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英雄電影當中,常會提到「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這句話,同樣地,擁有的資源如果越多,通常大家也會期望,必須能夠提供更好的效率。但實際上,要達到這樣的理想目標,往往相當困難。

以資料中心的管理而言,雖然伺服器虛擬化的應用在企業環境當中,已經相當普及,然而是否能發揮這類型環境的應有功能,仍有許多內外在的條件需要配合。就技術的角度來說,隨著接下來企業IT勢必要走向軟體定義式環境的潮流,如何提升效率仍是重要議題。

不論是在何時,IT要做到資源的高度融合,以及快速提供應用系統所需要的環境,一向不太容易,然而,現在因為虛擬化技術大為流行的關係,也促使許多廠商提出了好幾種新的IT基礎架構建置方式,例如,融合式基礎架構(Converged Infrastructure)、超融合式基礎架構(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最近又有廠商想要主推組合式基礎架構(Composable Infrastructure)。整體而言,它們都可算是軟體定義基礎架構(Software Defined Infrastructure,SDI),最大的差別在於整合度與搭配彈性。

在這樣的發展下,仍有個共通點,那就是資料中心對於伺服器的依賴度將會越來越高。因為每臺伺服器或一群伺服器叢集就是共用平臺,而且,IT基礎架構所需的各種資源,現在幾乎能夠完全由伺服器搭配虛擬化平臺軟體來提供——不只是運算(虛擬處理器與記憶體),現在當紅的軟體定義儲存,也是能夠架構在裸機伺服器(bare metal),或是整合在伺服器虛擬化平臺的環境、以超融合架構之姿提供,而SDI繼續演進的下一步目標,則是寄望網路虛擬化應用的普及,像是網路功能虛擬化(NFV)、軟體定義式網路(SDN)等相關的各式技術。

既然有越來越多IT基礎架構的資源,都逐漸改由伺服器搭配各種虛擬化軟體來提供與承擔,對於伺服器所要提供的效能與功能,要求也越來越多。這些當然可以透過軟體做到最佳化與提供對應的機制,不過若能從底層共通硬體平臺的角度來著手支援和改良,將可以節省許多額外的處理負擔,更能達到一勞永逸的理想效果。

關於這樣的想法,其實在我這次在製作封面故事的過程,才逐漸意識到。對於每次處理器平臺的推陳出新,不論是個人電腦或伺服器,我跟大多數人一樣,總覺得不外乎效能的提升、功能的增加,即便3月初我已經先參加過處理器廠商所舉辦的新品發表工作坊,直到月底產品正式推出,對於有哪些令人驚艷的亮點,我還沒有很明確的答案。

然而,經過仔細研究一些新功能的運作原理後,我才赫然發現為何英特爾一直強調資源督導技術(Resource Director Technology,RDT),因為它的確是切中當前伺服器應用上的要害——IT資源調配(Orchestrator)和自動化環境提供(Automated Provisioning)。

在伺服器虛擬化還未流行的年代,許多系統大廠所提倡的IT服務管理當中,已提到上述這兩種應用,但是當時只有大型企業環境比較有相關的需求,去實踐這樣的功能,而現在隨著VMware vSphere、微軟Hyper-V的競爭,接續而來的OpenStack降低了建置IaaS環境的門檻,後續又有Container引發的DevOps浪潮,Orchestrator和Provisioning成為IT人員所熟悉的字眼,因為平常可能就必須透過這些方式來快速部署應用系統環境。但誰想得到,如今這些資源監督與服務品質控管(QoS)的工作負載,如今也可卸載一部分給處理器平臺來幫忙分攤呢?

因此,我認為RDT的確是相當關鍵的技術突破,此外,最近許多軟體定義架構的相關產品也陸續增添了這類功能,剛好能與此相呼應。例如,VMware在Virtual SAN年初發布的6.2版當中,也強調能對所管轄的軟體化虛擬儲存資源,提供QoS控管機制。

由此可見,相關的資源管理機制有其必要,因為如果坐視不管,各種應用程式將會相互搶奪IT基礎架構的資源,這樣可能會導致一種怪現象:明明資源充沛,但重要業務應用系統反而得不到足夠資源的情況。

因此,如何妥善地分而治之,勢在必行,QoS不該只是針對網路、運算、儲存等層面來逐一進行,對於身繫SDI關鍵的伺服器平臺來說,若能從底層開始提供輔助機制,對於相關的控管要求,可以落實到更徹底的程度。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