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比起新技術的開拓,臺灣更擅長新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因此以臺灣廠商為主體的Computex,與其是新興技術的展示會,不如說是新興技術的市場應用成熟度指標,從會場上展出的新產品規格趨勢,將能看出各式各樣新技術進入實用化的程度。

我們去年在Computex見到資料中心伺服器主機的I/O架構,出現世代交替的初步徵兆,為周邊裝置與記憶體帶來更高頻寬的兩大新技術——PCIe 5.0介面與DDR5記憶體,開始應用在部分伺服器與個人電腦產品。

而在今年的Computex,這兩大新技術已普遍出現在各廠商展出的伺服器主機、主機板,還有高階個人電腦產品,象徵主機I/O介面與記憶體規格,將正式邁入PCIe 5.0與DDR5時代。

更進一步來看,架構在PCIe 5.0之上的CXL記憶體互連技術(Compute Express Link),也在今年Computex出現更成熟、接近實用化的相關應用產品。

除此之外,停滯已久的外接儲存介面也有新的進展,我們在會場上發現支援SAS-4介面的伺服器、外接儲存櫃與SSD產品,還有基於乙太網路的全新架構外接儲存櫃,顯示外接儲存介面的發展也將進入新階段。

PCIe 5.0與DDR5時代正式到來

去年的Computex,我們見到各廠商推出的第1批PCIe 5.0與DDR5記憶體主機產品,但當時這兩項規格的應用都只能算是起步階段,距離「普遍」支援還有相當的距離。

以PCIe 5.0為例,我們在幾家伺服器廠商的展區,包括技嘉(Gigabyte)、泰安(Tyna)、神達(Mitac)、華擎(Asrock)、勤誠興業(Chenbro)、營邦(AIC)、精英(ECS)等,都見到了支援PCIe 5.0的伺服器與主機板產品。但在各廠商產品的支援涵蓋比例方面,只有技嘉展出的產品普遍提供PCIe 5.0,其餘廠商展出的多數產品仍停留在PCIe 4.0,僅搭配展出個別幾款PCIe 5.0產品,作為技術能力的證明。

而在周邊裝置方面,儘管當時許多SSD廠商都已宣布推出PCIe 5 SSD產品,但會場中實際展出的SSD產品,幾乎都還是PCIe 4.0規格,能見到的PCIe 5.0周邊產品屈指可數,我們只在博帝科技(Patriot Technology)的展區見到PCIe 5.0 SSD,以及有騰科技(UTran Technology)展區見到PCIe 5.0轉接板卡等少數幾款。

至於DDR5記憶體的支援情況,要比PCIe 5.0更廣泛一些,但也稱不上普及。會場上多數伺服器與高階個人電腦雖然都宣稱支援DDR5,但記憶體模組廠商在會場中展出的產品,仍以DDR4為主力。

今年Computex情況完全不同,在主機端,PCIe 5.0與DDR5已經成為各廠商展出產品的標準配備,完全可以稱得上「普遍支援」。

我們在參展伺服器與主機板廠商展區上,包括技嘉、微星(MSi)、神達、泰安、華碩、華擎、營邦、勤誠興業、鴻佰科技(Ingrasys),超微(Supermicro)等,所見到的不同層級伺服器與主機板展出產品,從通用伺服器、儲存伺服器、GPU伺服器、工作站到高階個人電腦,幾乎都已全面支援PCIe 5.0與DDR5,只剩極少數展出產品還是PCIe 4.0與DDR4規格,與去年情況完全相反。

而在周邊裝置端,PCIe 5.0 SSD與DDR5記憶體模組今年展出產品數量,也顯著增加。

我們在會場看到的SSD廠商展出產品,包括威剛(ADATA)、十詮科技(Team Group)、佰維(Biwin)、英韌(InnoGrit),以及創見(Transcent)與鎧俠(Kioxia)等,除了鎧俠展出的SSD產品幾乎已全面是PCIe 5.0規格(另外加上少數基於SAS-4介面規格產品),其餘廠商的產品仍以PCIe 4.0規格者居多,但也都會在展出幾款PCIe 5.0 SSD,以顯示自身擁有支援這種新介面的新一代SSD產品。

而在PCIe 5 SSD的實際應用上,依我們詢問各廠商現場人員的說法,目前僅限極少數頂級用戶,PCIe 4 SSD仍是當前市場上的主流規格。

記憶體模組方面,包括威剛、創見、廣穎電通(Silicon Power)、全何科技(V-Color)、佰維、環友電子(EUDAR),還有來自韓國的SK hynix,都展出DDR5記憶體模組產品,款式之多幾乎可與同時展出的DDR4記憶體產品相比。而在實際應用方面,各廠商現場人員異口同聲地表示,儘管目前實際出貨以DDR4為主,但DDR5的出貨比重已經達到2成以上,顯示這種新世代記憶體規格,在用戶端已擁有相當的使用量。

開始獲得普遍支援的PCIe 5.0與DDR5記憶體

PCIe 5.0與DDR5記憶體已成為當前新款伺服器標準規格,相關周邊產品也大幅增加。左為神達展出採用PCIe 5.0與DDR5的2U通用伺服器,中間是十詮科技的PCIe 5.0 SSD,右邊是全何科技的DDR5記憶體模組。

攝影:張明德

 

大步邁向實用化的CXL共享記憶體技術

隨著PCIe 5.0介面開始獲得普遍支援,自然也有助於建構在PCIe 5.0介面上的CXL技術,進一步邁向實用化。

CXL是為了突破伺服器記憶體傳輸頻寬瓶頸,所發展出的記憶體互連共享技術,直接採用PCIe 5.0作為傳輸實體層,所以對於各式各樣的CXL應用來說,PCIe 5.0是不可或缺的底層架構。

基本上,CXL採用PCIe 5.0作為底層,所以PCIe 5.0是CXL的必要條件,一定要有PCIe 5.0才能應用CXL,但有了PCIe 5.0,還需要伺服器主機平臺的支援,才能運行CXL。

在去年Computex,我們在眾多PCIe 5.0伺服器與個人電腦中,只見到華擎的部分主機板產品,特別註明同時支援PCIe 5.0與CXL 1.1。

今年展出的伺服器與主機板產品,支援CXL技術的情況有了顯著增加,而且這些展出的產品,還涵蓋2種基本應用型態,包括用於伺服器本機擴充的CXL記憶體模組,以及用於為多臺伺服器提供記憶體共享的記憶體池。

今年我們同樣在華擎展區上,見到部分主機板產品標註同時支援PCIe 5.0與CXL,而且,還支援較新的CXL 2.0規格。

而在超微、微星、營邦的展區上,還展出可搭載CXL記憶體擴充模組的伺服器產品,可透過機箱正面的磁碟槽,安裝4到8組E3.S規格的CXL Type 3記憶體擴充模組,藉此擴展伺服器本機可用的記憶體容量與頻寬。

在營邦的展區上,我們還見到與營邦合作的H3 Platform,展出基於CXL的CXL 2.0記憶體共享機箱,以及同樣基於CXL的GPU共享機箱。前者可在1臺3U機箱內,安裝最多22組E3.S CXL記憶體擴充模組,提供最大5.5 TB的DDR5記憶體容量,並透過專屬介面卡與直連銅纜的連接,將記憶體資源按需配置給前端多臺伺服器使用。

而GPU共享機箱的概念也相似,只是共享的資源是GPU與網路卡,在1臺4U機箱內可安裝最多8張雙寬度的GPU卡,以及單寬度的網路卡,然後透過專屬介面卡與直連銅纜,將GPU卡與網路卡配置給前端多臺伺服器使用。

事實上,H3 Platform展出的記憶體共享機箱與GPU共享機箱,構成基於CXL技術的可組合式基礎架構(Composable Infrastructure),以CXL這種標準化高效能互連通道為核心,提供記憶體、GPU、網路卡資源任意按需分解與重組能力。

在這樣的架構下,資料中心基礎資源被分解為(Disaggregated),成為只提供基本運算與儲存配置的基本伺服器節點,然後搭配記憶體共享機箱與GPU共享機箱,由後兩者提供共享的「記憶體池」、「GPU池」與「網路卡池」,然後用戶可透過CXL通道向基本伺服器節點,按須配置額外的記憶體、GPU與網路卡資源,組成針對不同應用需求的應用伺服器。並在前端應用需求結束後,將這些額外記憶體、GPU與網路卡重新分解,歸還給「記憶體池」、「GPU池」與「網路卡池」,進而實現資料中心基礎資源配置效率的最佳化。

不過,H3 Platform展出的方案,在應用上仍存在一些關鍵限制。由於直連用的銅纜連接距離只有1公尺,因而整個解決方案只能用於單一機櫃裝置間的連接,該公司向我們表示,接下來將會推出光纖纜線,屆時可將連線距離延長到10公尺。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各式各樣CXL解決方案的出爐,各廠商也展出搭配這些方案使用的CXL擴充記憶體模組。例如,我們在微星與H3 Platform展區上,見到美光與三星的CXL擴充記憶體模組,SK hyrix則在獨立展區秀出自家CXL記憶體模組,當前主要的4家CXL擴充記憶體模組產品中,有3家都在會場亮相,其餘這家是臺灣的世邁科技(SMART Modular),但未在這次大會中展出。

接近實用化的CXL共享記憶體產品

這次Computex會場出現多款接近實用化的CXL相關產品,左為微星支援CXL記憶體擴充模組的2U伺服器,中間是H3 Platform基於CXL的GPU共享機箱,機箱上方是用於配套的直連銅纜,右邊機箱上方放置的是美光與三星的CXL記憶體擴充模組,外形如同E3.S SSD,但內部搭載DDR5記憶體。

攝影:張明德

 

SAS-4 vs.乙太網路:後端儲存介面新局面

今年Computex最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展出,便是SAS-4介面相關產品,以及乙太網路介面儲存櫃產品。

2024恰好是SAS介面問世的20周年。直到10年前,SAS都是企業儲存應用首選的I/O介面,統一伺服器與儲存設備的內、外接儲存介面規格,從SSD到機械式硬碟,以至外接擴充儲存設備連接。

但隨著固態儲存應用的迅速進展,追求高效能的SSD與外接儲存應用,紛紛轉向採用效率更高的NVMe與NVMe-oF傳輸介面,也大大擠壓SAS介面應用範圍,只剩機械式硬碟、低階SSD,以及容量取向的外接儲存應用,這樣的情勢,也影響到新一代SAS介面的應用。

雖然負責制定SAS規格的STA委員會,早在2019年就正式通過SAS-4,也就是24G SAS規格,但是在NVMe衝擊下,目前SAS介面的主流,依然是2013年完成制定的SAS-3,即12G SAS。

有高效能需求的用戶,自然會優先選擇NVMe;至於對於硬碟、低階SSD或容量型外接儲存應用來說,舊的SAS-3就能滿足需求,升級到SAS-4並沒有顯著效益,這也讓SAS-4陷入不上不下的尷尬局面,產品應用遲遲無法打開局面,至今仍沒有多少產品支援。

就在我們以為SAS-4將被市場主流拋棄的時候,這次Computex卻讓我們驚訝地發現,有幾家廠商展出的產品支援SAS-4,包括技嘉幾款伺服器產品的熱抽換磁碟槽規格,註明了支援NVMe/SATA/SAS-4介面通用,營邦展出基於SAS-4介面的4U高密度擴充儲存櫃,鎧俠也展出支援SAS-4介面的SSD產品PM7。SAS-4居然能獲得臺灣廠商與一線SSD大廠的支援,顯示這個規格應該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這次Computex展場在後端儲存介面方面,還有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那就是鴻佰科技展出的乙太網路儲存櫃(EBOF),採用200GbE或400GbE乙太網路作為與前端伺服器的連接介面,機箱內可安裝乙太網路SSD,或透過磁碟托盤NVM-oF控制器轉接的標準NVMe SSD,整組EBOF儲存櫃透過200/400GbE交換器,以基於乙太網路的NVMe-oF協定來存取,構成了完全乙太網路化的儲存架構。

如同前面提到的,當前高效能取向儲存設備的後端外接介面,紛紛轉向支援NVMe-oF的PCIe交換器,取代傳統的SAS外接架構,但也有擴展性不足的缺點。而改用基於乙太網路NVMe-oF架構的乙太網路SSD與EBOF儲存櫃,將能保有NVMe的低延遲優勢,同時透過乙太網路交換器大幅提高擴展規模。

這種乙太網路快閃儲存架構在2020到2021年左右出現,三星與鎧俠都曾發表過基於這種架構的乙太網路SSD(後者是搭載Marvell控制器),但僅依靠SSD端,並不能構成完整的應用環境。而鴻佰科技這套EBOF儲存櫃產品,則是我們見到這種架構的第1套系統應用層級產品,可望讓這種嶄新架構進一步推向實用化。

SAS-4介面擴充儲存櫃與乙太網路介面擴充儲存櫃

左為營邦展出的SAS-4介面高密度儲存櫃,中間是鎧俠的SAS-4 SSD,右邊是鴻佰科技的乙太網路儲存櫃(EBOF)。

早先SAS-4的應用集中在儲存裝置端與板卡,而未擴及到完整的後端儲存應用。現在透過SAS-4儲存櫃的推出,讓SAS-4的應用能延伸到完整的後端儲存擴充應用。

類似的,2、3年前就有廠商推出Ethernet SSD,但缺乏完整的應用配套,而現在透過EBOF儲存櫃的推出,終於可以形成完整的儲存應用環境。

攝影:張明德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