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早從民國99年,臺灣政府機關就開始發展雲端,歷經3位政務委員。先是行政院政務委員張進福成立了雲端推動辦公室,由經濟部推動,從產業發展的思維展開,還訂定了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後續由行政院政務委員朱敬一接手,他成立了科技會報,將政府雲納為國家科技政策,拉高了政府雲的高度,讓「雲」成為政府部會重要施政方向之一,從去年開始,國家的科技預算也編列了預算支持各部會來建置一朵朵的政府雲。

到了今年,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接手推動政府雲,但是他對政府雲的看法和過去截然不同。張善政認為,過去的政府雲,過於偏重雲端產業為臺灣經濟帶來的產值,反而忽略了政府雲本身應該為政府部門與公務人員帶來的價值。「未來政府雲的發展方向,價值遠比產值更重要。」他說

這個觀點,也成為張善政大幅調整現有政府雲發展方向的中心思想。科技會報承命,正在審視各部會提出的政府雲計畫,將依張善政提出的新雲端政策來調整後續的發展。已經推動2年的臺灣政府雲,從現在起,將轉向與過去不同的發展方向。

政府跳脫機關思維,改以民眾角度提供整體服務

張善政講的「價值」,是從民眾角度出發的價值,藉由讓民眾真正有感的服務,讓民眾認為政府部門的服務有價值。

比如去年發生的塑化劑事件,民眾想要知道自己吃的食品安不安全,得看新聞知道警察查緝進度,才能知道哪些原料商有問題,還得要隨時注意衛生署公告的問題產品清單,甚至得到醫院網站了解問題食品對身體的影響,是否有相關的病例發生等。民眾得自行蒐集各方資訊,才能知道哪些食物安不安全。

若民眾可以直接用手機拍下食品包裝上的二維條碼,就能追溯這份食品從原物料、加工製造、運輸、銷售等所有環節曾經手的廠商,來避開任何問題廠商出產的食品,以確保手上這份食品能安心食用。只要使用一個服務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樣的服務,就能讓民眾感覺到有價值。

過去諸多政府單位也都想推出民眾有感的服務,但是,各政府機關只是從自己的業務職掌出發,盤算手上握有多少經費、能用來購置多少資源,以此決定e化服務的內容與範圍,導致各機關各做各的e化,各推各的服務,彼此沒有串連。

對民眾來說,這樣的政府e化服務是片斷且破碎的。每當民眾需要任何資料,必須找到對的主事機關、才能取得資料,若資料分散在不同機關,民眾還得一一前往不同機關,才能蒐集到完整資料。

能夠一次滿足民眾的需求,具備完整性的服務,才是對民眾有價值的服務。所以,張善政想要推動的政府雲,是要藉由跨部會、跨機關整合既有e化的應用層與平臺層,來推出整體服務。張善政說:「以往電子化政府是單打獨鬥,邁向雲端後,需要跨部會一起合作。」

在民國99年,經濟部與行政院研考會聯手推動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搭配第四階段電子化政府計畫,來發展政府雲端服務。2年多後,各項政府雲子計畫的執行進度不一,有些已嶄露成果,但大多數仍遲遲未執行。

阻礙政府雲升空的瓶頸在於共識不清,各機關各唱各的調,無法確立每朵雲的樣貌。經濟部技術處站在產業促進的觀點,要求政府雲創造產值;研考會站在督導政府機關應用發展的角度,要求政府雲帶來好的績效;各機關對雲端的概念也模糊不清,提出的計畫大多只是新瓶裝了舊酒,打算冠上「雲端」,來爭取IT經費。

政府雲3大目的

為了協調出各機關對雲端的共識,今年2月,政府決定交由科技會報,以跳脫各部會的高度,重新檢視每朵政府雲子計畫的內容,調整成更符合理想政府雲的樣貌,這項任務交到了新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的手上,政府雲的發展共識也漸漸明朗。張善政確立了政府雲必須達到的3大目的,依各目的重要程度,依序為提供民眾有感的服務、改善政府運作效能,以及透過服務建置經驗來促進臺灣產業的發展。

第一是,要建置民眾有感的服務。希望透過從被服務者的角度,來檢討原本各部會服務的必要性,並且進一步將這些分散的服務和資料整合。第二是則是改善政府效能,透過各項雲端技術,如機房共構,提高政府資源的利用率,讓政府用更少的人力和資源,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最後一項則是在政府建置服務的過程中,帶動臺灣產業的發展。

以食品雲為例,為了協助各機關確保食品安全,並讓民眾也能自行確認食品的出處,經濟部技術處正在醞釀的食品雲將達到的目標是,任何食品都能夠從最末端販售的商店追溯到原物料的來源,檢視這項食品從生產到銷售的過程中,歷經了哪些廠商之手。萬一某家廠商的產品出問題,主管機關便能快速追查出該廠商出產或經手的所有產品,並全面下架,避免該類產品的價格全面崩盤,波及其他無辜廠商,還能確保大眾食用的食品夠安全。

目前經濟部正在打造這朵食品雲,為了建立這樣的平臺,經濟部必須串連起4個部會的e化系統與業務流程,包括從農委會主管的養殖、屠宰與加工記錄,經濟部主管的加工製造與檢驗資訊,環保署的有毒原料負面資訊。此外,這朵食品雲要能順利推行,還必須藉由衛生署新制定的食品衛生管理法,要求食品業者建立追溯機制,才能順利推動。

政府必須改採先軟後硬的採購策略

各機關在實踐每朵雲的方式,也和過去政府e化的作法不一樣,張善政認為,政府雲必須先軟後硬,先集中火力發展服務,設想要推出什麼有價值的應用,提升政府運作效率,或者方便一般大眾及企業取用,若以雲端服務的模式來看,也就是先發展SaaS層(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的政府雲。SaaS就像常見的Gmail、Google Map,透過網路提供軟體服務的方式。

以往政府建置服務平臺,往往受限於可用的硬體設備環境,來規畫可以提供的服務,或是花了很多時間來採購設備,等到設備採購完成,只剩下很短的時間可以開發平臺功能,往往難以提供良好的服務。

張善政的先軟後硬策略,就是要政府機關先專注於服務本身,先驗證服務的可行性,聚焦在軟體功能、平臺功能的建置上,再來考慮需要什麼樣的硬體設備,甚至不一定要自行建置硬體環境,可以租用公有雲服務提供的資源,來減少硬體設備的建置成本。

為了協助政府調整為先軟後硬的採購策略,經濟部與科技會報也打算推出雲端實證平臺,讓各家IT廠商提供硬體設備與平臺資源,讓各機關先驗證其規畫的雲端軟體服務是否可行,再決定要採用怎麼樣的硬體與平臺。

挑選各機關共用需求,打造龐大規模PaaS層

SaaS的服務大多是針對民眾的服務,而對於政府機關內部,還可以建置另外一類共享共用的內部服務平臺,也就是所謂的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來降低政府重複建置與維護的成本,同時建立資料互通標準,讓各別應用服務能跨機關取用與調配底層平臺的資源。

張善政提出了判斷的指標,多數機關都會用到的平臺,又難以收斂於特定應用,就適合建立具備巨量資料規模的PaaS層,來破除門戶之見。

他舉地理圖資系統(GIS)為例,以往許多機關各自建了GIS系統,不僅投入大筆經費,資料格式、符號又不同,導致彼此不能互通,所以科技會報希望打造出共用的地理圖資系統(GIS),彙整各機關的使用需求,建立最高標準的GIS雲,讓各機關能互通共用。

然而,各機關的用途與業務不同,GIS系統的欄位、圖層排列方式等隨之不同,難以確立標準,更困難的是,未來各機關要修改系統時,將影響其他機關,導致系統維護與修改工作非常複雜。因此,科技會報規畫的GIS雲將採取圖與資分離的方式,共用的GIS雲端平臺只提供標準化地圖,再讓各機關依據自己的業務需求產出不同的資訊,將這些資訊套用於地圖上,不僅可統一各機關使用的地圖,降低資料互通交換的門檻,還能符合不同業務需求。

跨部會溝通協調及流程改造是挑戰

張善政提到,現階段推動政府雲時,最大的挑戰莫過於跨部會、跨機關的溝通協調。他說,政府要成功打造跨部會的政府雲,癥結點往往不是技術,而是人、流程與制度要怎麼銜接與調整,才能串連起不同機關的業務,創造新的雲端服務。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今年大幅調整了政府雲的發展方向,他訂定了3大目的,依重要性分別為提供民眾有感的服務、改善政府運作效能,以及透過服務建置經驗來促進臺灣產業的發展。

 

2012年政府雲端服務發展子項計畫

2012年臺灣政府確定啟動各項政府雲端服務子計畫,由經濟部、行政院研考會擔任主責機關,各部會執行各項計畫,科技會報
則進行管考與跨部會地溝通協調。資料來源:科技會報,2012年5月

(看大圖)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黃彥男說:「民眾有感就是民眾有需要、能得到好處,應該從被服務者的角度來檢視所有政府雲端服務的必要性。」

 


相關報導請參考「政府雲,朵朵飄」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