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洪政偉)

拉拉山上海拔1,600公尺上這間小型的華陵醫療站,十多年來,撐起了復興區民的醫療任務,即使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帶頭支援,受限於駐診人力和設備,只能以重點式診療和急診治療為主,直到2年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自行開發兩套遠距醫療設備,才將更多醫學中心等級的五官科門診能力,帶進了復興區。

這兩套遠距醫療設備,一款是設置在醫療站的站立式醫療五官鏡設備,另一套則是手提式,可將遠距醫療能力延伸到更偏遠山區進行巡迴醫療,甚至還能介接不同廠商的醫療資訊系統(HIS),包括基層醫療院所常用的展望亞洲科技、大同醫護的HIS,讓醫院不必另外儲存一份看診紀錄,也能直接在原HIS儲存病歷、醫囑等資料。

不只如此,長庚不用現成軟體,自行設計一套遠距醫療核心軟體,直接將伺服器放置於院內,免除資料在雲端外洩的疑慮。不論是單套設備還是整組解決方案,都已通過食藥署(TFDA)認證,長庚接下來要將這些遠距醫療設備,推廣到更多偏鄉。

1年開發2套遠距醫療設備,站立式先於桃園啟用

健保署去年底宣布今年撥出1億元給付遠距醫療,開啟臺灣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各大設備商、電信商蜂擁投入,各種遠距診療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耕耘偏鄉醫療近20年的長庚醫院也不落人後。他們聯手擅長研發醫療軟硬體的長庚醫療科技(簡稱長庚醫科),將過去數十年的偏鄉診療經驗,用技術轉換為實體的遠距診療設備。長庚遠距醫療推手之一的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總執行長潘延健指出,團隊從2018年開始規畫、研發,在2019年完成設備開發,後來更通過衛福部食藥署認證。他們也在當年,聯手健保署率先於桃園市復興區華陵醫療站,啟用這套設備。

先導入的第一款遠距診療設備是站立式大型數位遠距醫療車。因為華陵醫療站只有一位家醫科醫師和一位護理師進駐,難以應付就診民眾的多專科需求,站立式遠距醫療車就扮演看診的技術橋樑,大醫院的醫生可以遠端連線,來支援山上不同的專科看診需求。

這臺看診車配有可移動的高解析度鏡頭,由遠端支援醫院醫師操控,可自由調整鏡頭角度,讓醫師「看得更清楚。」再來還有手持式檢查設備,像是眼底鏡、耳鏡、口腔鏡和皮膚鏡等五官鏡,以及深度腹部超音波和淺層超音波儀器。醫療站醫師就在病人身上操作這些設備,來讓遠端支援醫院醫師隔空診斷。

以皮膚鏡為例,醫師甚至能透過高解析度的放大影像,來更仔細研究肉眼難以辨識的病灶。甚至有些可能病變的皮膚痣,能直接在山上進行定期追蹤,不用每次都得舟車勞頓下山。

而儀器檢查順利的關鍵,還有賴於站立式設備的電腦通訊軟體。雙方醫師和病人透過長庚自行開發的軟體,來溝通、問診,不必擔心採用現成通訊軟體資料外洩的隱憂,「因為軟體所用的伺服器,就在長庚,」潘延健表示。

長庚醫院聯手長庚醫療科技團隊,開發出站立式遠距醫療車,配有電腦、手持式五官鏡、移動式高解析度鏡頭,2019年已於桃園市拉拉山地區的華陵醫療站啟用。(攝影/洪政偉)

這套遠距醫療車的鏡頭可由遠端大醫院醫師操控,來進一步檢視患部。(攝影/洪政偉)

遠距醫療車也配有手持深、淺層超音波檢測器,可進行肝臟、膀胱、頸動脈和四肢末梢血管檢查等。(攝影/洪政偉)

2次改良開發登機箱遠距醫療裝備,拉了就走

長庚醫院和長庚醫科打造的另一套遠距醫療設備,則是如登機箱大小的手提式遠距醫療設備,可讓需要巡迴醫療或居家照護的醫護人員,拉了就走。而在防水、防塵、防撞的外殼裡,裝了平板電腦、鍵盤滑鼠、電池和檢查儀器,特別是常用的眼底鏡、耳鏡、皮膚鏡等五官鏡,以及深、淺層超音波檢查裝置。

開發這套裝備的核心人物長庚醫科資訊事業部技術發展課專案經理鍾貴麒指出,這個裝備的設計還有一個巧思,也就是分門別類的模組,比如眼科設備裝一盒、超音波相關設備裝一盒。「這對執行巡迴醫療的醫護人員來說,更容易清點,」他說。

不過,這套手提式設備並非一開始就是完美的。他坦言,第一版原型不只體積大,也沒有充電設備,外殼也不防塵、防水、防撞。而且其中的手持式檢查儀器,還是一體式的收納方式,醫護人員得額外留意清點才行。

好在長庚醫科有醫院醫護人員的即時反饋,才能讓團隊在短時間內,開發出現在看到的第二版手提式裝備。鍾貴麒更表示,在設備開發期間,還遇到中美貿易戰,團隊也因此特別提防「紅色供應鏈」產品,以國產零組件為優先。

最近,這套手提式遠距醫療設備,也用來支援離島澎湖的將軍澳嶼遠距診療。潘延健表示,長庚還開發了很多種遠距醫療設備,比如用來檢查鼻咽喉病症或卡魚刺的內視鏡,以及用來量測心電圖、血糖、血壓、尿酸和總膽固醇的居家生理量測設備等。

這款手提式遠距醫療設備大小符合登機箱規定,外殼防水、防塵、防撞,內有電腦、鏡頭、手持式五官鏡、電池等,以模組化收納在箱中。(攝影/洪政偉)

                                                                                                                                           

這款手提式遠距醫療箱經醫護回饋改良,將原本一體式的器材收納改為模組式,按科別分門別類收納,減輕醫護人員巡迴醫療時的清點負擔。(攝影/洪政偉)

                                                                                                                                          

遠距醫療箱甚至內建讀卡機收納盒、USB連接埠、電源插孔、充電設備等等,一次至少可使用兩小時。(攝影/洪政偉)

串接不同廠牌HIS,不是長庚系統也能用

「有別於設備商、電信商,長庚的遠距醫療平臺還能介接不同廠牌的HIS,」潘延健舉例,像是基層或偏鄉醫療機構常用的展望亞洲科技HIS、大同醫護HIS,都已能串接。這麼做的好處是,遠端支援醫院可直接調閱病人在偏鄉醫療機構的病史和就醫紀錄,而遠端看診的資訊如病歷、醫囑等,也可直接存進醫院HIS,不必再額外儲存一份紀錄。

而且,HIS整合還能發展出遠距醫療的「多點看診,」也就是偏鄉民眾直接從遠端長庚醫院的門診掛號即可,不必像過往一樣、得預約特殊看診時段;長庚醫院的醫師也可直接在門診診間看診,不必到特定的遠距診療診間問診。這個方法,可讓偏鄉民眾一次預約不同科別,像是眼科、耳鼻喉科或皮膚科等,等待預約醫院叫號即可。

不過,鍾貴麒補充,雖然長庚遠距醫療平臺可介接不同廠牌HIS,但仍需依使用者需求客製化。比如,有些醫院希望回傳多一點參數,像是身高、年齡、體重等等,有些醫院希望少一點,「這就得客製化設定。」

另一方面,他也提到,長庚遠距醫療設備雖能在有線網路環境下能介接PACS(醫療影像儲傳系統),來讓偏鄉醫療機構醫師調閱病人在長庚的X光片、MRI、電腦斷層掃描等醫學影像,但在無線網路環境下,就不會以醫學影像作為主要依據。

這是因為,PACS影像容量大,雖然近年5G電信服務興起,但相關基礎設施還不夠普及,偏鄉主要仍以4G電信服務為主;因此,以較低頻寬網路傳輸大容量影像時,勢必會壓縮影像,「可能造成誤判。」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改只傳輸遠端長庚院區醫師判定後的影像報告,作為輔助參考,而非直接以醫療影像為主。鍾貴麒補充,未來要是5G基礎設施普及,就能實現PACS影像即時傳輸,而現階段遠距的五官鏡視訊診療,「4G就夠用了。」

下一步要推廣到更多偏鄉地區、盼法規鬆綁

「不管是單套遠距醫療設備,還是整套解決方案,都已經通過TFDA認證。」潘延健指出,接下來,長庚要將這些設備推廣到更多偏鄉,他也期盼衛福部進一步鬆綁遠距醫療法規,比如讓受過嚴格訓練的專科護理師,也能操作遠距醫療檢查儀器,而非只限定醫師操作或醫師在場。如此,就能發揮更多遠距醫療的效益。文⊙王若樸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