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iThome

行動化是企業導入BI的一個進化階段,不過,臺灣企業導入BI其實失敗率頗高,勤業眾信經理賴偉晏認為,由於BI不像其他交易系統,牽涉到企業日常營運作業,因此,在導入的時候,推動難度也比較高。

當然企業導入專案的失敗原因很多,但歸納起來,企業導BI失敗的原因主要有3個,第一個是BI上的資料不正確,造成使用者對BI系統的不信任;第二個是BI上的KPI指標不夠精確,無法提供使用者真正想看的資訊,都會讓使用者降低意願;第三個是其他部門在導入BI時的支援不夠,讓專案無法徹底執行。

從最高階主管先導入

由於BI上的資訊是屬於統整性的分析,而數據則是從其他交易系統提供,因此,若使用者發現BI上的資訊有問題時,就會直接回去使用交易系統。高林資訊室經理葉仁祥表示,一旦使用者對BI系統上的數據沒有信心,往後就不會再相信上面的資訊,漸漸地,就不再使用這套系統。

因此,葉仁祥認為,要確保資料的正確性,在前端的資料清理階段時,功夫就要下足,一定要先確保交易系統上的數據的正確性,減少人工疏失,以及出現垃圾資料的機會。

不過,當企業BI所銜接的系統超過一定數量時,想要重新檢視所有的交易系統困難度很高。賴偉晏就認為,一旦IT部門發現有任何一個數據不正確,就回頭尋找資料不正確的原因,導致整個專案進度大延遲,也讓上線遙遙無期。

賴偉晏進一步表示,資料的正確性還是很重要,但BI的專案往往不小,導入BI的先後順序不一定要從下而上,企業可以考慮從上而下。

過去企業導入BI時,習慣從最多人使用的階層導起,但他認為,導BI可以先從金字塔最頂端的使用者,也就是最高階主管導起,這樣的好處有2個,第一個是一旦從最高階的主管導起,IT部門不必從最細小的數字整理起,因為高階主管通常只關心大方向的數字。

舉例來說,一個營業據點單周究竟是賣20臺產品還是18臺產品,其實並不是高階主管會關心的範圍,最高階主管只關心這個營業據點只否有達到績效而已。這麼一來,在資料整理時,也不必花那麼大的功夫,一次到位地備齊所有的細節。

第二個好處是,一旦最高階主管開始習慣使用BI的系統時,越下層的使用者為了呈交正確的資料,就會注意在交易系統上的資料,當然也會減少IT部門投入的心力。

讓財務或是業務部門協助擬定指標,才符合使用者需求

賴偉晏指出,過去導BI有一個很致命的問題是BI系統上的指標,通常都只是PI(Performance Indicators),而不是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造成使用者常認為BI上的資訊沒有重點。

前進國際技術長劉本淦表示,企業導入BI常常設定太多指標,容易拖慢BI系統的執行速度,造成效能不好。

因此,劉本淦認為,IT部門在設定BI指標時,不能只靠自己,要與其他部門,像是業務部門或是財務部門合作。

比如裕隆在擬定高階主管要看的KPI時,就是交給財務部門負責,裕隆集團資訊部經理陳耀勳表示,平常就是財務部門製作高階主管看的財務報表,因此,由他們來擬定指標是最適合的。

跟其他部門互訂專案為績效指標,對方就會願意投入資源

不過,大部分跟資訊系統有關的專案都不能只靠IT部門的力量,尤其像BI這種系統,很容易不受到其他部門的重視,而得不到其他部門配合。

陳耀勳表示,在專案開始之前的時候,就要與其他部門先做好橫向溝通。以裕隆來說,資訊部門跟財務部門互相將BI的專案列為今年度部門要達到的目標,「這樣才會2個部門都願意投入資源進去,一旦專案如期完成,2個部門就都有達到績效指標。」他說。

 


相關報導請參考「行動BI」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