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示意圖,photo by MChe Lee on unsplash

一個VM設定的失誤,竟然造成全臺近8千名高中生,高達2.5萬件升學檔案的遺失,教育部在事件發生後,一連多次發布公告,說明事件原因和影響,不只負責學習歷程專案維運團隊,連教育部部長潘文忠都出面道歉,承諾將檢討改進。

遺失資料無法復原,只能靠學生重傳或重製後再上傳,即使事件過了一周,仍有近半數學生資料未補齊。

但是,如果進一步深入探究,這一起震撼各界的學習歷程檔案的資料遺失事故,不單是人為疏忽那麼簡單,更是一連串因素交錯影響加乘下的後果,主要可從4大面向來看。

1. 技術面問題

之所以發生嚴重資料遺失,第一個問題出在VM設定失誤,這是一個技術問題。據了解,設定工程師是在新機房建立VM時,不小心套用到錯誤的VM設定樣板,誤選了「測試環境設定」樣板,內建還原機制,只要重開機後就自動還原硬碟,也會清除所有資料。此次事件中,有3臺VM套錯樣板,重開機後,VM依照設定自動還原,也刪除了舊資料,因此才造成資料遺失。

工程師原本無意使用這個模式,但卻沒有發現自己設定錯誤,誤將原本應該好好小心保管的學生資料,放進等待還原的VM硬碟中,後來也沒有發現這項錯誤及時修正,這當然是疏失,也確實是個不應該犯的錯誤。

機房維運人員進行VM環境的建立、調整或搬移過程中,都可能發生資料損失的風險,特別是提供給重要系統使用的VM,進行任何異動、調整的流程上,必須訂出相關SOP操作,甚至最好能有一套監督或雙重驗證機制,提供多一層把關,來確保整個操作或設定沒問題。除了增加人力,也能透過一些自動化VM建置工具等,來減少這類錯誤的發生。這次事件更反映出,設定SOP必須搭配監督、驗證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將人為疏失的風險降到最低。

2. 維運面問題

根據我們了解,這套系統過去在臺北機房運作時,也曾發生過類似的設定失誤,但因有完整備份,每日的本地和異地備份,因此當時沒有造成資料損失。

只是這一次失誤發生在新機房,新環境的風險,讓設定失誤的小風險變成了致命問題。

維運團隊自己也知道,系統剛上線這段期間,新機房還來不及做資料備份,但卻沒有意識到,或者忽視了沒有備份的風險有多高,而沒有持續落實原本採行的備份計畫。備份機制沒有確實落實,這是第2層問題,是維運面問題,也是造成學生資料無法復原的關鍵因素。

若維運團隊將「321備份」原則,視為基本要求,也就是IT界或資安圈常聽到的「3份備份、分別存放2種不同的儲存媒體、至少一份在異地保存」。在每一次出現敏感或重要的資料遺失風險前,都徹底執行一次,就不致於出現資料遺失而無法從備份復原的情況。

台灣世曦資訊系統部副理張智欽表示,他們的作法是,只要是重大系統變動或異動作業前,一定會先做一次快照,甚至還額外多一次備份,才開始作業,「畢竟備份原本就是為了要彌補人為可能的疏失,作為最後一道防線。」

3. 時程衝突問題

但,更根本問題,是時程衝突。

時程衝突的導火線,是5月宣布因疫情停止到校上課 ,教育部將學習歷程上傳期限,從7月底延長到9月30日,可是明年1月考招新制就要上路,時間相當急迫。9月1日一開學,學生就得趕快製作與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學校端接著也要趕緊在11月陸續提交到中央資料庫,時程是一關卡一關。

為了配合學生及學校端的作業時程的延期調整,暨大團隊原本計畫趁著暑假,在開學前完成新機房的搬遷工作。但新機房建置進度比原定時程晚了,直到8月底才啟用,在後續時程已經排定(而且經過一次延期很難再次延期),沒有其他選擇下,只能被迫選在9月初進行搬遷,導致學生上傳作業與系統移機作業時程重疊。

這樣意外的時程衝突,打亂了團隊的作業時程、搬遷計畫,為了趕上線,很難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完整的機房演練或相關測試,甚至新機房才剛啟用,在備份還不完備的狀況下,也只能選擇先搬了再說。因為再不搬,系統遲遲不能上線,學生就無法上傳檔案,造成學校提交時程延遲,將可能大大影響到後面考招新制推動的時程。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原本可錯開的流程,最後都混在一起,團隊的作業時間因此受到壓縮,大大增加了作業的風險,就是在這樣急迫時間壓力下,一次設定失誤,造成了資料遺失。

時程衝突,也是企業很容易遇到的問題。在時程衝突下,企業必須有所抉擇,也必須考慮到這抉擇後,因兩種作業衝突可能帶來的更大交互作用風險,才能爭取更多資源預作準備,來降低潛在風險。千萬不能小看,時程衝突帶來的隱藏性風險!

4. 制度面問題

除了技術、維運、時程衝突,最後一項是制度面問題,教育部長年以專案計畫委託,透過學校實驗室團隊來開發、維運重要資訊系統,而非尋求外部資訊專業廠商或SI團隊,這個習慣性作法造成了,系統維運團隊體質先天不足的問題。這也是造成這次事故的重要因素。

一來,在這樣學校實驗室編制下,校內團隊很難有充足預算,吸引到頂尖厲害高手加入,提升團隊戰力,只能以校內學生和老師為主,所以在人員專業度上很難有所提升;二來,平時只能接教育部的專案為生,缺少各種產業實戰環境來不斷練兵,來磨練團隊的維運能力,對學生來說,無法累積更多經驗,就不會認真視為長久的職涯發展。找不到外面有能力的人進來,也留不住團隊人才,終究沒辦法鍛練出像Google雲端業者或專業SI的世界級團隊。

這樣一個學校編制下的實驗室團隊,甚至可以說是只有老師、學生、專案人員組成的數十人專案團隊,不論是人力編制和專業能力,可能還是比不上校外專業資料中心或SI團隊,卻要執行這種全國性專案。遇上這種時程變動大,進度又很趕的專案,發生事故風險就容易比專業團隊來得高。這正是根本上的制度性問題。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