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行政院衛生署資訊中心主任兼國際合作處處長許明暉表示,以電子病歷交換為基礎的醫療雲,是目前健康雲計畫中最成熟的1朵雲,而保健雲和照護雲,都需要以醫療雲為基礎來向上發展。

臺灣醫療院所的電子化行之有年,早在2000年,也就是全民健保開始辦理的第6年,完成電子化申報系統的醫療院所就已經達成100%,電子申報系統也間接推動各醫療院所投入其他功能面的資訊化。

發展至今,在各醫療院所成熟的資訊架構下,衛生署於今年推動健康雲計畫,透過醫療、保健、照護等3朵雲的架構,來發展醫療領域的資訊創新服務。此計畫的目標是,完成個別民眾健康資訊的總歸戶,以後民眾只需要透過單一窗口,就能夠享有保健、醫療、照護等跨機關的服務。

舉例來說,民眾只要用自己的健保IC卡,就能查詢到自己歷年來在各家醫院或公家醫療機關所留下的就醫記錄、血液篩檢等資料,民眾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健康記錄。

而除了提供資料讓民眾查詢外,政府也能利用這些資料發展加值服務。例如,結合戶政機關和疾病管制局的資料,透過App服務主動提醒父母,在小孩入學前要注射預防針;也能整合國民健康局和某醫院的健診資訊,主動建議住在這間醫院附近的老年人進行癌症篩檢。也就是說,政府掌握醫療資訊後,能夠結合其他機關主動提供民眾健康相關資訊。

全國電子病歷交換中心,成為跨院病歷互通平臺
3朵雲當中,目前發展最成熟的雲端平臺,就屬醫療雲,也就是個人病歷資料的總歸戶。

醫療雲的範疇,包含民眾生病或受傷前往醫療機關就診開始,一直到診斷治療結束的整段過程都算在內。在這過程中,個人的病歷資料最能呈現診療過程的所有記錄,也因此,衛生署實踐醫療雲,將醫療記錄放到雲端的方式,就是電子病歷交換計畫。

透過各醫院的病歷以電子形式互通,民眾不管到哪一家醫院就診,都能查詢到過去在其他醫院的診療記錄與檢查資料。如此一來,即便民眾更換治療的醫院,也不需要重複做好幾次一樣的檢查項目﹔用藥記錄能交換更能避免醫生開錯藥,減少藥物副作用或藥物過敏的情況發生。

當所有醫院完成電子病歷交換後,民眾透過健保IC卡、病人同意書、醫生的醫事人員卡等3個機制,就能在甲醫院看診時,獲得乙醫院的病歷資料。

電子病歷的製作方式,和過往的紙本病歷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紙本病歷有內容更新時,醫療人員要親自簽章以示負責,但在電子病歷的格式下,醫療人員無法再用書寫簽章的方式來證明此病歷的效用,因此改以每個醫事人員專屬的醫事人員IC卡來簽章,以註明此份病歷的作者,更透過這張醫事人員IC卡來加密這份病歷,以免病歷遭到竄改。

而病歷交換的機制是,民眾到甲醫院看診時,必須簽署紙本同意書來同意甲醫院的醫生可以看到此人在乙醫院的哪些病歷資料,經過這樣的授權後,甲醫院的醫生就能透過自己的醫事人員IC卡和病人的健保IC卡,看到此人在乙醫院的病歷。

衛生署從2008年開始實施電子病歷計畫,並在2010年開始推動加速醫療院所實施電子病歷系統計畫,同年也完成全國醫學影像交換中心的建置,此中心會逐步擴充為全國電子病歷交換中心。而衛生署到目前也已經制訂4張標準電子病歷格式,藉病歷格式標準化來推動電子病歷交換。

而病歷交換的背後機制,就是透過衛生署建置的全國電子病歷交換中心,也就是電子病歷的索引系統。行政院衛生署資訊中心主任兼國際合作處處長許明暉說,甲醫院並不是真正得到病歷檔案,而是透過索引系統來搜尋乙醫院的病歷,醫生透過索引系統看完病歷後,病歷不會存取在甲醫院,也不會存取在索引中心。

許明暉形容,病歷索引系統就像圖書館索引類目一樣,引導甲醫院看到乙醫院的病歷資料,看完就把病歷還回去,病歷還是存在乙醫院內。

用雲端服務帶動小醫院參與電子病歷交換
電子病歷推動至今已進入第3年,全臺灣500家醫院和2萬間診所中,目前已有274家醫院宣告實施電子病歷並向衛生署報備,其中更有150家醫院完成跨院交換互通的查驗,已經能開始進行電子病歷交換。

許明暉表示,雖然目前實施的醫院間數看起來並不多,約23%,但已經實施的醫院都是大醫院,加起來的總病床數已超過50%,因此,成效還算不錯。

但雖然大部分的大型醫院都已經完成電子病歷交換的建設,剩下尚未實施的3百多間醫院,就是這個計畫推行到第3年所遇到的困難。

一般的大醫院都是自己建置並維護一套存放電子病歷的伺服器,並在伺服器上建置匣道與衛生署的索引中心連接,但是,許明暉表示,還沒完成電子病歷建置的3百多間大都是小型醫院,沒有足夠經費資源來建置、維護電子病歷交換的基礎設施。

對此,許明暉表示,政府現在要做的,就是要找到適合小醫院的解決方案,讓還沒參與的小醫院能進來電子病歷的交換平臺,「適合上千床醫院的解決方案,和適合100床醫院的解決方案不同」他說。

適合小型醫院的解決方案,許明暉建議,小醫院可以使用雲端IaaS服務來建置與索引中心連接的匣道伺服器,如此一來,小醫院不需要自行建置實體匣道伺服器,能以較低的建置成本,來參與電子病歷的交換。

許明暉形容,這就像電子郵件一樣,有能力自行維護郵件伺服器的大公司會自行建置一套,但對沒資源建置的小團隊,與其去建置一個不是很好用又可能會故障的郵件服務,不如讓郵件伺服器走向雲端,改用像Gmail等雲端電子郵件服務,不僅不用自行維護,還能享有低價又好用的服務。

許明暉說,政府現在做的,就是試著替小醫院建置一個在雲端的匣道,讓他們不用花太多成本,就能參與電子病歷交換。藉此,希望能在未來的2年內,讓全臺灣500家醫院、2萬家診所都能參與電子病歷交換。

偏鄉與城市大醫院也必須串接
醫療雲的應用,除電子病歷外,也有另一項是偏鄉與都市的醫療資料能遠距交換。

偏鄉的衛生所,例如桃園縣復興鄉,每年都會由城市的大醫院來認養,當衛生所的醫療資源不足,無法提供足夠的診療服務,這些病人就能到直屬的城市大醫院就醫。

但每個偏鄉的衛生所並沒有固定的所屬醫院,每年認養的醫院可能會改變,例如復興鄉的病患定期轉診至甲醫院,但今年改為乙醫院認養,此時病患過去在甲醫院的病歷,就無法帶到乙醫院進行診療。

因此,怎麼讓衛生所與不同醫院的資料互相串連,就是一個挑戰。許明暉表示,透過醫療雲就能解決。

許明暉表示,目前許多偏鄉衛生所都已將醫療影像數位化,因此能輕易與城市的大醫院進行資料串接。

舉例來說,現在梨山鄉衛生所的X光片已經數位化,當地居民在衛生所照完X光後,檔案會傳到山下的衛生署桃園醫院,而桃園醫院的醫護人員看影像打完報告後,再將文字報告傳回山上的衛生所。許明暉說,這背後的機制並不困難,就像智慧型手機互相傳送影像或文字檔一樣簡單。

但是,許明暉表示,衛生署目前要建置的則是另一個串接方式。例如,山上的居民因為生病而被送到山下的大醫院,做完檢查回去山上後,山上衛生所的醫生仍需要取得這個居民在大醫院所做的檢查報告。

也就是說,不論偏鄉居民到城市大醫院做了任何檢查或診斷,回到家後,衛生所的醫師也要能看到這些資料,才能充分了解這個居民的病情。衛生署建置的就是讓偏鄉衛生所,可以取得城市大醫院的電子病歷,這就是偏鄉和城市醫院電子病歷的串接。

並且,衛生署考慮到偏鄉衛生所的資源可能沒辦法像醫院一般充足,因此,衛生署提供偏鄉衛生所能以網頁的方式來使用電子病歷索引中心,就能獲得其他醫院的病歷資料,不用像醫院一樣建置伺服器或匣道,來和衛生署的索引中心串連。

許明暉表示,這樣的串接方式,政府從之前就開始逐步建置及擴充,並且預計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桃園縣復興鄉的居民就能使用到這項服務。
但相對醫療雲而言,照護雲和保健雲的發展進度就比較緩慢。

照護服務要走上雲端,得先完成醫療雲
拿照護雲來說,衛生署希望針對慢性病、弱勢族群等,透過社區、居家等照護機構來提供健康照護的服務。也因為不同等級的照護單位所掌握的IT資源多寡不同,因此希望藉由照護雲提供共用的IT資源平臺,來有效推廣高品質的照護服務。

而照護雲要順利走上雲端,也必須連結醫療雲的服務,讓照護機構能夠掌握同一個老年人在不同醫院的就診記錄,才能夠有效率地提供各種照護服務。

許明暉表示,醫療與照護的概念完全不同,以中風為例,醫療指的是病患中風後進行的醫療行為;但照護卻是說,病患曾經中風造成半身癱瘓,但現在病情穩定可以回
家休養,需要有人在旁照顧,而如果病患家中剛好沒人能照顧他,IT應用可以來照顧他,這就是照護雲的應用方式。

「照護雲的目的是,如何讓老人家有尊嚴地、很方便地,自己一個人在家生活。」許明暉說。

隨著臺灣人口持續老化,許明暉表示,照護雲對臺灣而言是個不得不然的趨勢,政府也已經花了5年在照護雲的發展上,但至於成果的展現,他說,「經過5年,我們知道很多事,但談到成功,則還有一段距離。」

許明暉認為,任何服務要能成為商業模式運作,都必須歷經3個階段:服務、營運和商業模式。

服務模式指的是,使用者認可這項服務的價值。下一階段的營運模式則是說,認可服務價值的人願意提供資源,讓提供服務者繼續提供這項服務給其他人。最後的商業模式,就是透過提供這項服務來獲得利潤。

照護雲現在的階段,許明暉表示,還在發展服務模式。

許明暉舉例,照護雲的概念是讓病患透過科技儀器,把每天測量的血壓上傳到遠端資料庫,醫院不僅能夠快速得到數據進行分析,也能隨時監測病患的健康情況。

但是現在大部分的病患還是習慣把每天量的血壓數據寫在紙本上,一個月後複診時,再拿紙本出來給醫生看。許明暉表示,某種程度上,也代表大部分的民眾仍然不了解把血壓等生理數據上傳到資料庫的價值,「照護雲還沒向民眾清楚傳遞它能創造的服務價值」,許明暉說。這也是後續推動照護雲要先克服的挑戰。

保健雲主動傳播個人化預防保健資訊給民眾
而在保健雲方面,衛生署的目標是希望橫跨不同醫事機構,都能主動將個人化的預防保健資訊推廣給民眾,以促使民眾採取助於健康的行動。

過去國民健康局一直有傳遞預防保健的訊息,但是臺灣人口眾多,各自需要的資訊也都不同,很難提供量身打造的個人化健康資訊服務,但透過保健雲的雲端技術,國民健康局就能將民眾最需要的資訊傳遞給他。

保健雲完成後,衛生署也能協調國民健康局與其他不同的機關進行資料交換,例如戶政機關,如此國民健康局就能在民眾授權同意下,利用民眾的居住地、鄰近親屬的病歷等資料,主動傳遞個人化的保健資訊。

只是,許明暉表示,保健雲現在仍在初步的發展階段,建置完成的前提還是要先完成醫療院所的病歷互通機制,所以還是要一步一步進行。

醫療雲現階段的目標是,許明暉表示,民國105年時,民眾只要拿著自己的健保IC卡,可以到全臺灣任何一間診所或醫院,經過民眾本人授權,就能看到此人在其他醫院的病歷資料。「這是衛生署的期待」,他說。


 

看大圖

相關報導請參考「70億!打造10朵政府雲」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