平臺上非常自由的串接和e化。

但是在走到應用階段之前,國泰過去幾年都聚焦在底層的資料清楚和基礎建設,國泰金控數據生態發展部副總經理梁明喬用「數據生態圈」來形容,因為國泰想從數據角度來發展生態圈的商業模式,還分三階段發展來達成。

第一個階段聚焦基礎架構,要打造一個集團共用的數據基礎建設,來加速各項數據運用的有機循環,這個階段的成果就是發展出一套「資料即服務架構」(Data as a Service),包括了數據資料架構(如自創的HIPPO微服務平臺、顧客標籤機制、辨識工程等),數據分析模組(包括了AI技術、API平臺和多種分析機制,如推薦、客群分析、行銷分析、風險分析等),最上層則是人機協作應用,包括了RTDM智能決策、ROBO智能投資、阿發智能客服、RPA流程機器人和客戶視圖等。

梁明喬指出,彈性是設計這個數據基礎架構和的唯一考量,因此,在資訊架構上,國泰也開始採取新的中臺架構設計模式,利用微服務技術架構,在核心系統與通路前臺之間,建立一個服務中臺來串接上下,也能確保更大的變動彈性,國泰先從銀行資訊架構開始嘗試中臺設計。後來,更直接在金控下成立了架構團隊,負責來規劃和設計一套全金控的資訊架構,最近,國泰將這套中臺架構策略,套用到保險事業的資訊架構上,創造了新的碎片化保險商業模式,先從車險開始實驗,讓車上所有零件都能各自設計出不同的保險商品,連一個車燈都可以快速設計一款保單。

有了資料即服務架構,國泰生態圈發展開始進入第二階段,開始跨入商業模式的研發,要將集團內部業務場景經驗,擴展到異業合作的商業模式上。

國泰更進一步的目標是,要把自己變成了一套服務模式,梁明喬稱為國泰即服務(Cathay as a service),目標是藉此來邁向第三階段,能夠創造更多集團內外部的合作,建立一個共榮的數據生態圈。

早在技術年會之前,今年7月初,國泰金控就先舉辦了一場服務生態圈夥伴日,要向生態圈的合作夥伴揭露國泰即服務的合作模式,國泰以數數發團隊的數據分析、技術力和商業分析能力變成了對外提供的服務,不只是提供給集團子公司,還有外部合作夥伴和小型新創,來提供創新商業模式、數位流程體驗和數據洞察三種共創合作方式。

甚至,國泰還可以提供技術培訓或技術代工服務,給金融同業。在國泰最近剛發表的環球貿易共享區塊鏈,已有多家銀行有意加入,甚至國泰還將自建鏈的能力和工具,分享給其他同業,甚至協助培訓其他同業的開發團隊。

李長庚用水來比喻金融科技的發展,要能夠將金融服務融入到各式各樣的場景中,但國泰的策略不只是提供金融商品,更將自己的數位轉型經驗和團隊,變成了對外輸出技術,甚至可以代工的技術服務,讓自己的金融商品能更深入外部合作夥伴的商業場景中,來發展原生的新數位金融服務。

2020/9/29勘誤啟事:原提及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資深副總經理姚旭杰職稱誤植為副總經理,應為資深副總經理,內文已經更正。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