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已成為當代工作者的常態,回想剛入行時,看到IT廠商打出「以少作多(do more with less)」,強調採用操作更簡易、性能更強大的系統,能夠幫IT人員與一般員工節省更多時間,轉而從事更有價值的工作,十幾年過去了,技術趨勢已然改變,我們真的如當初所想像的那樣理想嗎?恐怕很多人會說,需要進行的工作變得更多,可用的資源卻日漸減少。

這讓我想到最近在臺舉行的IBM Cloud & Data全球高峰會,在換場空檔期間所播放的短片,透過類似卡提諾狂新聞的風格,揭露許多IT人的心聲,其中提到的幾句臺詞都相當寫實,像是:「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睡覺」,「人家說能力越強,責任越大;你是責任越大,肝越硬化」,「保密防諜,人人有責,資料洩密,就你負責」。

類似的場景,其實也在其他領域上演,不光是IT人員,各種從業人員都面臨這樣的挑戰。每個人肩負的責任越來越重大,所能運用的人力和預算又無法跟著增加,已經成為短期之內難以改變的狀況,如果要解決這樣的困境,並且繼續維持既有業務、拓展應用的範圍,我們也只能仰賴創新科技來幫忙,這也是現在仍有廠商高喊上述口號的原因。

回想過去,企業之所以推動電子化、數位化的應用,主要是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因此,許多公司紛紛導入企業資源規畫(ERP)、客戶關係管理(CRM),以及供應鏈管理(SCM)等類型的商業應用系統,希望透過這樣的平臺來集中控管、執行交易資料,同時,可將相關資料彙整到系統。

然而,在因應各自所針對的應用需求之後,企業如今所面對的狀況是另一番局面,例如,如果要完成一項工作,而需要跨越不同應用系統來整合時,該如何處理?當中若牽涉到需要審核、批准的作業,往往也要將這些功能涵蓋在內,而企業過去的作法,是透過工作流程系統(Workflow),以及商業流程管理(BPM)的解決方案來處理,而能提供更多流程自動化的特色。

時至今日,我們經歷一波波應用程式平臺與架構的改變,行動裝置、雲端服務、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崛起與普及,重新塑造了IT的外在面貌,但內在的作業流程,多半並未隨著這些演變而重新調整,而在整體執行效率上,形成新的挑戰。

而從去年底開始,我們發現市場上隱然出現了新的應用系統自動化浪潮,稱之為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臺灣有幾家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國際軟體廠商也開始針對這樣的概念,積極向企業推廣。

例如,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2017年12月,宣布成立50人規模的團隊,專門負責推動在臺的RPA業務;KPMG安侯企業管理公司去年8月和今年5月舉行的論壇當中,也主講RPA的議題,今年1月,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上任的決策與經營團隊,也特別強調協助導入RPA的部份;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今年1月底,也在他們舉辦的人工智慧實戰分享會當中,介紹了RPA;軟體大廠的部份,臺灣IBM在今年5月舉行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實踐研討講座,並就銀行業與保險業來分組,探討各自的RPA應用場景。

在今年6月舉行的台北國際電腦展,我們也看到本土系統整合廠商凌群科技的展區當中,出現了日商Arise Innovation的RPA產品OfficeRobot(WinActor)。另外,大同世界科技今年也引進NICE公司的RPA產品。期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看到有本土軟體廠商跨入這個領域,推出相關的產品與解決方案。

 相關報導  RPA風潮吹向臺灣,辦公室自動化大變革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