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旭電腦資訊總部資深處長黃英哲

正值2018年11月4日周日秋風涼爽之際,許多人還沉溺於放假氣氛中,亞旭電腦資訊總部資深處長黃英哲的心情,卻沒有半點鬆懈,就算人在家中也都隨時緊盯著手機上的微信群組,因為同時間分隔兩岸3組IT人馬正與他持續傳訊,通知工廠產線測試進度,現場只要一有新狀況就要馬上跟他報告,讓黃英哲能夠立即指揮調度。

因為,隔天11月5日就是亞旭新完工的桃園廠啟用試產的大日子,所以,連到了投產前的最後一晚,黃英哲都還徹夜與團隊反覆測試,以確認整個產線系統都上線,生產流程測試都沒問題。

新廠試產在即,只給1個月導系統

然而,在更早之前,黃英哲還有一個更大的IT考驗,那就是只有約一個月的時間準備,就得要將製造生產系統全面上線,讓產線能夠順利啟用試產,而且不能出一點差錯。儘管以前從未有過工廠製造系統建置的相關經驗,但他對於公司的這項決定,責無旁貸,使命必達,這也成為了黃英哲今年3月上任以來的第一場大型IT期中考試。

以網通設備製造起家的亞旭電腦,早期以生產Cable Modem、ADSL數據機而聞名,不僅在身處數據機生產大國的臺灣廠商中屬於佼佼者,曾經還一度躍升成為全球最大的寬頻網路設備商,年出貨量超過上千萬臺,連當時競爭對手華碩,也因為看上亞旭的製造技術與未來成長潛力,不惜在2006年花大錢將它買下。自此,亞旭更積極開發其他網通產品市場,產品從xDSL、寬頻路由器,到最新一代光纖網路產品GPON等都有,銷售範圍更遍布亞洲、歐美各國。

除了持續在本業上深耕外,近年來,亞旭也不斷調整經營策略,除了原有大宗寬頻網路市場外,還在2015年開始拓展其他新興應用領域,包括智慧家庭、智慧車載與智慧醫療等。過去幾年來,先後推出智慧家居系統QBee、智慧公車亭等,一系列智慧家庭與智慧城市方案,這也是亞旭想要從OEM/ODM代工廠轉型服務供應商的轉型戰略,因為未來這家公司不再只是純生產代工,而開始轉型成為自有品牌的服務提供者。

為了完成IT大改造,亞旭不惜找上母公司借將

亞旭轉型戰略的實際執行上,IT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但是今年3月之前,亞旭資訊部門已經將近有2年沒有專任IT主管,期間都是由另一名海外業務主管暫代,每天光是處理兩邊的日常業務,就讓他應接不暇,更不要說擠出時間進行IT大改造。

為此,亞旭高層去年底轉而向母公司IT部門借將,找到了當時掌管華碩臺灣與中國兩岸IT團隊,負責主導全球IT客服系統開發的黃英哲,來親自領軍,幫助他們完成這個重大IT改造任務,他在今年3月正式接掌亞旭IT主管。

黃英哲回憶,他一上任,就被賦予兩項重要的IT任務,其一是負責主導亞旭「工業4.0」轉型的研究與規畫,以協助工廠朝向更自動化、更聰明的智慧工廠來邁進;再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協助IT全面改造,跟上公司轉型步伐。

黃英哲3月上任,到現在雖然還不滿1年,便已逐步從內部開始推動IT流程改造與優化。一開始,他先從改造IT的體質開始做起,提高IT人員工作效率。

由於亞旭總部設在臺灣,工廠主要在中國,因此兩岸皆設有IT團隊,臺灣有大約40人,中國則有將近50人,各自負責當地IT維運與系統開發工作,但是每當系統要導入一個新流程時,常常要跨兩岸多個IT團隊進行合作。也因為分隔兩地,彼此對於對方的業務都不是很熟悉,而容易使得溝通不順暢,導致開發作業進度落後。於是這也成為黃英哲上任後面對的第一個挑戰。

結合PM統籌力,來建立跨不同團隊的溝通橋樑

黃英哲的第一步,就是先將原本在華碩資訊部門才有的IT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PM)的角色,一併帶進亞旭IT部門。他表示,當公司成長達到一定規模後,光靠資訊人員還不夠,「更要有像PM(專案經理)這樣子的人,在IT部門擔任串場的工作」,尤其是許多IT專案,常常會同時跨好幾個不同業務單位,更需要有PM統籌能力,能夠瞻前顧後,緊盯每一個工作流程或環節有沒有銜接,才能確保專案成功。

「亞旭現在很需要這方面的PM人才。」他說,特別是用來建立起臺灣和中國兩地IT團隊溝通的橋樑。

以關鍵核心系統ERP而言,黃英哲解釋,雖然亞旭是採用總公司、兩岸各廠共用同一套ERP系統的方式,但長久以來,該公司ERP系統採用的多個模組,依功能不同,則是分屬在臺灣總部與中國兩地,例如ERP採購與庫存管理兩個模組,因為負責管理原物料和生產過程,所以就近部署在中國蘇州吳江廠,但是財務和MRP物料管理模組則是放在臺灣,一旦系統需要修改或增加新功能時,就必須由兩邊IT團隊一起合作完成。因此,在溝通上,比起只由一組IT團隊統一負責時,還要花更多的時間討論,確定工作分配細節。

舉例來說,亞旭若要更改原料採購單匯率的基準,像是針對進口或國內採購下單的部分,要從原來對應到採購下單時的匯率,改成依收料時的匯率來計算,此時,如果要修改這項功能,就會需要臺灣負責財務模組與中國廠處理倉儲物流的兩個IT小組來完成。從IT內部盤點與使用者溝通、開發、測試到完成上線,前前後後總共花了2個月,才得以完成。

但是黃英哲坦言,這中間其實有不少時間是可以再精簡。若以導入一個新流程總時間耗費100小時來推算,他說,IT團隊平均花在溝通約40小時,「但這裡面可能有20到30小時都是白白浪費」他說,就因為兩邊溝通不良,以致於影響了工作效率,造成專案進度延宕,需要比原先預計更長的時間才完成。

改善IT團隊溝通品質,就能夠提升工作效率

他認為,如果能夠將這段溝通不良的時間省下,也能夠節省原先那60個小時的開發時間,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他進一步解釋,這兩者是環環相扣,因為前面溝通不順暢,不但可能導致溝通時間加長,甚至還可能造成後面實際開發上錯走許多冤枉路,造成開發時間拉長。所以,「改善溝通品質,減少不良溝通,可以提升開發的效率。」他強調。黃英哲的目標是希望透過PM的協助,減少不良溝通,進而將把IT整體工作效率提高至少20%。

由於黃英哲剛來亞旭時,該公司正在面臨轉型期,人力資源受限,因此,他開始先從現有IT人員當中,培養具備PM能力的人,來確保專案執行能夠如期完成。以今年桃園廠資訊系統建置這個大型專案為例,就是由黃英哲親自擔任PM,負責聯繫協調兩岸三個不同IT團隊,有了良好的溝通,才得以讓系統在1個月內就完成上線,工廠才可以如期啟用試產。

不過,他也說明,目前並不是所有IT專案都會有PM從旁協助,而是先針對需要橫跨多個不同單位處理的專案,如導入員工請款系統或出差核銷系統時,或是遇到一些大型IT專案,此時,就會由負責該專案的IT資深人員或主管兼任PM。

再者,雖然目前作法上,是先由適合的IT人員兼任PM,資訊部門並沒有設立正式PM職位,但黃英哲明年也計畫建置一個專職PM團隊來負責統籌各個重要IT專案。接下來,黃英哲還要導入專案管理系統,將每個專案拆分成更多細項,讓負責該專案的PM人員,能更有系統性地掌控每一項工作進度,定期來進行追蹤與跟催。

另外,他也基於ITIL資訊技術基礎管理架構庫,從這套針對IT基礎架構所建立的一套方法論,重新挑選其中的事件管理與變更管理機制,依序引進亞旭IT來落實,藉此改善優化IT服務和處理的流程。當IT體質變好了,作業效率因此提高,不僅能夠幫助IT跟上這家公司轉型的腳步,甚至是能加快實現跨出智慧工廠的第一步。

亞旭電腦資訊總部資深處長黃英哲說,每個IT專案執行的過程,想盡辦法提高溝通品質,是提升工作效率的一大關鍵。

完成一個月設廠的挑戰

由於近幾年,亞旭正面臨轉型的挑戰,公司高層時常交辦給IT的任務,事情是來得又急又快,例如為了預先因應中美貿易戰對於該公司中國廠產能造成的衝擊,因此,他們先將原先由工廠生產的無線路由器等通訊產品,改由臺灣廠來生產,由於臺灣目前僅有中和一個生產工廠,於是亞旭在今年新啟用桃園廠,以分擔產能壓力。

但是不像一般企業建廠,通常需要3個月到半年的系統建置時間,亞旭10月初宣布設立桃園廠, 隔月11月5日工廠就要試產了,資訊部門只有一個月左右來導入製造相關系統,時間相當急迫。

為了加快產線啟用試產,黃英哲依系統上線的輕重緩急,將整個資訊系統的建置分成3階段,再來逐步完成每個系統的建置。在第一階段,跟生產製造相關的系統優先上線,如SFCS產線生產作業系統等,以便能趕上5日試產前,先將所有生產製造系統完成測試上線。

其次是與海關對接用以處理加工出貨等行為的資訊系統,如關貿自主系統等。最後,才來處理簡化內部流程的系統,以利於後續的營運生產。

黃英哲表示,目前桃園廠已經有一條產線開始投產,不過先是用於後段生產為主,如包裝、組裝等,之後擴大產線生產時,也將涵蓋整個產品生產製造。

朝向智慧工廠邁進,先從資料蒐集整合做起

為協助亞旭轉型,從傳統工廠開始朝向智慧工廠來邁進。黃英哲明年也將整合工廠產線上的各種設備生產資料,用以蒐集大量產線數據做為後續分析所用,以期盼能找出提高產能、或改善良率的更有效作法。

黃英哲下一步也計畫在工廠導入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技術,以軟體模擬人在電腦上辦公,來加速作業速度。黃英哲預計今年12月先在中國吳江廠導入RPA,並運用在生產料況資料計算,來逐步取代傳統人工作業方式。

 

CIO小檔案

黃英哲 亞旭電腦資訊總部資深處長

學歷:淡江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

經歷:2005年進入華碩,從資訊工程師做起,歷任高級工程師、科長、經理等多項職務,曾一手主導全球IT客服系統開發與建置,更負責統籌率領兩岸IT完成全球IT架構整併。今年3月正式接任華碩旗下亞旭電腦IT主管一職,肩負起改造IT,推動亞旭數位轉型的重責大任

 

公司檔案

亞旭電腦

●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建康路119號10樓

● 網址:www.askey.com.tw

● 成立時間:1989年

● 主要業務:網通設備及電子產品製造

● 員工數:約2,000人(全球:約7,500人)

● 資本額:約48億元

● 年營收:約318億元(2017年)

● 創辦人:周浦彬

● 董事長:林成貴

資訊部門檔案

●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資訊總部資深處長

●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黃英哲

● 資訊部門人數:約90人(臺灣總公司40人;中國廠50人)

● 資訊部門分工:ERP開發及維護、應用系統、基礎建設

● IT預算:約3千萬元(2016、2017年)

IT大事記

● 2016年:ASN出貨通知管理系統正式上線、R&D研發單位導入JIRA 偵錯追蹤系統

● 2017年:導入EMC Data Domain資料備份平臺

● 2018年:費用請款系統上線、桃園廠資訊系統建置、吳江廠開始試導入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