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突尼西亞的茉莉革命以降,北非地區接連出現大規模的民主運動,推翻了長期獨裁的政權體制。在這段期間,媒體似乎很理所當然地就將革命的出現,歸因於網路的神奇功效,甚至連科技公司的在地主管,都被捧為革命英雄。這在二十年前,絕對是無從想像的一件事。

但是臉書的使用者,一定不缺少這種經驗:三天兩頭,就會有認識或不認識的網友,邀請你參加某種「運動」。這些運動,小至抗議學校餐廳太貴太難吃、號召要對社區的流浪狗給予關心,大到聲援運動員在國際上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串連反國光石化的全國力量等等。只不過,運動不分大小,九成九以上,在收集到數十個到數千個讚以後,大體上就是這個活動的終點了。

一百年前,國父孫中山先生號稱歷經十次革命才獲得成功,不可謂不是千辛萬苦。而網路上的揪團起義,那怕只是要餐廳賣便宜一點這等小事,如果發起五十次能有一次成功的機率,應該就可以稱得上是網路上的運動達人了。

小事如此之難,推翻獨裁者的千秋大業卻接連奇蹟般的完成了,這就表示:網路很重要,但是光靠網路要革命,顯然是不夠的。二十多年前,民主化的浪潮席捲了前蘇聯和東歐國家,那時候還沒有網際網路,但是人們透過各種媒體已經知道了,不同政治體制下的國家的人們,過著比他們還要自由而優渥的生活。只要有選擇的機會,人民會作出什麼樣的選擇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我們不能忘記,當年蘇聯政權不管是在軍事或是情治力量上,均遠勝過現在的中東-北非國家,但是前共產集團仍在很短的時間內一一垮臺。

北非國家集權政府的垮臺,和經濟一樣有很密切的關係。基本物資像是小麥、棉花等國際價格飛漲,對於生活在臺灣的中產階級而言,是生活基本支出增加了5到10%的差別,但是對於原本就在貧窮線附近掙扎徘徊的人來說,卻是活得下去與活不下去的分野。這時候搞革命,已不再是一種選擇,是為自己的生存而起的戰鬥。

我這麼說,並不是說網路在這一波的民主化革命中沒有扮演重要角色。網路當然是訊息傳遞、同志串連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如果沒有積壓已久的對政治的不滿,以及外在國際經濟局勢的變化,這場延燒中東地區、而且還不知終點何在的茉莉革命,恐怕就只會是跟我們的臉書揪團一樣,在贏得數千個讚之後,被下一個網路揪團所取代。

對於有心以臉書這樣的社群媒體作為社會改革(或是行銷也行)工具的人來說,茉莉革命給我們的啟示,反倒不是急著謳歌讚嘆網路的效益有多驚人,而是讓我們反思,網路提供了一個門檻如此之低、串連如此容易的平臺,為何多數的網路運動只能停留在情緒發洩、相互取暖的層次,發揮不了真正的社會改革效益,究竟是欠缺了什麼樣的社會行動與外在條件來加以配合。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