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提供
今年是資策會成立的第四十五年,當初成立的目的是為了「策進資訊工業」,但後來的資策會卻搖身一變,成為資訊產業中最大的承包商,因為資策會承接許多的政府標案,有些標案在資策會本身人力不足的情況下,轉包給其他資服業者。自此,資策會就被貼上一個「與民爭利」的標籤,而且這標籤怎麼樣也撕不掉。
資策會執行長卓政宏接任執行長五年多以來,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推動資策會的「轉型」,也要擺脫過往資策會「與民爭利」的標籤,並將轉型後的資策會定義為「第三方服務業者」,不再只是從政府接標案、轉手發包給其他資服業者的中間人。
為了撕掉這樣的標籤,卓政宏從三年前,開始推動資策會的數位轉型,從內部的價值溝通、組織整併,以及到現在調整接案原則和進行策略性投資,除了要撕掉與民爭利的標籤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資策會轉型,成為臺灣重要的第三方服務業者。「當資策會不再以「錢」為優先,就可以做到策進資訊產業,讓社會環境更好。」他說。
卓政宏形容當前的產業生態如同大型交響樂團,需要一位「樂團指揮」來協調各方,確保資訊暢通、資源均衡分配。他說,資策會希望可以扮演這一重要的第三方角色,致力推動技術與標準合規認證服務,提供數位轉型諮詢、前瞻產業智庫與專業人才培育,填補產業標準規範、資安服務需求及技術諮詢的不足。
他說,目前資策會透過發展晶片資安、AI、雲端服務、跨境數據傳輸以及碳數據標準等國內外合規的第三方認驗證服務,不僅完善產業生態系,也同時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資策會透過數位轉型,朝向第三方服務角色努力
卓政宏表示,從三年前資策會啟動的數位轉型開始,也經歷了內部溝通、價值重塑、組織重整等階段,才能夠進行數位轉型,為成為第三方服務角色奠基。
數位轉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初期階段是以電腦取代一部分人工,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像是人工智慧(AI)已經能夠承擔更多的工作。然而,他也說,數位轉型要解決的問題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需要回答一些關鍵問題,例如:數位轉型的目的是什麼?有誰需要幫助?
卓政宏認為,企業推動數位轉型時,需要培養相關具備相關能力的人才,只有真正了解產業需求的人,才能夠有效地運用AI來解決產業面臨的問題,像是人才訓練和新科技引進等,都需要有產業的領域知識才行。
至於針對供給方(服務提供者),卓政宏表示,需要有可以整合並提供各項服務的角色,像是樂團指揮,讓各個樂手在指揮的引導下,奏出美麗的樂曲。
資策會在數位轉型的第一階段,剛開始是用電腦取代一部分的人,而AI可以幫忙做原本需要很多人處理的事情;第二階段就是推動數位信任,這時候,因為不信任人也不信任技術,為了避免AI控制人,也同時解決社會上對於新科技使用的信任問題——面對新科技的使用都要有「風險管理」,做到最小化風險、最重要的就是要合乎法規的規範,並做到當責;第三階段就是數位調適;第四階段就是數位轉型。
卓政宏指出,資策會要扮演「第三方服務」的角色,賦能企業主有能力做數位創新,讓當需求方的需求可以被複製,不同產業可以推出教程去培養人才;供給方則可以定義產業數位轉型要做什麼,並由學校提供教育訓練。此外,對於前瞻科技也必須有足夠的掌握,掌握科技發展先機並參與其中,這些技術掌握不是為了解決單一問題,而要做到整合。
進行內部價值溝通尋求新共識,財務指標不再是唯一KPI
卓政宏坦言,資策會推動數位轉型時,面臨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內部的「價值溝通」,畢竟,過往的運作模式已經行之有年,想要在一夕之間改變並不切實際,要按部就班。
他說,資策會的本質是NGO(非政府組織),過去四十多年的經營,累積餘額有三十億元,但這筆錢不能隨意動用,頂多只能購置房產作為資策會的資產而已,卓政宏認為,這樣的作法,對資訊產業的發展並沒有助益。
「NGO累積財富是不道德的。」卓政宏表示,資策會身為NGO(非政府組織),不應該想著要從政府接案賺多少錢,重點是「資策會可以對社會帶來何種貢獻」。
卓政宏過往曾經擔任過消基會的財務長,也曾經歷過社會捐助款大幅縮水的情況,當大家都愁雲滿面時,他卻認為,NGO要追求的就是「社會對你的不再需要」,因為這表示該NGO成立時要解決的問題,已經被解決了。
所以,資策會面對「轉型」時,管理目的和規則必須要一致,所以,卓政宏剛開始先進行內部「價值溝通」,確認組織從上到下都有同樣的目標後,也調整管理規則,讓管理規則和評量的KPI趨向一致。
推動數位轉型要有耐性和方法,卓政宏先花時間和資策會內部同仁做價值溝通,他認為,先有共同的價值後,看到同樣的事情,才會有一致性的判斷,才會有共識,「當大家都相信同樣的價值,就是開始形塑公司的企業文化。」卓政宏說。
接著,就可以調整內部的管理規則,以符合追求的目標。他指出,內部管理規則最明顯的調整就是,以往各單位主管的KPI,財務目標達標與否占KPI的八成,但現在已經將財務目標的占比,縮小到只剩下一至二成。
另外,政府對於資策會的管理,也必須有所改變,像是過往,經濟部作為資策會的主管機關時,對資策會設定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就是要求資策會每年賺多少錢,而這樣的管理方式,在面對資策會轉型時,就必須要有所改變。「只有觀念上、管理上能趨向一致,才可以一起往前進。」卓政宏說。
以今年的資料來看,卓政宏表示,資策會進行轉型以來,目前轉型後推動的第三方業務,已經占資策會全會收入占比近六成,其中,民收(民間收入)占比71%、政收(政府收入)占比54%,這也證明,資策會已經不再是過往,專門接政府專案的資策會了。
從今年啟動兩年五億元的策略性投資
資策會從三年前開始一波內部的組織重整,整併許多業務類似的單位,目前資策會組織只剩下六種,其餘則為公司運作需要的部門。首先是規模最大的數位轉型研究院,其次是規模最小的軟體技術研究所,第三是資安科技研究院,第四是數位教育研究所,第五是產業情報研究所,最後就是科技法律研究所。
卓政宏表示,資策會逐步轉型,不再以接政府專案賺錢為主,更多是專注在一切可以對社會產生影響力的專案,所以,這些整合式專案,往往都會由上述四個單位共同參與,畢竟,每一個專案都會牽涉資安,也會需要搭配體技術以達到數位轉型目標,也可以帶動數位經濟的發展
資策會為了配合數位轉型的推動,開始擴大內部策略性投資。卓政宏表示,投資的標的是以「改變社會」作為目標,為社會將來面臨的衝擊做準備。這些策略性投資經費都是經過董事會同意,每年投資2.5億元,共計兩年。
他進一步解釋,這些投資計畫不一定成功,必須經過內部分析,如果失敗,必須有退場機制,而如果成功,未來可能成為資策會新的事業部,也可能會獨立出去,成為公司內部的獨立子公司。
他表示,資策會平均年收入約四十多億元,2.5億元的策略性投資占全年營收約6%,表示這部份的人力和資源不會用於接政府的案子,而是針對「對臺灣未來重要的事情」以及「資策會可以扮演重要角色」的事情做投資。
「重點是,這些策略性投資計畫,都必須產生價值。」簡單講,資策會投資2.5億元在這些策略性投資項目上,在資源有限、人力不變的情況下,資策會每年就是少接2.5億元的專案,並將相關的人力資源都用在策略性投資的項目上。
卓政宏指出,二年五億元的策略性投資,會用敏捷的管理方式,定期檢視投資績效與調整,跟早期瀑布式的計畫管理方式不一樣;加上,這些策略性投資專案有不同的KPI,所以不需要像傳統政府接案,需要寫期中、期末報告才能結案,但他表示,這些策略性投資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份完整的商業計畫書,才會對社會帶來影響,以及做到永續。
這些策略性投資從今年開始展開,卓政宏表示,剛開始大概提出十個案子,經過調整後,目前聚焦在有發展前景的六、七個案子。他指出,因為管理方式和以往不同,一旦確認進行的投資計畫無法展現其價值,就會開始停損。
資策會推動多項認驗證服務,助力臺灣產業數位轉型
目前資策會積極推動的第三方認驗證服務有五項,首先是跟2050淨零碳排有關的ESG議題。為了解決碳排放盤查能力不足以及數據標準不統一的問題,資策會推出ESG資料透明解決方案,建立臺灣碳數據交換標準,目的就是確保碳排放資料可以和國際接軌。
資策會表示,這個機制已納入亞太貿易便捷化和電子商務理事會(AFACT)提案,推動台灣ICT應用產業及減碳解決方案的國際輸出,形成參與ESG國際數據標準化的專業團隊,拓展國際空間。
再者,資策會也協助集保結算所(TDCC)通過跨境隱私規則(CBPR)驗證,成為臺灣第一家同時取得CBPR以及TPIPAS(臺灣個人資料保護與管理制度)的公司。
第三,資策會成立「晶片安全聯合檢測實驗室」,並且與電電公會合作發布晶片安全產業標準,同時與資安檢測公司SGS Brightsight合作,希望未來可以通過簡化CC(Common Criteria)標準的物聯網安全SESIP(Security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IoT Platforms)認證,做到「在地檢測、全球通行」,強化臺灣在晶片安全領域的優勢。
第四,隨著AI應用的普級,資策會也成立AI 133 Lab研究室,除了提供企業指引、創新工作坊、示範案例、實作指引、人才培訓和技術工具等六大服務外,並且和大同、中信、群創等企業合作,一起開發高價值解決方案;也與高柏科技、勝品電訊、盛融電訊等公司合作,提供智慧客服等AI應用服務,以促進產業技術創新和提升市場競爭力。
第五,當企業上雲已成常態,資策會也發展雲端服務水準認證機制,以第三方角色平衡供需雙方的認知,除了提升軟體開發品質即用戶信賴度,也會改善軟體資服業者的生態和獲利。
資策會表示,這個雲端技術特性檢測表也被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雲市集採用,作為軟體上架檢測的條件,確保上架軟體符合CNS 19086國家標準;此外,資策會也倡導雲端品質第三方測試,並已經成為數發部驗收政府軟體共同採購時的參考條件。
熱門新聞
2024-10-05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