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突然開始流行一種說法,說臺灣部分產業面臨的危機,是源自臺灣企業得面對「以一家企業對抗一個國家」的處境。這樣的說法,主要是針對中國大力扶植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可能威脅到臺積電在該產業中的地位,以及三星因為企業規模龐大、橫跨的產業眾多,HTC勢單力薄很難與之競爭。

這種「看圖說故事」的講法,自然也有幾分言之成理,但我們也不能忘了,類似的圖片,過去卻有過截然不同的故事講法。

臺灣這樣的社會,「市場競爭」的信仰者不會少。很多人相信,國家官僚機構注定是沒有效率的,會把資源浪費到沒有用的地方。最直接而明顯的證據就是,國家的力量要是真如此強大而管用,那麼前共產集團國家,又是怎麼垮臺的呢?共產國家,不正是政府計畫經濟的極致表現。更何況,在所謂的全球化時代,一些跨國企業的營運規模,還大於全世界半數國家的國民生產毛額,企業必然不敵國家的假設,本來就很難成立。

再從臺灣自身的經驗來看,我們的政府不也說文創與生技產業是未來的重點產業,在過去十年間,投注了大量資源在這兩個產業中。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傾國家之力在做這件事了。結果呢?大概很少人會認為臺灣這兩個產業在國際上是大有競爭力的,丹麥的皇家哥本哈根這樣一家企業,應該還是比我們一個國家生產出來的鍋碗瓢盆強得多。

即便是臺灣的科技產業,過去從國家拿到的資源也絕對不會少。從租稅優惠、低價幫忙廠商徵地、設園區、國發基金投資、到教育資源與人才投資一面倒偏向理工科系,試問,除了資訊科技產業,臺灣還有那個產業有這麼好命的待遇?在這種優渥的條件之下,我們卻將臺灣科技業者的處境,說成是一家廠商孤絕地在對抗另外一個國家,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

臺積電所處的半導體產業與宏達電所處的手機產業的狀況其實大不相同。臺灣的半導體業,我們該問的是:除了臺積電,這麼多年來,拿了政府的補貼,還有多少企業真正花力氣在從事產業創新的工作?半導體產業的工作型態,還能不能吸引臺灣有才華、有創意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這個產業?有多少的業者,只為了短視近利,就把工廠與技術往中國大陸搬?至於宏達電,問題則比較接近是產品與企業策略出了問題、內部管理不善、行銷能力欠佳、產品創新週期已經漸漸趕不上主流廠商的總和結果,跟臺灣的政府作為沒有太大關係。

有些故事,約莫是與一個地方的人們的心理狀況與生活處境符合若干,因而特別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但是打動人心歸打動人心,這並不意味著這些故事等同或貼近真實世界正在發生中的景況。

有些故事,甚至是危險的,它是已有很多的人還要更多的一種包裝,一種已經應該要被放棄的典範還想延續的吶喊。真正在市場上競爭的公司,他們永遠是在對抗自身以外、分布在全世界的眾多公司,這是企業最真實的孤絕處境,只是不像對抗一個國家那麼有煽動性罷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