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業競爭,速度、組織學習、創新都是最關鍵的致勝核心能耐,而知識管理正是這三者的利器。將知識管理系統視為企業營運所必須的戰略,一方面讓員工感受到知識管理的威力,提高使用意願;另一方面,也提高企業進軍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一舉數得。

知識管理新觀念
回到營運角度思考知識管理
你的知識管理系統是圖書館,還是軍火庫?這兩種不同的思維,反映出企業規畫知識管理系統的策略高度不同。軍火庫的概念,比圖書館思維更進一步地,將知識管理拉高到企業營運的戰略高度。

新視野:向中鼎學知識管理
用全球化KM創造競爭優勢
中鼎累積了大量知識,創造出Smart Copy的機會,新的KM平臺,讓中鼎更容易掌握這些機會。

全球化KM,讓Smart Copy更具威力
過去中鼎累積大量知識,因而創造出Smart Copy的機會,現在藉由知識管理平臺,中鼎進行Smart Copy的速度更快,更方便,讓中鼎更易掌握機會。

知識管理新作法
回到工作現場累積知識
新一代知識管理的作法已經轉變,不從分類著手,而是進入工作現場,累積第一手使用經驗,從知識應用先入手。

沛鑫半導體KM經驗談
打通KM與工作環境的經脈,降低使用阻力
沛鑫半導體網路通訊課課長林炳南認為,要讓使用者不用增加額外工作,也不會重複工作,才能降低推動KM的阻力。回到營運角度思考知識管理

2007年4月,全美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破產,連鎖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甚至是市值超過800億臺幣的華爾街百年金融集團雷曼兄弟也在今年9月倒閉。全球股市重挫,英法股市創21年最低單日跌幅,而去年國民平均收入全球第8高的冰島,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也瀕臨破產。

但是,在這一波又一波的金融海嘯中,還是有企業能夠站穩腳跟,不畏衝擊,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中屢獲佳績。年中方取得超過臺幣150億元泰國工程標案的中鼎工程,就是最好的例證。

中鼎工程是臺灣最大的國際統包工程公司,2008年在ENR雜誌的全球工程設計公司排行榜中排名63,1年簽約標案的總金額高達8百億元臺幣。讓中鼎員工能夠在全球市場打勝仗的關鍵,正是中鼎儲存在知識管理系統中積累數十年的經驗與知識。

中鼎用知識管理系統來支援員工,到全球市場競爭標案。中鼎工程副總經理廖文忠說:「透過網路就可以取得各種工作上需要的資料、文件、數據等。讓員工到海外市場打仗,隨時有各式各樣的彈藥可以用。」他用軍火庫的概念來形容中鼎知識管理系統的角色,廖文忠說:「KM就像是無國界、無時差、24小時無休,垂手可得的軍火庫。」

圖書館只是消極收藏,軍火庫才會積極使用
知識管理在臺灣已經推廣多年,但仍有不少企業,導入知識管理失敗,究其原因,關鍵還是「使用」,如何讓知識管理系統發揮效用,提高員工使用率和貢獻度,決定了的成敗。

一般企業建置知識管理系統時,常以圖書館的概念來規畫。圖書館的目的是收藏知識,只要將知識放入圖書館中,預備未來能夠取得,便算達成任務。在圖書館概念的思維中,相信只要將各種知識蒐集起來,就能夠發揮效果。

但實際上,不管圖書館擁有幾十萬本的書籍,被借閱的數量都遠遠低於典藏數量。圖書館投入在收集和儲存知識的成本,還是遠高於使用這些知識產出的成效。

而中鼎提出的軍火庫概念則不同。建置軍火庫的目的就是要打勝仗,儲存的火力越多,表示在戰場上的競爭優勢就越強大。只要能夠將軍火及時送到需要的地方,馬上可以派上用場。相較於圖書館的消極收藏,軍火庫概念,更重視如何積極運用知識。

長期輔導企業導入知識管理的智磊知識行銷業務副總經理陳淑芬,她觀察:「知識透過使用,才能發揮價值。」如同錢幣一樣,越流通,發揮的效益就越大。「儲存無法發揮價值,只有交換才有價值。」陳淑芬說。

將知識管理拉高到企業營運的戰略高度
這種積極思考知識運用的態度會讓企業的建置規畫有所不同,陳淑芬認為:「軍火庫概念可以讓企業從營運角度來思考,會優先選擇能創造差異化價值的知識流程,可以更有效地投入企業資源。」

因為軍火庫是要用來戰勝對手的武力,對於彈藥的蒐藏和管理,就會更積極地將力氣放在選擇實際有效的知識上,就像狙擊槍一樣,講求精準,彈無虛發。而不是散彈打鳥,到處射擊,只能期待10發子彈中,有1發子彈能夠命中,白白浪費9顆。

軍火庫和圖書館,這兩種不同的思維,反映出企業規畫知識管理系統的策略高度不同。軍火庫的概念,比圖書館思維更進一步地,將知識管理拉高到企業營運的戰略高度。

典藏思維不易說服員工貢獻,降低KM使用意願
這種策略思維的落差,並非是臺灣企業不了解知識管理。而是很多企業都是從公司保存知識的角度出發,「希望能將知識從員工的身上拿出來,保留在公司的系統裡。」剛導入KM系統的臺灣應解副總經理王琮瑜表示。

一方面,企業希望能避免不斷重複投入資源,來累積已解決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為員工離職後,沒有留下工作文件,造成經驗斷層,必須重新長期培養人材。

還有不少企業,名為推動知識管理,其實是將原有紙本文件電子化,建立文檔系統而已。只是將實體的圖書館,搬到網路上建立虛擬的圖書館而已。

雖然,企業期待員工可以從知識管理系統累積的知識中獲益,但是,往往員工還未感受到知識管理系統帶來的效益之前,反而先擔心貢獻知識會降低個人在企業中的不可取代性。「員工會採取消極的不配合態度,或避免將有價值的經驗知識貢獻出來。」美商團智科技產品銷售經理陳哲閎表示。

員工態度消極,進一步會遲滯知識管理系統的累積速度,更讓知識管理系統的價值難以發揮,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系統成效不彰,導入失敗。

從全球化營運來規畫KM,讓員工迅速獲益
反觀中鼎,數十年來已經累積了各式各樣的技術文件、專案完工報告等資料,也陸續建置過多套文件管理系統,來協助員工取得資訊。但這些成果,對中鼎副總經理廖文忠而言,還不足夠。2005年,縈繞在他心中揮之不去的焦慮是,如何有效支援在前線打仗的同仁?

後來,在一個國際研討會中,廖文忠遇到知識管理成效全球前十名的工程顧問公司Flour的副總經理,廖文忠向他請益,詢問如何讓知識管理迅速發揮效益,那位副總經理告訴廖文忠:「只要企業是全球化營運,就會水到渠成。」

Flour副總經理一席話,讓廖文忠了解到,推廣知識管理,全球化營運是關鍵助力,而且同時也解決了中鼎同仁在海外缺乏武器彈藥的問題。回臺灣後,廖文忠立即與資訊部門主管合力,在半年內就完成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置。

對中鼎而言,知識管理系統不只是圖書館而已,還更進一步地積極思考員工對知識的使用需求,拉高知識管理的策略高度,將知識管理系統視為企業營運所必須的重要戰略手段之一,一方面讓員工更快感受到知識管理的威力,進而提高使用意願,形成正向循環。另一方面,也提高企業進軍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一舉數得。

廖文忠表示:「(知識管理系統)是企業全球化後,尤其是以知識為核心的企業,最重要的基礎建設。」

用KM串連供應鏈,在平的世界中與全球競爭
不過,中鼎對知識管理系統的企圖心,不止於此。廖文忠認為:「現在是已經是整個供應鏈、供應網的競爭,是打群架的時代,靠中鼎一家企業,很難與全球競爭。」為了在平的世界中,能夠組織出可以與全球競爭的供應網絡,廖文忠認為:「知識的分享,是很重要的關鍵。」

中鼎預定明年年中開始開放知識管理系統中的部分核心知識,例如內部訓練教材、歷史資料、技術標準、自製工程軟體等,分享給協力廠商與客戶使用。

廖文忠並不擔心將知識分享給其他企業後,會降低中鼎的競爭能力,反而認為可以增加客戶與協力廠商對中鼎的依賴,他說:「中鼎的專業是工程,對工程知識的蒐集、整理、分類等,一定比客戶或協力廠商更好,開放給對方使用,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更仰賴我們。」

中鼎的知識管理系統,不僅是企業內部的圖書館、也是中鼎員工到全世界競爭的軍火庫,更進一步,中鼎還要分享給企業外部的客戶、供應鏈協理廠商等,讓中鼎的知識管理系統,成為供應網絡的總圖書館。就像是國家圖書館集中所有知識後,再分享給所有研發機構一般,建立更大的知識網絡。

透過知識分享,還能進一步將中鼎的文化延伸到供應鏈成員,廖文忠說:「與供應鏈伙伴,分享技術、分享經驗、分享訓練,他們就會跟你是一個團隊,或至少是同一個味道。」中鼎想要集結臺灣工程網絡,創造一個跨企業的臺灣團隊,與全世界的頂尖廠商競爭。

這正是中鼎在平的世界中競爭的致勝秘訣,用知識管理平臺來構築自己的供應網絡,到全世界競爭。廖文忠說:「21世紀的全球產業競爭,速度、組織學習、創新都是最關鍵的致勝核心能耐,而KM正是這三者的利器。」


用全球化KM創造競爭優勢

2005年1月初,在南國暖冬的微涼氣溫中,中鼎工程副總經理廖文忠來到菲律賓巡視海外工程的進展。在商討加速完工策略的會議中,有位負責建造的工程人員突然抱怨說:「副總,你一天到晚要我們努力趕工,但我們什麼東西都帶不來,手邊缺乏武器怎麼可能打勝仗?」

中鼎工程是全球百大工程顧問公司之一,也是臺灣最大的國際統包工程公司,經常承攬了海外各地的重大工程。但這位海外派駐人員的問題,卻讓廖文忠不解,詳細詢問後才知道,在海外工地不容易取得工程需要的參考文件。

因為中鼎接手的工程專案非常龐大,光是完工後要移交給業主的設計、技術或廠商文件,多達數百本,連印刷費都要百萬元。建造過程需要的參考文件更多,派駐人員根本無法將可能需要的文件,都事先攜帶到海外工地中備用。

雖然當時派駐人員可以透過網路,來取得臺灣總公司資料庫中各部門的資訊,但是,派駐人員對廖文忠表示,還是缺乏更有效的索引架構,也沒有方便的搜尋引擎。

廖文忠對這個同仁的處境深有同感,他也曾常年派駐海外,習慣蒐集資訊的他,搬家時經常為打包沈重行李所苦。調派經驗讓廖文忠體認到個人力量有限,只有透過公司建立資訊庫,才能滿足工程產業對繁多參考文件的需求。

事實上,早從民國六十幾年起,中鼎已開始著手累積各種工程專案資料。雖然沒有硬性規定,但中鼎員工都有保存資料來傳承知識的共識。透過各種技術通報、安全報告、成本報告、完工報告等,將承攬工程的經驗記錄下來。

一份完工報告中,涵蓋了專案基本資料、成本資料、技術資料、品質資料等各種專案文件。早年曾負責成本工程的廖文忠,就是藉由每月的成本分析報告,來了解每個專案所發生的事情。



三種知識管理的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   圖書館思維 軍火庫思維 網絡的總圖書館
核心思維  蒐集員工的知識 支援外出打仗的員工 創造跨企業的供應鏈網絡,在平的世界中競爭
態度 保守傳統 積極創造 協力超越
策略高度   企業內部任務 企業營運思維 跨體系的戰略思維
範圍 對內 對外 網絡
效益  重複利用知識、降低成本、避免人才離職的知識斷層 創造競爭優勢與速度、建立學習型組織、支援全球化營運  提高客戶與協力廠商的依 賴、建立跨企業的團隊文化、形成供應網絡,參與全球網絡競爭
發展方式  容易與員工對立,導致使用率低落,需進行各種推廣手段來建立分享文化與習慣  從使用需求出發,員工可以迅速感受到效益,提高參與度與貢獻,形成正向循環 網絡成員協同貢獻與回饋

中鼎工程副總經理廖文忠認為,KM就像是無國界、無時差、24小時無休,垂手可得的軍火庫。


以Smart Copy省時效,最好直接複製就能用
大量累積了各式各樣的專案資料後,廖文忠說:「最重要的是,看有沒有機會做到Smart Copy(聰明複製),直接複製就可以用。」例如專案經理會在完工報告中進行成本分析,分析這個專案中每一個任務所耗費的人力時間。下一次,若遇到類似的工程專案,就可以參考舊有專案的成本分析資料來估價,不需要花時間重新作成本估算,其他專案文件也一樣可以如法炮製。

對強調實務經驗的工程領域而言,廖文忠認為:「江湖一點訣,有人做過,根本不用想。有些工程上的秘訣,說穿了其實很簡單,自己想卻要花上1個禮拜的時間。」

為了善用這些過去資料,1991年後,中鼎進一步著手將大量紙本文件電子化,掃瞄成PDF檔案後,建立查詢資料庫,同時也找了最有經驗的資深人員來整理。「好幾次,最有經驗的人需要去執行更重要的專案,整理工作只好停頓下來。這導致資料庫有全部資料,但是找不到,一樣沒有效用。」廖文忠說。

2001年,中鼎採取了另外一種分類方式,由各部門依工作內容和功能,來建立檔案的分類架構。2004年,再整合各部門的檔案分類架構,自行開發一套企業資訊系統來檢索。這種按各部門功能屬性和工作內容的分類方式,如同圖書館分類法,都是階層式的樹狀架構。

圖書館式的分類架構,無法支援前線
隨著資料累積越多,甚至一個部門的分類中,會有上千份文件,檢索還是需費時逐筆瀏覽。有些特殊主題的資料,橫跨多種類別項目,也很難被歸類到其中一項。龐大資料的檢索困難,讓中鼎海外派駐人員,即使透過網路連線回資料庫,也無法輕易找出想要的文件。

中鼎採用圖書館的概念,來建構知識管理系統,雖然企業已經擁有分享的文化、也累積了大量的資料與知識文件。但對於派駐在海外的工程人員而言,仍舊無法觸及這個典藏豐富的寶庫。

直到2005年,有次廖文忠參加國際研討會時,遇到工程界中,知識管理評比全球排名前十名的Flour公司副總經理,向對方請益後,他才豁然了解,全球化營運是推展知識管理的關鍵助力,同時還能解決同仁在海外缺乏彈藥打仗的問題。

廖文忠說:「中鼎需要的是一個全世界移動的軍火庫。」他回國後,馬上和資訊部門主管討論,重新打造中鼎的知識管理系統。

新的知識管理系統採取三層式的架構,將知識管理系統區分為介面層、業務邏輯層和資料庫。第一層提供單一登入的入口網站作為使用者統一的進入點,再建置知識庫、知識專家和線上學習,作為第二層業務邏輯層的內容,並提供檢索服務,讓使用者可以在同一個網站中,直接檢索底層的各種資料庫,不需要像過去一樣,使用者得自行到各部門的檔案伺服器中逐層瀏覽。

知識管理系統導入2年後,中鼎進行內部問卷調查,發現使用者最希望能改善搜尋效率不彰的問題。因此,中鼎進一步推動第二階段知識管理系統的導入。一方面導入中文搜尋引擎的技術,同時將1萬8千多筆的中文知識文件,全面翻譯成英文,來提高中英文資料同時搜尋的精確度。

同時,中鼎也導入聯邦式身分認證機制(ADFS),來整合集團內子公司的帳號權限,解決子公司員工透過代表性帳號查詢時,不易追蹤的問題。這讓知識管理系統增強搜尋能力時,也能兼顧企業對資訊安全的控管。

此外,在第二階段中,中鼎新增SOS服務,來彌補專家名單的不足。針對使用者無法分類或不清楚找哪位專家的問題,開放給所有人回答,或者由知識庫自動指派給可能的專家或部門。若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三天後會轉給廖文忠,他再來協助。廖文忠說:「希望透過這樣的設計,讓使用者能得到答案。」

全球化KM,讓Smart Copy更具威力

從第一階段的系統導入,到第二階段的搜尋增強,廖文忠認為:「到這時候,中鼎全球化的知識管理才算成熟。」

全球化知識管理平臺成形後,廖文忠的Smart Copy策略更為中鼎全球營運知識,創造出更大的競爭優勢。廖文忠說:「我們現在經常遇到,在一個地方遇到的問題,可能在另外一個國家已經解決過。」

中鼎很早就體會到分享跨國知識的威力。例如有次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工程中,遇到不鏽鋼管發生鋅脆化,導致漏水的問題。參與工程的中鼎員工,將問題與解決方法寫成技術通報傳回臺灣。後來,中鼎在臺灣承攬另外一件廠房建造工程時,因為知道這個解決辦法,而額外爭取到六千萬元的工程。

現在藉由知識管理平臺,中鼎進行Smart Copy的速度更快,更方便。廖文忠以各國稅制為例,不同國家往往架構類似,只是稅目、稅率不同,或者名稱不同但意思相同。「中鼎員工進入一個國家後,聽到類似獎勵投資的名稱,可以回到知識管理平臺查詢,很快能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中,找到不少能直接複製的部分。」

過去中鼎累積大量知識,因而創造出Smart Copy的機會,新的知識管理平臺,讓中鼎更容易掌握這些機會。

推動內部行銷,提高系統使用率

為了確保員工都知道知識管理系統,中鼎工程副總經理廖文忠特別印刷宣傳海報,廣發到各地辦公室,公布在門口提醒員工使用系統。他說:「不管制度性,或非制度性的方式,我都會去推廣,我的責任就是要讓人種樹又乘涼。」


不過,多數人喜歡乘涼,不喜歡種樹。為了確保每一個人都會使用知識管理平臺,廖文忠進一步推動內部行銷活動,仿照唱片業熱門排行榜,發布各項使用情形的統計數據,建立每日、每月與年度排行榜。由於中鼎原有內部制度中,已經要求每一份報告都留下作者姓名與專案資料等訊息,以便後續諮詢。透過排行榜的機制,更讓貢獻知識的人,永久在知識庫中留名。

此外,還透過舉辦比賽、徵文、知識貢獻獎等推廣形式,甚至訂定辦法提供稿酬,來獎勵退休人員將腦中知識撰寫成報告,並能參加知識貢獻獎的選拔。

除了獎勵措施,廖文忠也在實務工作上,強化專案與知識管理系統的連結深度。第一步先舉辦讀書會,要求專案經理閱讀歷史回饋資料,了解業主資訊,他希望專案成員開始執行專案之前,就能透過KM蒐集過去的相關資料,了解以前的慘痛教訓或得意經驗。

對於使用普及率不高的部門,廖文忠會親自打電話給部門主管,了解原因,甚至親自示範登入系統的方式。「不管制度性,或非制度性的方式,我都會去推廣,我的責任就是要讓人種樹又乘涼。」他說。

現在,中鼎知識管理系統的每日點閱率超過400次,是當年世界級知識管理企業Flour點閱率的2倍多。但中鼎人數不到Flour規模的五分之一,換言之,中鼎知識管理系統平均單人使用率是Flour的10倍之多。

除了使用量的成長外,從熱門文章的性質上來比較,過去多半以軟性文章為主,第二階段導入搜尋引擎後,硬性文章的比例逐漸增加,廖文忠表示,中鼎的知識管理已經從先前的「看熱鬧」階段,正式進入「看門道」的階段。

用開放來建立團隊、培養關係,架構全球競爭網絡
不過,廖文忠對於中鼎的知識管理系統,還有更大的期待。下一步,他預定將知識管理系統中,有利別人,無害自己的內容,開放給客戶、協力廠商等。

將經驗與知識與協力廠商互相分享,來形成社群,成為團隊,廖文忠說:「希望讓協力廠商的能力更強,也期待和他們形成團隊文化。」連內部訓練教材,未來中鼎都將開放分享,讓協力廠商可以熟悉中鼎的工作方法和文化。

另一方面,對客戶也開放知識管理系統,中鼎希望能讓客戶享受中鼎管理工程知識的專業經驗,例如工程分類架構、檢索方式等,「這可以讓客戶感受到差異化的價值,未來客戶若更依賴我們的系統,我們也考慮酌收費用,彼此就能建立伙伴關係。」廖文忠補充。

透過知識管理系統的開放策略,形成團隊,培養關係,廖文忠期待中鼎能夠運用知識管理平臺,架構出一個靈活的供應網絡,在全球市場中競爭,「目標是成為世界級的一軍,與各國頂尖廠商競爭。」廖文忠說。


點小圖看大圖


用數據來貫徹系統效益的追蹤

近幾年,中鼎工程一路從區域性公司,轉型為國際性公司。全球化轉型過程中,一路推動中鼎資訊系統升格的關鍵人物,正是中鼎工程副總經理廖文忠。

他用獨到的管理哲學,長期在中鼎內,扮演資訊與使用者的中介角色,讓中鼎的資訊系統,能夠貼近使用者的需求。

使用者非用不可,才是成功的系統

從工程設計起家,後來轉入工程建造,廖文忠參與過各式各樣的海內外工程。他看過許多美麗的建築設施,投入了高額成本,完工後,卻因為無人使用而成為荒廢的蚊子館,他覺得相當可惜。

但是,比起實體建築物,廖文忠認為,看不見的軟體系統,更容易成為蚊子館。

廖文忠說:「一個系統,如果不讓它成長到可以自己存活,就會變成軟體蚊子館。」他進一步解釋:「這個存活關鍵是,要讓使用者依賴系統,像是人需要吃飯、睡覺一般。做到讓使用者沒有系統,就活不下去。」

像是中鼎現有一套內部人事系統,提供員工輸入自己的工作時數,經過主管核可後,會成為每月薪資的計算標準。廖文忠說,每個人上班自然非用這系統不可,就像是身上的血液一般。「要設計、執行到這種程度,系統才算成功。」他說。

持續追蹤系統效益是關鍵

在一般資訊部門主管,往往會將心力集中在系統導入過程,更積極者,進一步透過各種內部行銷來提高使用率,但是,對廖文忠而言,這些都只是第一步。廖文忠認為要投入時間來追蹤系統的後續效益,才是讓系統成功的秘訣。

比如說,中鼎資訊部門建立了一套整合式電話系統,能將原本各地子公司的各種電話、手機等通訊,都轉換成內線電話來節省國際通訊費用。設計之初,廖文忠就要求資訊部門作效益評估,提出可行性評估,計算出每月、每年可節省的費用,預估多久回收成本。

進一步,廖文忠還要求資料部門,要落實系統效益的測量。例如員工到大陸出差時,若離開辦公室後,有沒有透過公務用手機Sim卡來利用公司系統?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使用公務Sim卡?子公司是否有足夠的Sim卡?每一個出差員工到達後,是否都會收到這張臨時Sim卡?

透過這樣綿密的測量,統計出使用數據,廖文忠認為,才足以確認系統是否發揮。他說:「只有測量,才能知道有沒有效益。」

此外,測量出系統的效益,還可以讓系統建置者獲得成就感。廖文忠說:「對設計與規畫的人而言,這些數據就是最好的回報,他能夠自豪地用數據告訴別人,自己幫公司省了下多少錢。」

不僅如此,這些測量資訊,對廖文忠而言,也是確認績效的證明。例如今年中鼎內部進行了系統滿意度調查,使用者對系統的滿意度評比,與廖文忠評比系統負責人員的考績結果一致,「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激勵,證明了考績評比的公允。」廖文忠說。

追蹤成效就像是廖文忠每天工作的一部分,例如知識管理系統,即使已經建置3年,但他每天還是會打開電腦,瀏覽一下熱門排行榜的數據,「每天花幾秒鐘,看這些數據,會看到系統長大,更成熟,這是一種工作的樂趣。」廖文忠笑著說。

回到工作現場累積知識

從圖書館到軍火庫,知識管理思維的轉變,也衍生了新的作法。新一代的知識管理,不再像過去先整理知識架構,而是回到使用者的工作現場,從知識應用先入手。

過去的知識管理著重分類與蒐集,知識完成整理後,才能讓使用者應用。但使用者還未感受到效益,就必須先努力投入。像是抽水發電,辛苦送水上山,才能順流推動發電機,但消耗產出相抵,其實效率不彰。

除非,企業已經具備了分享知識的文化,否則,推廣過程往往決定了知識管理系統的成敗。企業必須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提高員工使用意願。

但是,新一代知識管理的作法,已經開始轉變,美商團智科技產品銷售經理陳哲閎表示:「從知識產出以後的成果處理,延伸到產生知識的進行階段。」

不同過去從分類開始的策略,新一代知識管理,先從知識應用入手。從使用者的工作現場出發,思考知識應用的型態,創造使用者一個線上應用平臺,例如業務協同平臺、專案管理平臺等,「讓使用者在運用平臺工作時,也自然而然地,將知識放入平臺中,最後再回頭整理。」陳哲閎說。

將知識管理延伸到工作進行過程,更容易保留員工的隱性知識,在工作現場能記錄的知識,不只是文件、還可以包括工作指派、問題追蹤過程,客戶往返郵件等,能夠更多元,也更豐富。

例如,臺灣應解就以工作專案的處理流程,來作為知識管理系統的架構之一,讓員工逐項安排工作進度的同時,也記錄了所有文件。
此外,陳哲閎指出,知識管理的核心精神,也從過去的「分享」精神,轉變為更積極的「參與」。「要讓員工有參與感,就要跟他的業務確實發生關係。」他說。

不過,從「參與」角度來累積知識,也帶來新的門檻。企業從鼓勵員工分享知識,轉而必須要改變員工的工作型態,讓員工習慣將工作現場搬到線上。

臺灣有家金融業者的資訊長,就直接用工作進度清單的網頁,作為每周會議的唯一資料,讓員工習慣進入系統回報工作。印度一位資訊主管則直接規定員工的電子郵件禁止附加檔案,只能使用知識庫文件的連結網址。

新一代知識管理融合了部門協同、文件管理、專案管理,不全然能從資訊特性來區分KM、文管或協作系統,而是循著使用者工作現場的需求,形成業務主導的虛擬工作場所。


點小圖看大圖打通KM與工作環境的經脈,降低使用阻力

沛鑫半導體網路通訊課課長林炳南認為,要讓使用者不用增加額外工作,也不會重複工作,才能降低推動KM的阻力。

沛鑫半導體是鴻海集團進軍半導體產業的先鋒,從2001年成立後,迅速成長,陸續到大陸投資、設廠。2005年底,為了轉型成世界工廠,沛鑫決定建置知識管理系統,讓兩地員工的知識能夠即時共享。

沛鑫分了3階段導入,先從研發部門開始,由R&D副總經理帶頭,成立技術委員會來推動,第2階段再推廣到全公司的員工。最後,將系統管理交給經管部,成為公司日常營運工作。

導入知識管理系統,沛鑫半導體網路通訊課課長林炳南只用了4個月。但是,如何改變員工的使用習慣,讓使用者願意採用,成了林炳南最主要的課題。

初期沛鑫強制規定使用,由副總經理親自每月督考,並且每年由高階主管評選最有價值文件。但是,使用者仍有抗拒心態,形成推動阻力。林炳南歸納出2個主要抗拒原因:使用者不願意做工作以外的事,也不願意重複工作。只要解決這2點,就能提高使用者的意願。

林炳南回到使用者角度,思考如何不增加額外的工作。他發現沛鑫雖已建置文件管理系統,但是,在這個系統中的文件,為了供所有人閱讀,必須遵循共同的公司規定或ISO規範,無法自由地記錄瑣碎的個人業務內容。

因此,沛鑫在KM系統中,建置了部門專區,並提供每個人有一個儲存空間,可隨意記錄個人工作內容,也不硬性規範形式,只要使用者認為有幫助的資訊,都可以儲存。林炳南認為:「只要工作文件儲存越多,公司風險就會越低,形式反而不重要。」

若是已經存在的文件,例如周報、內部文件等,或使用者放在個人電腦中的資料。林炳南則用搜尋效率以及提高部門績效的理由,來吸引使用者移動資料,說服他們將資料搬移到KM系統中,而非複製兩分,避免重複建置。

更進一步,林炳南運用SmartKMS系統中抓取資料的元件,定期自動從Lotus Notes系統中,選取符合條件的文件,匯入KM系統。使用者或使用部門,只需要設定篩選關鍵字,就能透過程式自動執行,不用自行建立。

林炳南讓知識管理系統與工作環境相通,不是取代既有系統,而是暢通不同系統間的資訊管道,來降低使用者的抗拒心態,創造推廣工作的助力。

今年2月開始,沛鑫知識管理系統已經交由經管部負責,資訊部門只需每月提供使用率報表,不需再介入,林炳南已經達成任務。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