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邦人壽日前順利通過「NIST CSF網路安全框架」驗證,由臺灣BSI營運長謝君豪(圖左)授證,由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世岳(圖右)代表領證,這也是臺灣金融業第一個通過這項資安驗證的企業。(攝影/洪政偉)
隨著金融保險業的數位化程度日益提升,網路投保、線上諮詢、行動服務等數位場景,逐漸成為保險公司與客戶互動的主要模式。然而,數位化的紅利也同時帶來日漸嚴峻的資訊安全挑戰,包括:駭客攻擊、惡意軟體、網路詐騙、資料外洩等風險。
因此,金融產業的數位轉型,不僅要因應數位金融服務帶來的創新與便利,更需要面對資安的多重挑戰;資安問題不只關乎企業營運,同時攸關客戶信任與資料保護,更可能動搖客戶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因此,如何建立一個完整、成熟且具備國際水準的資安管理架構,也就成為金融業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
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NIST)推出的網路安全框架(Cybersecurity Framework,CSF)目前被視為全球網路安全領域的重要指標。富邦人壽日前宣布,在總經理陳世岳全力支持下,透過第三方驗證單位──臺灣BSI,順利通過NIST CSF驗證,成為臺灣金融界率先通過此一資安框架驗證的業者,不只展現在資訊安全治理方面的堅強實力,更是落實對客戶資料保護的承諾。
為了能在瞬息萬變的網路威脅環境下,確保客戶資料與企業資產安全,富邦人壽在已有ISO 27001等資安管理系統的基礎之上,選擇另外導入許多國際資安業者和企業肯定的NIST CSF框架,並順利通過驗證。
富邦人壽資訊安全處副總經理暨資安長黃文解指出,他們在資安體系深耕十年,有ISO 27001資安管理系統的驗證框架,可確保企業本身具有CIA──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的重要基礎。
然而,在日趨嚴峻的網路安全威脅下,富邦人壽也意識到資安必須不斷強化,若能進一步導入NIST CSF資安框架,將有助於公司全面掌握網路風險、強化資安治理,並能透過實踐此框架的最佳標準,持續提升網路安全成熟度。
黃文解進一步表示,NIST CSF資安框架著重於網路風險的辨識與管理,通過「識別(Identify)」、「保護(Protect)」、「偵測(Detect)」、「回應(Respond)」以及「復原(Recover)」五大核心構面,協助企業持續強化資訊安全防禦與治理。「而成功導入NIST CSF對於富邦人壽而言,不僅僅是一份『驗證』,也為該公司的整體資安治理,帶來多重效益。」他說。
結合NIST CSF與ISO 27001,企業資安治理升級
導入NIST CSF資安框架之前,富邦人壽就已深耕資訊安全管理領域多年,十年前便已導入ISO 27001資安管理系統。
ISO 27001是目前國際上最常見的資訊安全管理標準,主要強調CIA概念。然而,黃文解表示,資安治理久了之後,開始更加看重網路安全的重要性,希望保護的層次能再往上提升。
面對日新月異的網路威脅,單純以ISO 27001為主的資安管理體系,企業已經不足以應付越來越複雜的網路攻擊,因此,需要在網路安全的治理與風險管理方面,更上一層樓,才能夠更加全面且具彈性的方式,因應複雜多變的攻擊手法。於是,富邦人壽高層便思考,除了已有的資安系統管理架構,是否能做得更好,保護的層次能否再往上提升。
CSF資安框架是NIST制定,不僅凝聚了許多國際企業的資安最佳實務經驗,對於「網路風險」更是有系統化的全面評估與應對策略,也能適用於各行各業,讓企業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與資源分配,更有彈性地進行資安治理。
黃文解表示,企業與組織在相關的資安實際應用層面中,可藉由CSF框架涵蓋的「識別、保護、偵測、回應、復原」五大面向,這也很貼近實務面對的風險管理需求,加上零信任的概念近年來越發重要,透過持續性的進行風險辨識與成熟度評估,對於企業和組織而言,都能夠更有系統且循序漸進地強化網路安全,而這樣的資安框架就能更完整地整合到組織內部。
他認為,CSF資安框架與ISO 27001資安管理系統之間,還可以形成相輔相成的體系,兩者非互斥而是彼此融合,都能讓企業得到更完善、更多層次保障;藉由通過驗證,也可對外展現對客戶資料保護的承諾,同時透過第三方機構的評估,了解還能如何再進步。
NIST CSF能成為跨部門溝通語言
在資安威脅不斷演變的當下,金融保險業經常成為駭客的目標,主管機關與投資人對於資安治理的要求越趨嚴格,各界對企業資訊安全的透明度和可靠度,也有更高的標準。
富邦人壽資訊安全處協理賴居正表示,資安單位在企業內部有時被視為「比較龐大、較難溝通」的角色,因為要跟大家強調資安的重要性,可能被視為製造「麻煩」或導致專案進度變慢。
然而,金融業的環境相當敏感,主管機關每年都會有新的規範與要求,客戶對於個資保護的期待值也很高。賴居正認為,長期下來,如果沒有一個具體且一致的框架來做溝通,內部的人員就會感到很困惑,甚至認為資安的要求是「多頭馬車」。
富邦人壽早在2018年就成立資安專責單位,並且開始思考資安到底要做什麼。賴居正坦言,雖然ISO 27001符合主管機關的資安要求,但他認為,在對內、對外的溝通,以及更高層次的管理與治理上,ISO 27001並不夠,還需要更完整的框架才行。
臺灣金融業是主管機關高度監管行業,面對主管機關各方面的資安要求,以及社會大眾對金融產業極高的信任要求,該公司也觀察到:國際有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開始引用NIST CSF資安框架,以此說明自家資安治理的成熟度。
「身為金融保險業的一份子,富邦人壽不僅希望能夠跟上國際的趨勢,甚至要走在前端,這也讓該公司更加堅定導入並通過NIST CSF驗證的決心。」賴居正說。
因此,對於富邦人壽而言,NIST CSF資安框架的採用,不只是資安團隊的工具,也是一種和管理層、和資訊部門對話的「共通語言」,能明確區分各項措施屬於哪個面向,也能更容易和資安單位、資訊部門,以及公司高層溝通。
賴居正表示,2021年後,NIST CSF已用到公司財務報告及ESG報告的架構,「透過NIST的CSF資安框架,可以更有系統地呈現富邦人壽在資安治理上的進展。」賴居正說。
富邦人壽在總經理陳世岳(前排中)的支持下,由資安部門花費十個月的時間與心力,自行導入美國NIST CSF網路安全框架,讓該框架成為全公司、跨部門溝通資安的共同語言。(攝影/洪政偉)
NIST CSF導入有賴於跨部門合作
富邦人壽最終順利通過NIST CSF驗證,但是,這個過程的進行並非一帆風順。金融業常見的複雜系統及合規的要求,使得導入NIST CSF資安框架需要跨部門的高強度合作,包括資訊部門、資安單位、風控,以及審計稽核等。
此外,NIST CSF資安框架雖然脈絡清晰,但要落實到實務中,需要對組織的人員架構、既有流程和企業文化做出部分調整。例如:在辨識(Identify)階段,需要盤點企業所有關鍵資產與風險範疇,過程當中經常涉及不同系統的負責人;在保護(Protect)階段,需要資安政策、技術工具,以及教育訓練的支援,員工對新流程的接受度也是關鍵。
在偵測(Detect)階段,需要部署更全面的監控系統,例如:異常流量分析系統、入侵偵測/防禦系統等;而在回應(Respond),以及復原(Recover)階段,則需要與各部門保持順暢的通訊機制,一旦發生意外事件,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聚合資源,將影響降到最低。
面對這些挑戰,黃文解表示,富邦人壽透過多次跨部門會議及內部教育訓練,讓每位員工逐漸理解:資安並非「只有資安部門在管」的議題,而是整個組織共同的責任。
當然,各項制度的落實也非一蹴可幾,而是持續循環的過程,賴居正表示,從最初的評估到最後的驗證,富邦人壽就用十個月的時間,一步步累積經驗,奠定了這次成功驗證的基石。
NIST CSF可協助與內外部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溝通
富邦人壽對於通過NIST CSF資安框架的驗證,設定了短期和長期目標。黃文解表示,短期目標有二:首先是「與內外部利害關係人溝通」,藉由通過NIST CSF驗證,對內,讓管理層、員工都能更清楚知道:「我們現在哪些網路安全的措施已經到位?接下來還有哪些必須提升的空間?」;對外,可以藉此向主管機關、股東,以及客戶證明,更清楚了解該公司在資安保護方面的投入,以及具備的能力。
黃文解進一步解釋,透過導入NIST CSF資安框架,對內做到重新檢視公司資安成熟度,並且透過系統化的風險管理架構,讓員工跟資訊部門之間的合作更緊密;讓公司同仁對資安認知更為深刻,知道好在哪裡、不足在哪裡,因而能朝特定目標改善。
對外而言,壽險保戶在意的,就是個資與交易資訊能否安全無虞,他指出,過去很多保戶或許對「網路投保」心存疑慮,當富邦人壽能拿出NIST CSF驗證來做背書時,對於打消顧客疑慮、讓他們願意嘗試線上投保,具有不容小覷的引流效果。換句話說,他認為,資安驗證並非只是一紙證書,而是能在營運端創造真實的價值,對於該公司推廣網路投保等線上業務具有正向效益。
賴居正則表示,當富邦人壽將作業流程統整到NIST CSF的五大構面後,方便清楚定義每一起資安事情和資安措施,究竟是「識別」、「保護」、「偵測」、「回應」還是「復原」等不同面向,可以讓每件事情的歸屬更清楚。
比方說,假設今天管理高層提出問題:「富邦人壽在保護(Protect)階段當中,做了哪些措施?」或者「如果遇到突發狀況,回應(Respond)機制是什麼?」賴居正表示,透過NIST CSF資安框架,就可以給予立即、明確的答案,並用一張完整的圖像呈現。
另外他也舉例,像是主管機關提出不同的資安要求時,該公司就能透過五大構面,釐清到底是哪一個構面需要補強,也能夠和資訊部門、營業部門等不同單位,在同一個脈絡下討論,不會顯得資安部門好像是來找大家麻煩的。
其次,也能藉此自我檢視與外部評估,黃文解指出,經由第三方機構進行客觀的稽核,不僅可確認該公司目前的資安成熟度是否符合國際標準,還可以進一步擴大驗證範疇,強化網路安全的防護措施。
黃文解認為,該公司內部過去也曾做過一些成熟度評估,但透過第三方驗證,可以更公正客觀地協助該公司找到合適的定位。「這一部分不僅僅是一種『合規性』的保障,更是一種自我檢核。」他說。
賴居正補充說明,富邦人壽2023年想更進一步了解相關的資安措施:到底做得好不好?夠不夠?又該如何評估?他發現,單純靠ISO 27001的定期內稽、外稽,這種只能知道「通過」或「不通過」的驗證方式,對於該公司提高資安防護水準的作為是不夠的。
為了更具體了解富邦人壽的資安成熟度,以及接下來該如何完善,賴居正表示,該公司便積極尋找合適的資安框架,以及類似BSI這樣的第三方驗證單位,以客觀、第三者角度更深入審核,讓富邦人壽真正掌握該公司實際資安成熟度,也可以知道同業的水準與企業的資安最佳實務為何,誠實面對可能有疏漏或缺口的部分。賴居正坦言,這其實就是富邦人壽導入NIST CSF的最大動機:希望提升資安治理能力,並以客觀的方式取得證明。
黃文解表示,NIST CSF 1.1資安框架有五個構面,可用以檢視現有的資安成熟度,在短期內,該公司希望透過驗證,向各方展現富邦人壽在保護客戶資料上的用心與能力;同時更清楚地了解自身在網路安全方面的不足,並從第三方的角度,得到誠實而客觀的建議;更重要的是,可以透過這個過程,讓組織的安全策略與行動更加扎實。
將資安的成熟度從普遍能夠達到的第三級,再往上提升
長期而言,富邦人壽所訂出的目標有三個,黃文解表示,首先,全面提升資安成熟度,將NIST CSF資安框架的各項控管機制融入日常營運當中,持續追求更為高階的資安成熟度,讓企業和組織的資訊安全水準可以做到與國際同步。
黃文解也透露:「就目前的評估結果來看,富邦人壽在部分面向已達第四級(註:一般NIST CSF成熟度有四級);多數屬於第三級。」他指出,未來該公司希望能把所有資安構面的成熟度,都全面提升到第四級。
其次,培育資安人才與資安專業,除了建立資安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投資在資安專業人才與相關的資安培訓上,促使員工能夠透過持續進修與驗證,緊跟全球資安發展趨勢。「這不僅是管理制度的升級,也包含人員的教育訓練與專業能力的養成。」黃文解說。
第三,展望未來,NIST CSF 2.0版本先前已經問世,而在新推出的版本中,更加強調「治理(Governance)」構面,包括:高階管理階層的參與、策略與政策擬定,以及監督與報告機制等。
隨著政府主管機關也不斷關注生成式AI、區塊鏈、雲端服務等新興領域的資安問題時,賴居正表示,若無法妥善將資安問題融入技術應用的初期,便有可能在後續發展留下資安風險。因此,該公司也藉由NIST CSF框架,可以更快把新議題納入既有框架進行評估,確保企業能隨著趨勢演變而持續進步。」
他也補充說明,最初該公司要導入NIST CSF資安框架時,主要想要梳理資安單位該做什麼,接著,才能夠更有效地和公司內部各部門,尤其是資訊部門的溝通協作。隨著NIST CSF資安框架發展到2.0版本,更加強調「治理」這個構面時,他認為,對於資安部門而言,透過NIST CSF資安框架,反而可以更輕鬆地向總經理與董事會報告各項資安策略,以及相關成果。
賴居正指出:「未來像生成式AI等新興議題,也能放在NIST CSF這個共同資安框架,進行風險的『識別、保護、偵測、回應與復原』。」
花10個月衝刺導入進度,從零開始、最終成功通過NIST CSF驗證
富邦人壽資訊安全處經理曾淑玲回憶,整個驗證的籌備期,長達十個月左右。她提到,剛開始,該公司曾經想找外部顧問來協助導入NIST CSF驗證,但在臺灣沒看到真正導入成功的案例,加上沒找到合適的顧問,所以,最後決定由富邦人壽資安處的內部同仁負責,執行通過NIST CSF驗證的專案。
曾淑玲指出,過去該公司在導入資安國際驗證,或資安框架制度,例如BS 10012等驗證導入,都頗有經驗,加上部門主管信任的前提之下,花了十個月,包含差異分析、弱點補強,以及和臺灣BSI(英國標準協會)進行高度合作的過程,從預審再到正式驗證,一路都非常緊湊。
在準備NIST CSF驗證的過程,曾淑玲表示,分成幾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先進行差異分析與策略制定,先完成差異分析,再根據分析結果進行弱點補強。
曾淑玲指出,由於NIST CSF在臺灣,先前只有一個通過驗證的企業導入案例,企業若直接向驗證單位提出要求,卻對自身狀況毫無頭緒,很可能因時間不足或問題過多,導致整個過程吃力不討好,「前期的自評與組織溝通尤為關鍵。」她說。
賴居正補充指出,富邦人壽剛開始尋找相關輔導資源時,發現臺灣其實找不到真正熟悉NIST CSF驗證的輔導顧問,若只是針對條文內容、照本宣科,資安處同仁甚至比外部顧問更了解自身企業運作邏輯。
曾淑玲表示,公司最後選擇自行導入NIST CSF驗證,關鍵是借助該公司資安部門同仁,先前有豐富的國際資安驗證(如BS 10012)導入經驗,加上熟悉規則、掌握制度導入的門道,並且與臺灣英國標準協會(BSI)保持密切合作,才能順利完成任務。
賴居正也提及,NIST CSF資安框架的驗證,比起ISO 27001資安管理系統,兩者之間其實還是存在許多細節上的差異,「所以,富邦人壽必須和臺灣BSI進行反覆討論後,才能真正釐清條文所要表達的精神。」他說。
第二階段就是:進行前期評估與模擬驗證。賴居正表示,他們先邀請臺灣BSI以「模擬考」形式先做一次預評估,可以讓富邦人壽更快速了解,第三方驗證單位在驗證過程中,到底重視的內涵是什麼,以及更清楚區別NIST CSF資安框架的跟ISO 27001的差異性。
臺灣BSI指出,NIST CSF資安框架跟ISO 27001之間,有九成的重疊,前者更強調實際的控制措施與網路弱點分析。賴居正表示,因為透過該次預評,該公司更清楚「應該補強哪些環節」,才能在去年(2024年)9月正式查核時,最終以零缺失通過臺灣BSI驗證。
第三階段就是:教育訓練與內部溝通。富邦人壽資訊安全處副處長陳慧玲強調,ISO 27001的基礎,為此次驗證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針對內部差距分析進行全面教育訓練,幫助各部門降低導入NIST CSF資安框架的阻力。
當初ISO 27001剛出現時,有些企業完全依賴顧問寫文件,內部卻不真正了解要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即使拿到證書,也難以對實際資安運作帶來幫助。
賴居正表示,同理,企業想真正落實NIST CSF框架,需要內部的資安人員、資訊人員、甚至風險管理單位一同參與,才能真正把NIST CSF資安框架融入日常營運。
熱門新聞
2025-03-25
2025-03-24
2025-03-21
2025-03-25
2025-03-24
2025-03-21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