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113個國家地區陷入傳染病危機,個人與組織除了對內設法自保,確保人員健康,維持本身的業務運作,對外的各種聯繫與交流能否如常進行,將會牽涉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以製造業而言,就算本地人員仍能進行生產,然而,原料的取得、成品的出貨,都與各地的產銷、運輸作業能否正常運作有關,而且,並非都有其他替代的來源與管道,因此,許多商業新聞媒體都在持續關注各廠商之間,是否存在著轉單效應及斷鏈危機,若出現這些狀況,將對企業本身的營運產生重大衝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生產端無法獲得足夠的原料,遑論接下來的製造、銷售。另一方面,因為整體經濟局勢嚴峻,需求端可能會趨於保守,再加上各地人員的交通與實體活動的進行,均有可能因為各種疫情管制措施而面臨受阻,也會使得終端消費者不願意花錢購買產品。

在各種服務提供的過程當中,同樣會受到疫情因素的影響,而導致上下游服務體系之間的連結斷裂,因此,企業在積極發展與實施本身的遠距辦公對策之餘,須注意與公司往來的各種產品與服務供應商,以及客戶,確保彼此的供銷關係,仍能繼續維持,若要進行相關的演練,最好也能考慮到這些對象,並與他們進行溝通,找出彼此的業務持續運作方法。

關於武漢肺炎對供應鏈產生的衝擊,已經有不少媒體持續追蹤相關的消息,大部分都是聚焦在製造業的動向,尤其是記憶體、面板等關鍵零組件,但其他產業目前面臨與處理的狀況,似乎較少被揭露。

若想多了解供應鏈因應武漢肺炎衝擊的作法,或許可以參考幾家研究與顧問機構發表相關的文章。像是:Gartner〈Coronavirus: How to Secure Your Supply Chain〉,以及Deloitte〈COVID-19: Managing supply chain risk and disruption〉、KPMG〈Businesses need to respond to COVID-19 supply chain disruption〉、PwC〈COVID-19: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disruption〉,而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刊載了〈Coronavirus Is Proving We Need More Resilient Supply Chains〉

有些顧問機構則是在整體衝擊的分析時,也涵蓋到供應鏈的應對作法,例如,麥肯錫〈COVID-19: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Deloitte〈COVID-19: Managing cash flow during a period of crisis〉,以及哈佛商業評論〈Lead Your Business Through the Coronavirus Crisis〉,都特別談到供應鏈層面的挑戰與反應方式。

事實上,面對此次全球擴散的疫情,所要考量的層面,除了我們先前提到的工作力(Workforce),以及上述的供應鏈,其實還有其他領域的影響,須提出對策與採取行動。根據PwC的分析,企業還要關注危機管理、財務報告、稅務與貿易等領域。

若純粹從IT產品與服務的層面來看廠商與用戶受到的衝擊,市場調查機構IDC也發布了相關預測。以臺灣資通訊市場來看,他們認為,硬體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大,個人電腦、顯示器、穿戴裝置、周邊裝置/印表機等產品,在今年第一季會面臨較大的衝擊,其次是手機與平板,再其次是伺服器與儲存設備,網路設備與IoT設備也會受到負面影響。而在個人電腦的部份,IDC認為,桌上型電腦受到影響的程度,高於筆記型電腦。

在軟體層面,因為遠距辦公與教學的需求,企業與學校對於協同合作、客戶關係管理的應用,都可能會升溫,人工智慧的部份也是熱門應用,資安、IT服務、雲端服務則不受影響。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