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iThome

去年7月,萬芳醫院協助雙和醫院開幕,到了今年5月,雙和醫院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接受美國的JCI醫院評鑑。在短短將近10個月的時間裡,雙和醫院極為快速的上了軌道,並且還能開始準備接受許多醫院到現在都還沒有接受的JCI評鑑,以一間新成立的醫院來說,這樣的進展實在神速。其實這就意味著,雙和醫院在資訊系統導入的過程中,幾乎沒有水土不服,並且相關的流程規範與行事方法,都已經建立了,只有在這樣的狀況下,才能開始準備接受國際的大型醫院評鑑,提升醫療的品質與醫院的聲望。

萬芳醫院資訊副院長許明暉說:「我覺得現在如果想要建一間新醫院,就帶一套已經有輸入前人資料與經驗的BI過去就可以了。」這個說法,也許是誇張了一點,但從萬芳醫院快速協助雙和醫院建立的經驗中來看,會發現其實也有幾分道理。

BI不光只是BI,還隱含了醫院的整體流程與知識

許明暉認為,雙和醫院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幾個月內就上軌道,很大的原因是在於萬芳醫院提供了一套完整的BI系統。許明暉說:「其實BI對於醫療業來說,已經不光是一套系統,它背後還包含了很多規範與流程的方法。」

從許明輝的說法來看,一套加入醫院10多年經驗的BI系統,對於醫院來說,等於是一套智慧的結晶。因為BI能夠協助醫院從過往的資料中,攫取出各種醫療流程的指標,除此之外,已經在運作的大型醫院,往往也會利用BI的資料分析,建立各種標準化的流程,而這些規範和標準化流程,其實都已經隱含在BI之中。

或許我們可以從萬芳醫院現有的BI應用,來重新驗證許明暉的說法。萬芳醫院在BI的架構上,建立了一套院內感染風險與管理系統,透過病人的各種資料監測,如生了哪一種病、做過哪些檢查、有沒有插尿管等,萬芳醫院能夠透過系統預測病人發生院內感染的可能性,並且即時的以燈號的方式,看到病房裡面所有病人院內感染風險的程度。

雖然背後的分析聽起來很複雜,但事實上使用者看到的介面卻很簡潔,萬芳醫院的院內感染風險與管理系統用6種不同顏色的燈號,代表不同的院內感染風險程度,從灰色的空床,一直到紅色的已感染或高風險。

先決條件是監控各種不同的資料,才有可能預測

上述的例子,應該就能看出為什麼許明暉會認為,「只要帶著BI就能協助一間新醫院快速上軌道」,因為對於醫療業來說,BI已經隱含著許多標準化流程與做事的方法。

而萬芳醫院很難得可貴的,就是BI的應用已經能夠透過資料分析,進而預測部分病患發生醫療風險的可能性,這是很多醫療院所現在還不足之處。除了剛剛提到的院內感染風險與管理系統,萬芳醫院還有替住院的病患做一套跌倒風險的評估系統。每個病患在入院時,都會由醫護人員替他們依照不同跌倒風險的指標打分數,如果總分過低,醫護人員就會在病患印有條碼的腕帶上,貼上一張貼紙。

這時候,透過萬芳醫院的BI所呈現的資訊,會發現多數住院病人只要住到第14天左右,往往就是跌倒機率最高的時候。所以醫護人員在這段時間內,就必須特別關懷那些跌倒高風險群的病患。許明暉說:「我們沒辦法解釋為什麼第14天跌倒的機率最高,但是沒辦法解釋的資料也不能就完全不收集,只有透過各種不同資料的收集,才有可能做出像跌倒評估這樣的流程與預測。」

從萬芳醫院的例子,我們其實可以發現醫療業在BI的應用上,與其他產業不同之處。正如前文談到,由於醫療業的運作流程和系統緊緊相扣,所以透過BI分析得到的各種指標,在影響到系統的同時,其實也進一步影響到整個醫療院所流程的變化,帶動流程與系統的改善。

許明暉認為,醫療業的BI,可以看做建立各項流程指標的重要工具,有了這些指標做為目標,再透過系統去監測實際執行的狀況,最後才能達到改善流程的效果。

未來萬芳醫院將把BI的相關應用,進一步推廣到與10間醫院共享研究病例上,讓不同醫院的醫生,也能盡可能的接觸到越多的病例,提升研究的效率。許明暉說:「醫療業對於BI的想法,已經越來越成熟。BI已經成為醫院重要的一個工具,可以提供各種標準化流程的與營運的知識。」

 

 萬芳醫院透過BI預測院內感染風險 

時間與菌種查詢

透過BI對於住院病人的資料分析,萬芳醫院現在能做到透過系統,依時間與樓層檢視病人院內感染的風險程度。

 

樓層查詢

點選樓層進入之後,以平面圖的方式提供使用者選擇要查詢的病房區域。

 

病房查詢

點進去病房介面後,會透過6 種不同的燈號,顯示不同病人的院內感染風險程度,如灰色代表空床、紅色代表已感染或是高風險。

 

單一病房查詢

選擇病房後,會顯示病人的資訊與警示狀況。

 

病患個人查詢

醫護人員也可以再進一步的點選病人,填寫病人的狀況記錄。

 

【相關報導請參考「醫療業BI應用:白色巨塔的智慧結晶」】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