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聯物流開發董事總經理張建泰 (攝影/洪政偉)

工業區散布全臺各個縣市,從北到南,跨越中央山脈,皆可找到其身影,然而,需與之匹配的物流園區,臺灣卻不若國外的模式,看不到其獨立四散各處。臺灣沒有物流園區,永聯物流開發董事總經理張建泰指出,因物流領域長期缺少關注,以及資源的投入,許多物流設施以臨時的角度規畫,他進一步表示,這使得物流不僅缺少資源,更缺少對的資源,全臺倉儲空間有七成不符法規要求。

近年,新科技與新商業模式整合下,翻轉了物流產業,然而,此股趨勢並未讓身為物流界新秀的永聯,急於採取行動,反而決定,打好自身的根基。因為趨勢翻轉過程中,張建泰觀察到物流需要一個固定的基礎設施,他回顧永聯如何一步步打造物流園區。

第一階段,永聯投注全部心力於建置物流服務的基礎設施,包含土地與固定的地上建物,也就是倉儲。「把最基礎東西合理化是永聯的原則。」張建泰道。為建置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永聯先聚焦找出使用者的需求,再研究如何設計符合需求的設施,進而對現代化物流設施訂定自身的定義。永聯對基礎設施的定義,極為細膩,不只考慮裝卸碼頭的高度,甚至每一個標配設備的高度都會斟酌。

下一階段,永聯進一步研究各種物流流程的設計,思考需為倉儲導入什麼類型的作業設備,包含考慮自動化設備的部署需求。剛落成的倉儲建物,相當於建案的毛胚屋,張建泰形容,為倉儲加入設備,就像是為其設計室內裝潢,讓倉儲能更有效率地運轉。永聯研究了不同的物流作業機制,以及倉儲工具,以針對各產業的需求,比如說,貨品的特性、物流作業的模式等,評估每款設備的適宜程度,才能拍板決定要導入的設備,進而投入部署的作業。

引入設備後,緊接著整合資料流。物流作業流程走向自動化,由自動化設備取代,永聯逐一把各設備的系統,與自行開發的智慧倉儲執行系統(WES)串接,進而收集數據,以應用AI技術,獲得加值運用。資料流的整合可謂是,永聯物流基礎設施的最後一哩路。

5年前,永聯的第一個物流作品誕生了,占地達15萬坪的瑞芳「物流共和國」園區,不僅是永聯第一個啟用的物流空間,更是臺灣第一個物流園區。瑞芳物流園區中,有著為中小型電商設計的EC Hub倉儲空間,以及為酒商設立的紅酒專倉,就是永聯實踐現代化物流設施定義的實例。

有了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永聯觀察到電商強勁的成長趨勢下,有高度的揀貨需求,考量電商貨品特性小量多樣,決定為EC Hub導入AGV,以提高揀貨的效率,使EC Hub成為一個可供中小型電商共用AGV設備的電商倉儲;而紅酒專倉則是為改善過去人工辨識酒款的痛點,導入了AS/RS。永聯再透過系統串接AGV和AS/RS,完善物流與資訊流的整合作業,讓物流服務合作夥伴的現場人員,可以依系統指示,執行入倉、出倉等作業,也讓倉儲使用者可掌握貨況。

這兩個專倉都說明了,永聯不僅注重倉儲基礎設施的建設,也用心規畫倉儲的設備,進一步整合系統資訊,讓人機可互動,以實現新機制。而永聯能實現新的物流機制,背後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塑造規模。張建泰表示,沒有規模便無法達到成本效益。這也是永聯要設立產業專倉的原因,「唯有整合單一產業的不同業者,才可塑造規模。」

甚至,張建泰強調,基礎設施規模化後,才能整合各類型業者,包括通路商、進口商、品牌商,從而打造完整的生態系。永聯將這套物流軟硬體建置流程,轉為一項產業倉儲設計和規畫的服務,可對外輸出協助其他業者建置倉儲,除此之外,永聯也提供倉儲租賃服務,目前已有許多國際知名品牌進駐,包括H&M、雅詩蘭黛、迪卡儂等客戶。

「我們不是物流人,」張建泰直言。不過,正因如此,張建泰與團隊沒有包袱,也更加能從裡到外,為產業帶來革新。他表示,最初的焦點就是改變產業,以如何改善全產業為出發點。

作為引進AGV系統設備的領先者,永聯也遇到許多的課題。譬如說,因為臺灣沒有AGV設備的服務團隊,為具備維運的能力,永聯自組後勤團隊,以在機器故障時,支援機器的維護工作。不單是要有能力買設備,張建泰強調,更要完整評估,準備好全面性的支援能力。

不管是紅酒專倉,或是EC Hub,團隊都從零開始學習,打造符合產業需求的物流機制,不可避免產生了學習成本,然而,永聯不怕,因為他放眼的不僅是臺灣市場,還有海外的商機。這些物流運作機制都可複製,輸出海外,張建泰表示,如此便可降低學習成本。

內化設計思考思維,打造有溫度的物流倉儲空間

永聯不僅翻轉物流的格局,走進永聯的物流園區,更會感受到一份溫度。2007年時,張建泰重回校園,赴美國史丹佛大學就讀MBA,該校正是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方法論的發源地。張建泰接受了該方法論的思維訓練,並逐漸轉變為他自身思維運轉的模式。

回國後,他將Design Thinking運用於工作上,卻發現無法與同事溝通,於是,他不僅將該思考模式內化,更於永聯內部推廣,成為公司內部的溝通方式。他表示,不能只有自己改變思維模式,「自己玩,其他人不懂你說什麼,就玩不起來。」

回顧過去6年,永聯於物流產業的耕耘,處處皆可找到其以設計思考,解決問題的痕跡。不管是規畫基礎設施,還是室內空間設計,從辦公空間,到用餐環境,都可以感受到永聯的用心。

規畫倉儲環境,業界多半視其為一個盒子,張建泰提到,以如何極大化的概念,思考如何放入最多的貨品。但是,永聯選擇放棄1%到2%的空間效益,在萬坪的倉儲空間裡,提出約三百坪的空間,作為作業人員的活動空間,提升作業員工作環境的品質。

張建泰強調:「退一點點倉儲空間,讓設計對人合理化,就可創造不一樣的工作氛圍。」另外,永聯還在物流園區內,規畫了獨立的用餐環境,打破從事物流工作,需在倉儲一個隨意的角落,快快打發一餐的舊印象。

「物流不複雜,它的挑戰是外界不夠了解該產業的特性,」張建泰指出,這股不熟悉感,讓資源、資金都進不來,連帶人才也無法進入這個產業。為了翻轉物流業,永聯從建置基礎設施開始,打穩地基,再依照每個產業自身的特殊性,量身訂製物流機制,為物流業注入新能量。

現在,永聯要進一步把物流經驗帶進東南亞市場,而相比臺灣,東南亞國家的市場規模更大,未來,永聯也將把海外經驗再帶回臺灣。

永聯倉儲辦公空間設計感十足

攝影/洪政偉

永聯物流開發徹底翻轉物流格局,不僅依產業別開發物流機制,就連物流園區的室內空間設計也有別於其他物流中心。不管是辦公室裡的用餐環境,或是倉儲人員的活動空間,都可以找到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方法論的蹤影。瑞芳物流園區的辦公室裡有一間可對外營運的餐廳,以及獨立的用餐環境,永聯打破從事物流工作,需在倉儲一個隨意的角落,快快打發一餐的舊印象。另外,整個辦公空間將海運貨櫃、集裝箱棧板等,具有倉儲物流代表性的元素,融入設計之中,營造多層次的空間格局,並利用開放式的空間設計,讓使用者的互動可在整個環境中流動。這些巧思更使該辦公室拿下了多項設計大獎,獲得了日本優良設計大獎、台灣金點設計獎、台灣室內設計大獎等。

辦公空間外,永聯物流園區的倉儲空間裡也藏有許多巧思。相對業界以倉儲空間使用率極大化為準,規畫倉儲的運用,以放入最多的貨品,永聯卻選擇放棄1%到2%的空間效益,就為了要提升作業員工作環境的品質。

永聯從萬坪的倉儲空間裡,提出約三百坪的空間,作為倉儲人員的活動空間。倉庫裡面有作業人員,永聯董事總經理張建泰強調,人有感受,退一點點倉儲空間,讓設計對人合理化,就可創造不一樣的工作氛圍。

這些設計巧思背後的關鍵就是張建泰,他於2007年時重回校園,在設計思考的發源地史丹佛大學就讀MBA。他把該思維帶回,並徹底地注入企業,成為內部溝通的語言,更融入於空間設計中。

員工專屬用餐區域 攝影/洪政偉

樓上辦公室與員工咖啡館 攝影/洪政偉

紅酒倉旁會議室 攝影/洪政偉

紅酒倉旁辦公空間 攝影/洪政偉

 相關報導  直擊臺灣物流倉儲大變革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