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開始的新學期很不一樣,全臺灣多個縣市都擴大了電子書包實驗計畫,將有上千位學生將以平板電腦當作電子書包。臺北市教育局將在9所國小、7所國中引進1,300臺平板電腦,高雄市則分為兩個實驗計畫,總共在15所國小導入1,200臺平板電腦,甚至還有一間私立學校斥資百萬買進150臺iPad,在開學前,為師生準備好所有學科的教學App,用iPad搭配App來上課。

當這些學生歡天喜地拿到平板電腦的那一刻,也宣示老師們的教學職涯將邁入新的階段,有些老師萬年不變的教學策略將隨著新工具而變革,這次不是個人電腦、單槍投影機、電子白板等這些老師上課使用的資訊工具,而是時下正夯的平板電腦,每位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正大光明地玩這個新玩具,大家都稱新玩具為電子書包。老師不禁感到錯愕:我連個人電腦都還不太熟悉,怎麼突然要帶領全班學生用這臺新玩具上課!

老師可先別慌張,平板電腦不同於傳統的個人電腦,它就像一臺放大螢幕的智慧型手機,不需使用滑鼠或鍵盤,只要用你的手指觸控螢幕的App應用程式圖框,就能輕鬆地打開應用程式,App會以全螢幕畫面映入眼簾,你還可以前往軟體市集下載自己感興趣的App。一邊玩App的同時,你要一邊思考這臺平板電腦及這些App如果交到學生手上,能達成哪些教學效果?我該如何應用於教學?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資訊教育中心教育企劃組長葉士昇很早就開始研究平板電腦,他分享了幾項平板電腦的教學應用方式,包括學習單元細緻化、教學環境虛擬化、評量方式多樣化、學習方式多元化,機械性動作的重複課程e化以及溝通方式社群化。這幾項應用方式,不只點出了平板電腦在學校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方式,也反映出平板電腦在資訊融入教學的效益,甚至暗示了老師和學生未來將面臨的教學新衝擊。

應用1:學習單元細緻化

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不一,有些超前、有些落後,老師可藉由平板電腦的App,將特定學科的學習歷程拆解為小單元的App,由老師來判斷每位學生學習的起點,讓學生用平板電腦選擇不熟悉的單元,依據自己的能力及步調,主導學習歷程。

以用餐為例,傳統的學習方式如套餐一般,學生只能無條件地接受來自教師提供的套餐;更自由一點的學習方式則進步為自助餐,學生藉由選課來選擇各式課程,菜色雖多,但還是只能挑現有的來吃;現在有了平板電腦,學生可以煮自己喜歡吃的菜,無論是利用自我學習系統、YouTube、Podcast、OCW、Wikipedia、iTunes、甚至是網路的學習資源,學生都能握有學習的主導權。

應用2:教學環境虛擬化

各地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因而很難想像其他地區的生活體驗,造成學生認知與思考上的差異,例如,山區學生無法體會搭乘捷運的滋味,城市學生不了解山區種野菜的生活,因而造成雙方認知上的落差。

此時,平板電腦可藉助多媒體工具提供模擬真實情境的教學現場,讓學生身歷其境,而能夠更具體地理解未曾經歷的體驗。另外,也有老師認為,多媒體工具可以具體呈現抽象知識的運作模式,讓學生理解原本抽象難懂的概念。

應用3:評量方式多樣化

平板電腦可以提供麥克風與視訊鏡頭,讓學生可以更多元的方式呈現自己的學習成果,例如,全班學生出外參觀植物園,可以視訊鏡頭拍下特定植物的外觀及標示牌上方的QRcode,就能立即查詢該植物的簡介,來完成一份自然科報告。或者學生可以在家錄下自己的英語朗讀作業,將錄音檔上傳到教學平臺,可免除老師另外安排整節課,讓學生一一朗讀英語課文。老師評量學習成果的方式可以比過去更多樣化,來呈現出學生更豐富的學習歷程。

應用4:學習方式多元化

平板電腦和資訊系統的整合,讓老師更容易在課堂上進行專案式學習,或是問題導向式的教學活動課程。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要從單向的講述者轉型成為雙向的引導者,先設定問題或任務,並列舉特定的網站資源與文件,讓學生善用平板電腦整合更多學習資源,來尋找解決之道。上課過程中,老師像是登山嚮導一樣,只要從旁引導學生不走偏方向或提供基礎的背景知識,輔助學生找出答案,最後由學生上臺發表成果,並藉由學生互相評分的機制,計算個別學生的測驗分數。由於平板電腦輕薄的設計,讓學生可以由以往的坐中學演變為做中學,甚至進一步到玩中學、境中學,親自到現場蒐集真實資料,達到無處不學的教學效果。

雖然專案式學習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善用資訊工具的能力,不過缺點是,需要較長的課程時間,而且老師無法將全部內容傳授給全部學生,只能讓學生自己完成作業,無論老師備課或學生學習都會比傳統課程更吃力費時,短期內還不易普遍應用於教學現場。

應用5:機械性動作的重複課程e化

有些教學課程需要老師重複指導學生同樣的內容,例如筆順教學,現在許多老師會播放書商的光碟影片,取代不斷重複的筆順教學經歷,老師則觀察學生筆順的順序是否正確。有了平板電腦之後,每一個學生都有一臺自己的設備,可以利用App來練習筆順,以程式來判斷學生筆順順序是否正確,老師也能空出時間,專門指導進度落後的學生。此外,若學生用平板電腦寫線上測驗卷或作業簿,其中的是非題與選擇題可交由程式來評分,老師只需要改填充題或問答題,可節省改考卷與作業的時間。

應用6:溝通方式社群化

社群網站如Facebook、Plurk已經是中小學生日常慣用的溝通工具,藉由平板電腦,學生在課堂上也可以運用這些社群網站提供的溝通工具,來討論課程內容。例如Facebook就提供了方便的多人線上聊天系統,Plurk也很容易讓一群人共同討論一個話題等。甚至,透過平板電腦上的社群工具,每一個學生在課堂裡可以和課堂外的其他人,例如跨校、甚至是跨國的學生一起組成合作學習的團隊,和班上的另一組學生競賽。課堂上不再是一次一個人輪流發言,而是可以同步或非同步的互相溝通。

平板電腦讓資訊不只融入教,還能融入學

簡而言之,平板電腦不僅將資訊融入老師的教法,還融入了學生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善用資訊工具,主導自己的學習歷程。以往資訊融入教學大多只有融入教,很少融入學,從班班有個人電腦、班班有單槍,一直到班班有電子白板,教室裡的資訊工具多數掌握在老師的手上,增進老師傳遞知識的效果,及擴大教材資源的範疇,但學生還是用紙本課本、作業簿與測驗卷,頂多有一臺按按按設備,或輪流上臺操作電子白板,才能與老師互動,學習過程中,仍舊被動地接收老師給的知識。

當平板電腦進入教室後,可以建立一個隨時隨地都有電腦可用的教學環境。對老師而言,等於是打通了資訊融入教學的最後一哩。平板電腦成為老師與個別學生的互動媒介,可以將資訊教材直接派送給特定學生。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資訊教育中心研發組組長蔡俊男表示,如果說電子白板是老師和整個班級互動的媒介,那電子書包就是老師與個別學生的媒介,老師能藉由這個虛擬平臺及教材資源,與每位學生進行一對一互動。

對學生而言,電子書包將學習的主導權部分移轉給學生,學習範疇不再局限於課本。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設計引導式教學策略,讓自己從講述者轉變為引導者,只要決定學習的方向,至於該怎麼學,則讓學生藉由電子書包裡取之不盡的資源,走出自己的路。臺北市私立再興學校資訊組長黃輝聲表示,傳統的學習方式,適用於學生學習課堂的基礎知識,現在學生不只要學習知識,還要學會知識管理,透過自己尋找與組織資訊來解決問題。

用筆電當書包,裝置與系統不夠友善

早在2009年,教育界就看見了電子書包的價值,卻在推動電子書包實驗計畫時,面臨設備、系統與教材上的限制與阻礙。以往的計畫嘗試用筆電、小筆電和平板型筆電作為電子書包,因為這些設備的重量都超過1公斤,不比傳統的書包輕,而且一般筆電的續電力只能維持3至4小時,所以每位學生座位旁都要設置充電插座,電線要先埋好在地板裡,整間教室的硬體環境都要施工改造為適當的供電環境。

設備本身的問題是其一,操作使用的問題更大,傳統筆電採用Windows作業系統,操作介面複雜,使用者不容易上手,因此學校導入筆電前,對師生的教育訓練曠日費時,與完整的電腦課程不相上下。而且老師日後的系統管理也是問題,蔡俊男表示,管理全班數十臺Windows筆電,等同於管理整間電腦教室的電腦,如果系統中毒或當機,還要請人送修及回復系統,此時學生保存在筆電內的學習資料可能無法復原。

當老師實際要用電子書包設計教學課程,還會面臨教材資源混亂、教材軟體安裝與集中派送的困難。雖然網路上的教材資源豐富,但欠缺單一的彙整平臺,就連官方的教學資源網站也有很多個,迫使老師要自行彙整各類教材資源,用來客製教學流程,而且當全班學生要下載老師指定的軟體時,老師要先取得全班的軟體授權,並指導學生安裝的程序,這些都成為老師使用電子書包進行資訊融入教學的負擔。

平板電腦是電子書包普及關鍵

這些是電子書包推廣的障礙,直到2010年4月蘋果第一代iPad問世,從設備到系統都採高度行動化的設計,向教育界拋出了理想電子書包的樣貌。Google也不落人後,從智慧型手機起家的Android作業系統開始跨向平板電腦,各個筆電廠商推出Android平板電腦,設備與系統設計都類似iPad。宜蘭縣玉田國小校長林光章說:「平板電腦應用於教學,成功關鍵是iPad的出現。」

以設備而言,iPad重量只有601公克,厚度僅8.8公釐,如同一本輕薄的書,HTC Flyer平板電腦,重量只有420公克,厚度僅13.2公釐,便於學生隨身攜帶與隨手操作使用。而且平板電腦的續電力可維持約8至10小時,正好相當於一整天的上課時間,如果學生回家忘了充電,下課可將平板電腦放進班級充電櫃充電,不必在座位旁另外設置電源插座。

平板電腦開關方便,可立即從休眠回復為啟動狀態,間隔時間不到1秒鐘。學生不操作時,可回到休眠狀態,節省耗電量,需要操作時,只需按下按鍵,系統就能立即啟動,即時回復連網狀態。

在操作介面上,平板電腦觸控螢幕的操作介面很直覺,師生幾乎不用指導,就能立即上手使用,可減少事前的教育訓練及日後操作的問題。例如,玉田國小在今年寒假前夕,發給學生每人一臺平板電腦,並沒有額外指導學生如何操作,而是讓學生利用一個月的寒假時間,自己熟悉這臺平板電腦的操作方式。

林光章表示,平板電腦貼近使用者傳統的閱讀與書寫習慣,學生可以手指翻頁,可將平板電腦放在雙腿上閱讀,可以觸控筆學習寫字、繪圖與畫記等,如此才能將電子書包與傳統的紙本教學環境無縫銜接。除了觸控介面之外,平板電腦還支援多種操作方式,學生使用觸控筆,就能在平板電腦上學習書寫;接上鍵盤,就可用來輸入大量文字。臺北市忠義國小的電子書包實驗計畫也是為了讓學生繼續學習書寫,因而選擇以平板型筆電作為電子書包,結合紙本與電子的教學需求,就能替代紙本。

平板電腦不僅從裝置本身改善個人電腦的可攜性與操作友善性,還增加一些輔助功能,包括錄影鏡頭、錄音功能、GPS定位等,讓學生利用多媒體工具記錄學習歷程,舉例來說,學生的作業形式不限於文字,可以拍攝真實世界的現場畫面,製作影音作業。

App教學軟體資源創造平板教學應用環境

現在平板電腦依作業系統區分為Android與iOS兩種類型,Android系統開放,可讓教學團隊客製各種教學應用系統,老師可依需求自製教材App,但現階段,Android Market軟體市集的教學App數量只有iPad的十分之一,且欠缺資源彙整平臺,不利於師生直接取用。

反觀蘋果App Store軟體市集卻締造了完善的平板教學應用環境,教學App多達10萬套,橫跨各年齡層,涵蓋所有學科,類型包括影音、圖文、電子書、演講、互動遊戲等,也提供不同類型的教學應用輔助工具,如班級管理App、課程管理App、電子書閱讀器App等,師生幾乎可利用現成的App教學資源,串連為整套平板教學應用系統。葉士昇說:「蘋果從幼稚園到研究所的各種App教材軟體都準備好了。」

平板電腦即將帶來新挑戰,老師教學模式也要平板化

平板電腦應用於教學的成功關鍵,不只是導入新的軟硬體工具,老師的教學設計、評量方式、班級經營,以及學生的學習模式都要隨之改變,才能達到平板電腦的教學效果。曾執行過2次電子書包實驗計畫的林光章說:「新的工具進來,有些舊的作法要放掉,放掉之後,老師要思考新的東西要怎麼發揮更大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學到不一樣的東西。」

有些老師已經開始期待平板電腦帶來的新挑戰,新北市德音國小老師張原禎期待,平板電腦能讓學生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掌握自己最適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或課後,隨時以平板電腦找答案。

張原禎說:「我非常喜歡看學生們專注投入於知識的神情,不是因為我的授課方式很精彩,而是學生自己深深被知識所吸引,老師要做的,只是藉由平板電腦的科技,布下這個局,以科技吸引學生投入知識探索的歷程,在科技背後藏著老師埋好的驚喜,讓學生情不自禁投入探索之中,再以此達到學習效果。在課堂的過程中,老師只需在一旁引導學生找方向,進而思考更好的教學策略。」

一旦決定將平板電腦應用於教學,老師接下來要面臨新的挑戰。畢竟平板電腦還是從娛樂產品起家,新的挑戰不外乎自由與規範之間的拿捏。當平板電腦移交給學生,學生的目光都被螢幕所吸引,你怎麼能確保學生是投入於課堂知識,還是因為玩憤怒鳥的遊戲App而分心呢?因此對應的監控機制如何同時納入校園,老師要怎麼樣掌握學生使用平板電腦的動線,不能完全放任學生自由使用。這些只是可能浮現的挑戰,這學期過後,平板電腦究竟會在教學現場激發什麼樣的火花,令人拭目以待。


相關報導請參考「平板電腦進教室,變身電子書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