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雖然明年科技發展計畫總預算有小幅成長,但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預算更為吃緊,未來也需要更精準的管理,把錢用在刀口上。

圖片來源: 

攝影/翁芊儒

科技部部長吳政忠,繼6月發表科技部未來6大發展方向後,今天也再度公開向媒體揭露目前的施政成果與未來計畫,但與三個月前相比沒有太多進展。

吳政忠首先說明2021年科技發展計畫總預算(包含前瞻基礎建設在內),共編列了1,186億元,較去年同基礎約有2%的成長。這個數據略高於主計總處8月13日公布的1,169億元科技預算。他表示,雖然預算有小幅成長,但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預算更為吃緊,未來也需要更精準的管理,把錢用在刀口上。

在明年預算中,科技部也加碼基礎學術研究的投資,相較今年編列281億元、去年編列257億元來看,明年基礎研究預算將有300億元的布局,「科技部會持續鼓勵基礎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相關研究,也要與轄下各司來共同推動,尤其在人文社會研究方面,期許有更多計畫能與國際接軌。」吳政忠說。

對於接下來要推動的計畫,科技部在6月時宣布了未來6大發展方向,分別是生技與精準醫療、半導體、產業數位轉型、5G與6G的新世代網路、資訊安全以及前瞻的網路建設。吳政忠指出,尤其在生技與精準醫療方面,臺灣在這次疫情中的表現,全球有目共賭,未來ICT產業只會與生技醫療更緊密結合,強強聯合為臺灣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在這六大方向的框架下,也有許多政策是延續先前的計畫,比如AI小國大戰略中的5大AI推展策略、Beyond 5G(B5G)計畫以及半導體射月計畫等,都在前科技部長陳良基任內就開始推動。吳政忠表示,相較於過去是播種期,科技部現在則是要持續盤點各計畫的成效,並整合跨部會的資源,來幫助種子發芽茁壯。

比如在人才培育方面,科技部一直以來都透過許多計畫,來補助產學界的科研人才從事研究,從年輕學者養成計劃(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哥倫布計畫)、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甚至是針對資深學者的學術攻頂研究計畫等,針對年輕到資深學者提供不同的研究補助。對此,吳政忠說明,最近將盤整各項計劃的成效,來評估是否符合預期,再以成效為依據,來重新調整預算資源。

而在新創企業扶植方面,由於科技部、經濟部、國發會都訂定不同政策來扶植新創,也各自有不同的加速器與新創基地,因此,科技部也聯合各部會共同盤點現有的補助資源,讓新創從基礎研究、衍生新創、加速創新、產業連結到資金扶持等各個階段,能夠獲得政府一條龍式的幫助。

比如科技部的現有的資源與轄下的臺灣科技新創基地(Taiwan Tech Arena,TTA),較能提供新創團隊從基礎研究到種子、天使輪融資階段的協助,而經濟部則可以協助A、B輪融資,再交給國發會,運用國發基金來協助C輪融資,來協調資源更有效整合與運用。「這套工作流程,就是要透過跨部會合作,讓臺灣在未來十年,有機會成為國際上重要的新創基地。」吳政忠說。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