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國網中心舉辦了超級電腦「臺灣杉(Taiwania)」的啟用典禮,我們的技術編輯羅正漢也應邀參加這場活動,距離上次臺灣建置世界級的超級電腦「御風者(Windrider)」,已經時隔7年之久。

而在2017年11月公布的世界五百大超級電腦排行榜(Top500)當中,臺灣杉名列第95名,擠進百大,然而,海峽對岸的中國,在這部份的發展已經領先全球——就數量而言,有202座上榜,其次才是美國(143座);在總體運算效能的占比上,中國拿下35.4%,美國則是29.6%;而在前五強當中,中國的超級電腦就占了兩座,分別是「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運算能力則達到93,01 PFLOPS和33,86 PFLOPS;而從製造商的比例來看,中國仍遜於美國。

反觀臺灣,或許難以在建置數量與運算效能的層面,與口袋很深的世界大國們抗衡,然而,從生產、設計、製造的部分,我們未來是否有機會從這個領域來發展?臺灣本身就有不少伺服器設備廠商,應是不容錯過的領域。

關於這部份的消息,近期也開始出現一些突破。

例如,去年12月,鴻海科技集團在高雄軟體園區,推出了民間商業運轉的超級電腦系統,最高可提供6 PFLOPS的運算能力,並由亞太電信及睿驊電算來提供應用服務。

稍早,在同年10月於臺灣舉行的GPU技術大會,科技部與Nvidia也共同宣布了新建超級電腦的消息,將由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組建專為AI而打造的超級電腦,在預期提供的運算效能目標上,今年是4 PFLOPS,並希望在4年內達到 10 PFLOPS。而這個名為「雲端服務及大數據運算設施暨整合式階層儲存系統建置案」的11億元標案,最後由廣達、華碩和台灣大合組的團隊拿下。

對於超級電腦運算能力的擁有程度,可說是臺灣資訊國力展現的一個面向,雖然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但從其他層面而言,是否可能勝出其他國家呢?似乎不是這麼樂觀。看看這兩周全臺灣民眾熱烈討論的電信資費優惠方案,所引發的一系列效應,不禁讓人感到絕望。

消費者為了修改門號合約而大排長龍的景象,簡直是世界奇觀,而電信廠商的應變機制不夠靈活,使得門市人員必須疲於奔命地應付眾多前來的用戶;用戶如果想要透過網站系統來查詢合約、變更資料,也遇到許多狀況,而無法順利完成相關的作業。種種亂象的發生,不免令人懷疑我們身處的環境,真的是數位化普及程度很高嗎?

尤其是三大電信業者,本身也同時在經營加值應用服務與雲端服務,為何不能發揮新科技帶來的優勢,而使得消費者與服務客戶的員工如此辛苦,導致怨聲載道,而這樣普遍造成觀感不佳的結果,真的是這些大企業所希望得到的嗎?

許多廠商與專家學者們,對於數位轉型而不斷強調呼籲的「客戶至上」、「用戶體驗」,在媒體所謂的「499之亂」事件當中,顯得非常諷刺!希望在經歷過這樣的混亂之後,臺灣的每一個企業們能夠從中學到教訓,主動改善這樣的作業流程,提升應變彈性。當然,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從軟體與流程的最佳化來達到,而這也是一個國家資訊國力的重要指標。

面對許多亟需改善、跟上世界潮流的狀況,先前已有不少IT人感嘆:「別人已經上天空,我們還在殺豬公」,的確落差很大,但這比喻我無法完全認同,因為,採用了先進技術,並不一定能完全滿足日常生活,從前端到後端,從雲端服務到底層應用,許多環節都需要注意,才能提供令顧客滿意的服務。而無論我們是否擁有強大的國力,如果不能讓人民感到便利、富足,甚至幸福,這些發展的意義不大。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