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IRR |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 NSF

美國設立AI資源中心,彙整AI資源供研究及教育存取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等10個聯邦機構,以及微軟、Nvidia等知名AI業者,將協助推動名為NAIRR的國家級人工智慧研究資源專案

2024-01-25

| 數位發展部 | Digital Wallet | ID | 數位身分

數位部明年將推數位皮夾,可望整合自然人憑證、駕照等證件

趕上國外Digital Wallet趨勢,數位部規畫臺灣也要推動Digital Wallet,先在今年底推出測試版,進行概念驗證,明年推出成熟版本,初步構想為與內政部合作,先整合自然人憑證、行動自然人憑證功能,未來可望再整合駕照、健保卡。

2024-01-19

| 國科會 | 科技預算 | AI | 太空科技 | 淨零

國科會規畫2025年我國科技預算1,800億元,投資晶創台灣、淨零、科研人才、太空科技

國科會本周第9次委員會,規畫我國2025年科技預算為1,800億元,較2024年大增200多億元,重點投資晶創台灣、淨零科技、人才、太空科技等領域。

2024-01-17

| 臺北市 | 開源 | 趙式隆

臺北市政府擁抱開源,去年開源城市儀表板,今年下半年將讓台北通初步開源鼓勵共創

臺北市政府去年開源臺北大數據中心的城市儀表板,讓外界可利用其開源碼打造自己的儀表板,去年底更舉辦大黑客松,鼓勵民間團隊開發城市儀表板的視覺組件,北市資訊局更計畫在下半年,讓台北通初步開源,鼓勵共創。

2024-01-12

| 生成式AI | 臉部辨識 | AI | 數位身分

GovTech月報第25期:桃園市用生成式AI提高市民專線客服回覆效率,平均縮減20秒通話時間

桃園市政府1999市民專線每月平均約有2萬通電話,市民來電詢問各種市政問題,為減輕專線話務人員的工作負擔,市府在問答知識庫導入Open AI,開發人機系統,協助提高市政問題的回覆效率。

2023-12-28

| 數位韌性 | AI | 數位貨幣 | 臉部辨識

GovTech月報第24期:政府大力提升關鍵民生系統韌性,18項關鍵系統核心功能將上雲

明年開始,政府將以4年投入13.4億元,讓相關部會的18項關鍵民生系統核心功能上雲,結合資料加密分持備份,在緊急或災害發生時,維繫社會基本運作,在災後回復階段,快速重建系統回復資料。

2023-11-30

| 關鍵民生系統 | 數位韌性 | 行政院 | 數位部

政府擬以4年13.4億元提升服務韌性,要讓18項關鍵民生系統核心功能上跨境公有雲,在緊急狀態下仍維持基本社會運作

行政院今通過數位部提出行政部門關鍵民生系統韌性方案,未來要讓18個關鍵民生系統核心功能可上公有雲,在大規模災害或緊急狀態下,維持關鍵系統核心功能運作,以降低對社會的衝擊,並且在平時落實資料加密分持備分,在災後可快速重建回復。

2023-11-16

| 零時差漏洞 | 政府資服採購作業指引 | 行政院工程會 | 資安監控中心 | SOC | 資通安全管理法 | 資安法修法

改善資安,政府採購與法令與時俱進

今年臺灣資安防護推動有幾個重要進展,包括最新政府資訊服務採購指引出爐,以及數位部預告要針對上路屆滿5年的資安法進行修法

2023-11-10

| 資安法修法 | 資安法修正 | 資通安全管理法 | 數位發展部 | 資安署

【盤點《資安法》修法草案重點4】將現行實務運作上的行政檢查,正式法制化

行政檢查從程序範圍都納入法律後,也讓接受檢查的單位,如果對檢查結果不滿意,可以有行政訴訟的救濟權利,但如果是資安稽核,受稽單位只能接受而已

2023-11-10

| 資安法修法 | 資安法修正 | 資通安全管理法 | 數位發展部 | 資安署

【盤點《資安法》修法草案重點3】公務機關遇重大資安事件,資安署有權調度各機關資安人員支援

政府目前沒有資安職系,資安人員也不是主計、政風等一條鞭的機關人員,資安署有權調度其他機關資安人員支援重大資安事件的應變處理,有網友認為資安署有擴權之虞,也不尊重資安人員的意願

2023-11-10

| 資安法修法 | 資安法修正 | 資通安全管理法 | 數位發展部 | 資安署

【盤點《資安法》修法草案重點2】拉高特定非公務機關資安治理層級,依法設立資安長

特定非公務機關接軌上市櫃公司的資安規定,新增設立資安長的規定外,之前也要求要設立「專職」資安人員,但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眾開講」的網友認為,應該要釐清專職和專責資安人員的差異

2023-11-10

| 資安法修法 | 資安法修正 | 資通安全管理法 | 數位發展部 | 資安署

【盤點《資安法》修法草案重點1】將「禁用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規定法制化

過去政府透過行政命令要求公務機關,不得採購和使用中國廠牌的軟硬體和服務等產品,此次修法草案將禁用條款正式入法,但政府不願公開禁用的產品清單,理由引發外界質疑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