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物─江家豪

英特爾軟體服務事業群資深技術行銷經理
●學經歷: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南加州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數位信號處理組碩士
●工作內容:適用於英特爾平臺技術的軟體開發、修正與技術支援

 


看到行銷經理這樣的職稱,或許多數人也都會認為,主要的工作內容會是產品銷售,不過英特爾軟體服務事業群資深技術行銷經理江家豪,過去曾負責維護或編寫能協助軟體提升多執行緒效能,以及與遠端管理相關的開發或檢測工具等,在英特爾也具有3年以上的開發經驗。

他目前則身兼軟體開發與技術支援2種身分,不但要懂得如何設計軟體工具,讓軟體開發人員更容易編寫適合應用英特爾硬體技術的產品,也要了解市場動態,以便尋找適合應用新技術的客戶。因此,如何將技術知識轉換成商業用語,就是他每天必須面對的課題。

製作投影片就像寫作文,且要有深入淺出的簡報內容
IT人在與人溝通時,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講出來的技術名詞太專業,一般人不容易聽懂,而平常工作時就必須經常面對客戶的江家豪,則是靠簡報訓練溝通能力。

其實在唸研究所時,江家豪的簡報能力並不好,經常都是製作很多張投影片,並在上面將所有要講的內容都列出來,往往被指導教授批評得一文不值,認為這樣的簡報方式既貧乏又死板,根本沒辦法引起聽眾的興趣。起初他也覺得很委屈,因為這些簡報可能是花了好幾個晚上熬夜趕出來的,最後卻派不上用場,經過幾次失敗的經驗後,才逐漸掌握簡報應該要注意的技巧。

江家豪說,照著投影片的列點唸是最糟糕的簡報方式,假設一張投影片有5項重點,應該要想辦法了解這些重點代表的涵意。其實在這5個重點背後,可能包含了20項以上的技術或觀念,那必須要完全了解這些內容的意義,再整理成5個重點,最後投影片只是幫助提醒自己想起那些重點的媒介而已。

他認為製作投影片就像寫作文,必須注意「起、承、轉、合」。舉例來說,如果簡報的目的是說明一項新技術,那開頭就要清楚告訴聽眾,這次簡報的議程和主題,然後舉一些生活實例,讓聽眾了解新技術能達成的效果,並概述這些例子轉化成技術的實作方法,接下來再進入簡報的重點,也就是箇中的技術細節,或是比較需要背景知識的部分,最後再將前面所講的整理起來,並簡單地歸納摘要幾句,做為結論。

舉例來說,像是在介紹英特爾vPro平臺的主動式管理技術(AMT)時,不能一開始就談論平臺架構、微型作業系統的運作方式,甚至是AMT規定的格式或標準等,而應該先講過去管理軟體能提供的功能,以及運用AMT可以帶來什麼好處。

此外,在簡報之前,最好也事先了解聽眾的技術水準。如果是第一次聽簡報的成員占多數,就必須加重基本概念的比例,這樣聽眾才不會和新技術或太高深的內容有距離感,自然也就更容易接受後面的主題;如果是有經驗的聽眾為主要簡報對象,那就必須準備更多更深入、更詳細的內容。江家豪強調,即使是面對一群有經驗的聽眾,簡報也不能完全都在講新技術,還是必須要有一部分內容,是聽眾早已知道的,這樣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幫助他們從既有知識上接受新知。

他建議首次講解新技術時,簡報的內容最好有6成是聽眾已經知道的,剩下的4成才講專業的知識,之後再隨著技術的演進或聽眾的熟悉度調整比例。

筆記隨身攜帶,記錄名言錦句
有人說「程式設計師就是不斷地製造bug、再解決bug」,而江家豪覺得「只要能找出bug,就一定能解決bug」。不過很多時候往往是連問題出在哪都不知道,只知道結果和設定的不一樣,那在尋找問題的過程中,就會浪費不少時間。他說,軟體公司都有自己的開發人員,就算沒有應用到英特爾的硬體技術,雖然可能產品的功能較少或效能較差,但還是能提供必要的服務,只是如果能透過他們的協助,快速找出問題並解決困難,那不但雙方合作會很愉快,也能提升自己的價值。

除了基礎訓練之外,樂於分享也是自我充實的重要方法。由於必須了解程式開發的技術原理,又要了解市場行銷的機制,江家豪承認他無法同時精通兩方面的知識,所以也花了很多時間在請教專業的研發工程師,或是市場行銷人員。雖然並不見得所有人都願意將知識或經驗傳授給別人,但他覺得只要自己不吝惜付出,在分享的同時,就能從別人的反應或是討論中,得到不一樣的體認,或許也會讓對方更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

大學老師曾告訴江家豪:「能在臺上講的人,一定都是有內容的,不管是正面或反面的教材,都對聽眾有幫助。」而這句話也讓他感到受用無窮。

當他去聽別人的簡報時,會習慣把一些名言寫下來,像是之前提到的「起、承、轉、合」,或是「簡報最重要的不是內容,而是自信」,把這些名言筆記整理成一本「祕笈」並帶在身邊,有空時就像背英文單字一樣隨手拿出來翻閱,長久之後在自己的簡報中,也就可以很自然地應用,或是因為這些名言激發出一些新的想法。

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客戶,準備對應的簡報模式
雖然寫程式是江家豪主要的工作內容,不過由於必須向客戶解釋要如何利用英特爾的硬體技術,提升軟體的效能,所以經常要出差到國外,或是參與跨國會議,而面對外國人簡報時遇到的各種情況,是他認為很有趣的經驗。

江家豪舉例說,他的直屬主管是印度人,由於長年都待在國外,第一次見到他已經是進公司半年多之後。而這位主管講英文的印度腔很重,雖然江家豪在國外唸書唸了四年多,自認英文能力還不錯,但前幾次開會時,卻幾乎完全聽不懂主管在講什麼,也感到很挫折。不過自從有一次這位主管來臺灣,經過幾天相處之後,可能是了解了他的用字遣詞習慣,又或是配合表情和手勢比較生動,所以之後也就比較能理解對方講的話了。

更有趣的是,不只是語言造成的隔閡會產生誤解,就算同樣講中文也是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江家豪說,最近他負責的專案,必須和來自上海、北京或深圳等地的成員協同開會,不過由於兩岸的用語不同,講話的口音和速度也不一樣,起初也完全無法理解他們使用的名詞,像是他們常用「集成」或「驗證」,反而要先翻譯成英文,才知道原來講的是「整合」和「測試」。

此外,江家豪發現日本人似乎對英文比較沒有自信,雖然他們可能英文程度都很好,但是開會時都還是要準備一位翻譯,因此溝通的過程和時間都特別長,不過即使如此,江家豪卻不認為會耽誤工作進度。由於日本人做事一向以嚴謹著稱,時間拉長反而更有機會思考一些平常不容易想到的問題,而且日本人也會針對他們不了解的地方,鉅細靡遺地追問到底,因此和他們開會準備必須特別充分,無形中也讓自己更了解其中的技術細節。

舉例來說,在會議中客戶對於要啟用某些英特爾的硬體功能,必須依循的標準或規範有疑慮時,江家豪通常會提供網址或是技術文件,請他們參考其中的內容,臺灣的客戶可能會想說回去再查,但日本的客戶就會在現場準備網路和電腦,實際確認網站的內容,確定是他們要的解答才滿意。這些經驗對他來說,都是很可貴的學習機會。文⊙李世平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