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三級疫情警戒從7月13日起,開始放鬆部分管制,國內民眾關心何時能輪到自己施打疫苗。然而,全球疫情原本隨著各地疫苗施打日漸普及,宣布解除禁令,此時卻開始出現另一波變種病毒大爆發,於是,部分國家不得不重新加強管制。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指示,接種COVID-19疫苗是預防感染、避免重症與死亡最有效的方式,不過,若對照國際疫情爆發似乎有捲土重來之勢,施打疫苗對於「避免重症與死亡」,應該還保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於傳染率更高的變種病毒,各種預防措施仍不能鬆懈,不只是戴口罩、勤洗手,「人與人之間保持社交距離」、不群聚,更要盡可能落實。
而在臺灣這兩個月的疫情大反撲之下,相信我們都學到很多教訓。例如,篩檢、疫調、匡列、隔離等工作,缺一不可,而且必須要及時完成,然而,在5月之前,有不少機關雖然標榜超前部署,但經過兩個月以來的疫情考驗,是否真有成效,以及緊急應變是否得宜,就目前的結果來看,全國民眾有目共睹,多數主事者都有擔當,少數還在推卸責任。
目前來看,臺灣雖然疫情逐漸控制得宜,遺憾的是,至今仍有零星感染事件發生,回顧不久發生的一些事件,會讓人更深刻省思「負責(Responsibility)」與「當責(Accountability)」的意義。面對爭議,不同首長紛紛喊出「我負責」,但仍有許多民眾感到不滿,認為這不是各政府團隊應有的表現。這些擦槍走火的爭議,突顯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溝通不良。
但執行單位內部本身也有許多無法掌握現況的問題發生。舉例來說,單是「造冊」與否,以及是否有浮報的狀況,就引發了很多問題──從初期提報篩檢名單,到現在彙整疫苗施打名單,總有編制外的人員需要涵蓋,究竟是故意申報不實或純粹是忙中有錯、作業疏失,似乎並無法有足夠的把關機制,等到事發之後,往往又重挫政府威信,類似的狀況仍持續發生。
或許我們過去在做相關的準備時,輕忽了掌握人員這類看似簡單的基本工作。希望未來無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經過這兩個月的混亂之後,對於「造冊」、提報名單、登記申請需求這樣的事務,能夠找出兼顧效率與可信度的方法,而不是各行其是。同時,在收集名單的管道上,必須考慮使用者的數位落差,在面對如此大規模、分散的人員資訊彙整與身分確認上,若單用電話、網站、行動App等通訊管道來進行,各自都有其局限,但要做到跨平臺,除了考量技術的可行性與使用者操作便利性、資料隱私保護,更要注意流程的設計與規畫,以分流的方式來預防線上作業壅塞。
面對不知何時能真正緩和的疫情,國際又有新一波變種病毒確診感染潮環伺,就算不久的將來臺灣有望解除三級警戒,疫苗覆蓋率也能達成目標,形成所謂的群體免疫,我們仍然不能鬆懈自身與公共的衛生防護機制,短期之內仍無法存有僥倖之心。
簡而言之,不要在無根據的狀況下,輕忽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接觸,若我們能持續保持著自己就是可能感染者的警覺,相信這也同時會降低他人受感染的風險。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0-05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