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台大辦了一場SDN工作坊,昨天在臉書上貼了一些照片,順便因為助理說報名人數太多,經費有點不足而感嘆。我說:
『美中不足的是廠商贊助意願不足,這個活動的花費,會影響到我們後續在系統軟體的推廣活動經費。我跟四家廠商聊過贊助事宜,很花時間,在談的時候他們都說這樣的活動很重要,但是需要回去想想,然後就沒有下文了。廠商如果連花個三萬元贊助這樣的活動都不願意,那麼有什麼立場天天高喊缺人才,有什麼資格說學校不重視產學?』
『請大家告訴大家,要支持產學、培養高階實務人才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來支持和贊助相關的教學、研究、服務。如果連起碼的廠商贊助都沒有,那我們拿什麼去告訴學生國內廠商非常需要這個技術和人才,如何去跟國際一流企業競爭?我相信廠商不是不願意,而是沒有習慣去預留產學合作和贊助經費,但習慣是可以養成,產學要進步,不能老是出一張嘴或是撿現成便宜。』
由於只是順便一提,所以寫得很簡短,沒想到後來發生了 兩件事:
(1)當場有新創公司的朋友來找我,跟我說他們願意捐款。
(2)某廠商朋友晚上打電話來抱歉,說是公司內部作業程序的問題。
我覺得很有趣,資本額小的新創公司,覺得義不容辭,而資本額大的廠商,似乎是九牛難拔一毛。
這就是我所謂習慣的問題。在台灣,大公司佔了很大的便宜。學生畢業後慣於找大公司,大公司慣於接收學校產出的人才,與前瞻研究相關的產學合作或是教育訓練活動,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著眼點放在:(a)建立與大牌教授的關係 (b)提高公司在學校的知名度,但不在於技術的訓練和研發,也不大在乎學生在學校做了什麼研究。
為什麼呢?因為台灣先前所謂的科技產業,大家現在都聽說了,叫做科技代工產業,研發的層次不高,因此在這樣的舊時代中,學校教些基本的東西就好,業界要的只是兩個東西: (i)新鮮的肝 (ii) 會照著SOP把事情做好的腦,而且最好是C/P值最高的肝和腦,能夠時常加班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好長官交代的任務,例如說很快地把別人剛推出的新產品用便宜的方法複製出來。
例如SDN這種東西,在傳統台廠的想法中,只是要一些懂操作的IT的人員,或者是等著像做PC一樣等著標準解決方案出來,再來做一些簡單的客製化就行了,比較進階的研發項目,像是軟硬體統合設計或是3S整合,對大多數台廠來說,還是等國外先做成產品再來以「快老二」的方式追趕就行,所以現在還不急。
業界不急,那學界急不急?政府怎麼做?
第一,學界不急於與業界合作,因為根據過去多年的經驗,學界人士可以完全不靠業界合作而「蓬勃」發展,反正我就帶著學生做理論研究、發表學術論文,集滿點數之後就可以升等,何必跟你辛苦地要錢做產學?
第二,政府自己沒專業能力決定科技發展方向和審查業界向政府提出的經費補助案,所以政府得找教授來審查。找誰呢?當然是找那些論文等身的大師。如果大師跟你募款,請問你給不給?不給面子的話,大家走著瞧吧。
第三,什麼題目紅,業界和學界就跟政府要錢成立專案做研發,所以熟門熟路的人都非常會看風向,也得累積人脈。雲端、巨量資料、物聯網、4G、5G,這些名詞火紅的時候,跟著喊就有機會分食大餅,至於實際的研發成果就以後再說了,反正三五年後又有新議題要跟。
因此,學界被詬病不夠務實,也其來有自,那麼產業界怎麼會對學界有信心呢?所以就落入了惡性循環。這樣傳統的作法,讓台灣的科技業界始終侷限在代工產業裡,而且必須勤奮努力做快老二才能生存。過去嚐過甜頭的廠商,拼命想複製這樣作法,還覺得這就是台灣的宿命。而台灣的學界一直在做學術論文,難以與業界實務接軌。
反倒是新創公司的朋友們,才知道人才培育的重要性,願意將資源投注在人才和科技研發上。看到新創公司的企圖心,以及台灣的人才素質,我並不覺得台灣做不出真正的研發和創新的技術。一個健全的科技生態系,需要各種型態的公司和人才,所以,我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去做新創,而是希望業界能夠擺脫舊觀念的束縛。
有實質的高科技研發需求,才會落實前瞻的產學合作,才會產生真正向上提昇的Synergy。不過,高科技研發本來就是高風險的投資,所以沒有安全的道路,可能不大適合想要小確幸的人。
我剛剛對旁邊的年輕教授說,走這條路是艱辛的,也是個賭注,就像去做新創公司一樣,沒有保證成功的,要有些創業的熱情。-- 或許有創業熱情的年輕人,加上有創業熱情的教授,會是比較能夠突破既有框架的作法 --
支持這些有熱情又肯努力的人,是我們在現階段能夠有所作為的事情之一。
附註:文中提及的SDN工作坊:軟體定義網路 跨領域工作坊+黑客松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0-05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5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