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資料面臨規模的問題,教育也面臨「大」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金國慶第二屆臺灣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大談他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金國慶認為,不只當紅炸子雞的大資料有4V,連教育也要有4V。教育在大資料時代也變成了大教育,不只教育的形式改變的速度太快(Velocity),還有太多的教育平臺(Volume),學生能從不同的管道接收知識(Variety),還有資料可靠性的議題( Veracity),網路充斥許多假資料。

檢視教育的組成要素,金國慶說,首先教育方法需要改變,以前是一對一或是一對幾十,但是現在有可能是一對千甚至一對萬,需要調整教育的理論以及實踐。另外,教育平臺的出現,使得許多教育內容可以被系統性的管理以及利用。同時也要思考大教育的的演算法,如何應用在大規模的教育分析。

而大資料的應用也能使用在大教育上,像是統計(Statistics)數據可以計算大學影響力、排名以及被引用的次數,而社交運算(Social Computing)能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網路,同儕互相學習影響或是共筆學習等,對於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分析(Learning Analytic),了解學生的需求以及想法,進一步給學生職涯以及學習途徑建議(Recommendations),或是找出當下值得研究的主題領域(Domain Experts),也能藉由資料找出具潛在學習危機或是作弊的學生,或是評量學生學習的成效。

大教育也如同大資料一樣充滿市場機會,金國慶列出了幾項2015年的eLearning統計數據,他說2015年全球eLearning的市場上看1千億美元,人口眾多的國家如印度、中國、馬來西亞是成長率前三個國家,線上學習平臺MOOCs也不僅是在學術界流行,已有7%的企業開始導入。他表示,以統計資料結論來看,大教育帶來大金額投資,也帶來大量的使用者,當然也同時為教育帶來大幅度的進步。

金國慶提到了許多因為資訊科技而為eLearning帶來的新趨勢,像是Udacity等這類教育平臺開始提供小型私人課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並提供官方認證的學位。在課堂上老師的角色也有所轉變,不再只是單方面的教授,學生能於網路上自主學習,在課堂上更注重老師與學生間的討論互動。而現在連Coursera都在做的微學習(MicroLearning)是將長主題縮短程成6分鐘的課程,增加學習的效果。另外,現在講求的個人化(Personalized Learning)也能被應用在課程設計上,以找出每個人自己適合的學習路徑。而遊戲化教育也是,像是PAGAMO就在遊戲中加入許多心理學的設計,增加了學習動機。

為因應大教育的趨勢,香港的8所大學也合作的發起了教育雲KEEP專案(Knowledge and Education Exchange Platform),這不僅是整合了軟體,還支援了行動裝置、物聯網裝置iBeacon以及智慧手錶等硬體。不過,資訊科技對於教育的影響,顯然也對於老師帶來一些衝擊,金國慶說:「現在的老師要不餓死就是累死」,老師為了做eLearning需要增加許多額外的工作,甚至有老師很排斥這些新的做法,因為害怕會失去工作甚至老師的工作失去價值。

他認為,現今的教育體制講求的平等是假平等,因為對每一個人的要求都一樣,他再次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當你用爬樹能力評斷一條魚,他將終其一生認為自己是笨蛋」,追求論文產出量的只是「夠好」的大學,而能更進一步看重論文影響力或如被引用數量的大學,是更好的大學,但最好的大學則是要專注在教育上。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