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以來,持續關注企業儲存應用技術發展趨勢的人,可能會發現,我們越來越少聽聞到高階儲存陣列的消息,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型態的新興產品。

例如,市面上出現許多儲存設備,特別標榜其全部或部分採用I/O存取速度更快的固態硬碟,因此全快閃儲存陣列、混合式儲存陣列受到極大關注,而能推出這類產品的新創廠商紛紛崛起,或被系統、儲存大廠以高價併購。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大趨勢,則是軟體定義式儲存(Software Defined Storage)的概念迅速興起,以因應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等各種新型態IT環境的應用需求。這股潮流使然,許多明明賣的是整合軟硬體的儲存設備大廠,紛紛表明他們是軟體定義式儲存廠商;原本以一臺臺硬體設備為主的銷售思維也有所改變,開始推出既有儲存系統的獨立軟體執行版本、虛擬化版本,有些廠商積極向開放原始碼社群示好,更甚者,將軟體的原始碼開放出來。

對於儲存環境的使用,現在有更多作法,而不是動輒須建置獨立儲存設備來滿足資料的處理與保存需求。而且,從過去以專屬系統壟斷企業IT環境的局面,發展到如今的開放架構、產品內建功能越來越多,甚至連外部儲存設備都不一定需要建置,就能以既有伺服器搭配虛擬化平臺、儲存系統軟體,或是直接採用OpenStack這類開放原始碼的雲端環境建置軟體平臺,甚至是雲端服務業者租儲存環境,即能滿足企業資料中心的應用需求,整體使用門檻因此降低不少,而且,融合式與超融合式基礎架構、Server SAN、雲端儲存的應用大行其道,這些進展都是幾年前所想像不到的。

面對雲端運算、大資料的應用需求,不只是儲存新秀們表現亮眼,固然搶盡眾人目光、步步進逼,對於沙場老將──高階儲存設備而言,自然也形成極大的發展壓力,而今年以來,這樣定位的產品也不約而同地接連發布改款,HDS、EMC、華為、HP、富士通的高階儲存陣列,都有新機型問世。

位居金字塔頂端的儲存產品面臨改朝換代的浪潮,究竟當中有哪些改變?我們的技術主筆張明德歸納出5大特點:容量與效能再創新高、I/O介面跟上主流規格、控制器互連架構大舉轉向通用技術、更加「通用硬體化」。

總體而言,新的高階儲存陣列產品最顯而易見的差異,是容量更大、存取速度更快。

以磁碟擴充性來說,EMC去年推出的VMAX3,整個儲存系統可管理的磁碟數量已高達5,760臺,而華為今年推出的OceanStor 18800 V3更驚人,提出可管理到9,600臺磁碟的規格。

就最大儲存容量而言,富士通最近發表的DX8900 S3,號稱可提供到14PB,華為OceanStor 18000 V3系列不甘示弱,提出27.6PB的「怪獸級」規格。

至於存取速度,大部分近期新推出的高階儲存設備,都是以百萬IOPS俱樂部的成員自居,例如,EMC VMAX3喊出最高達到630萬IOPS的效能,HDS VSP G1000、富士通DX8900 S3都號稱有400萬IOPS。

而在高可用性的訴求上,責無旁貸,也是高階儲存陣列必須提出更大保證的部分,達到99.999%(俗稱5個9)是過去的水準,到了現在這些新一代產品,又進一步提出99.9999%(6個9)的承諾,每年可容忍的停機時間,從5.26分鐘縮短至31.5秒,系統穩定度有了相當大的突破。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