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在臺正式介紹了全新雲原生軟體產品組合Cloud Paks,共分為六大產品線。

IBM完成紅帽併購案後,去年秋季在國外發布並在臺以非正式方式向媒體揭露了全新雲原生軟體產品組合Cloud Paks,以容器化技術將軟體整合為多組解決方案。今天(3/18),IBM在線上舉辦的記者會,正式介紹了這個以套餐形式設計的雲端軟體產品組合,並在今年要在臺力推該組合的6大產品線。

臺灣IBM雲端運算暨認知軟體事業群總經理許仲言提到,2020年IBM雲端運算暨認知軟體平臺部門的發展策略,將持續利用混合多重雲方式,為企業進行數位轉型。他進一步提到,IBM與紅帽(Red Hat)合併完成後,這2個部門之間在各產品線上,都有非常密切的配合,目的就是要提供企業客戶更加彈性的解決方案。

許仲言強調,IBM今年重要策略宗旨是,以認知型企業(Cognitive Enterprise)混合多雲平臺為核心,提供IBM Cloud Paks、Red Hat、IBM Cloud的解決方案。在IBM完成紅帽併購案後,IBM將既有的軟體平臺與紅帽產品線進行整合,推出6個Cloud Paks,涵蓋了企業客戶端到端的整個數位轉型過程,所需要的產品線與服務。他更提到,在數位轉型過程中,企業面臨混合多重雲是必然的趨勢。

IBM Cloud Paks包括的6大產品線,分為應用程式開發解決方案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自動化資料分析解決方案Cloud Pak for Data、整合套件組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流程自動組Cloud Pak for Automation、混合雲管理解決方案Cloud Pak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這前5項都在去年秋季已在國外發布,許仲言提到,新增的第6個資安解決方案Cloud Pak for Security,是IBM去年第四季的最新發布。

IBM將在臺力堆Cloud Paks六大產品線

許仲言舉例,企業如果想把架構打造成敏捷性架構,可以利用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將應用程式端打造成容器化架構或敏捷化的架構。此外,過去兩三年,許多企業想做人工智慧,但是在資料清洗與資料治理面臨很大的困難度,加上資料科學家在市場的需求大於供給,共有兩大問題。

他提到,IBM設立Cloud Pak for Data平臺的目的,是要把過往從資料蒐集、資料清洗整理,甚至後續資料分析到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一連串工作流,都能在該平臺做到。許仲言進一步補充,在該平臺更強化了Auto for AI,讓企業在演算法設定或演算法模型的管理,或是在模型參數的設定,也就是特徵工程上的設定,可以用相對少量的資料與資料科學家,來進行AI的應用。

再來是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許仲言解釋,該產品線可提供企業從前端的數位通路到中臺、後端的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企業服務匯流排),利用一條龍方式串連應用程式與資料。而Cloud Pak for Automation,則是把IBM的流程工具整合在一起,提供企業從半自動化、自動化到智能化的服務。

此外,許仲言提到,現在客戶的環境,不論是傳統IT或是上到混合雲的部分,IBM研究大部分客戶,幾乎是採用了2到3個以上不同的叢集(cluster)。針對不同的叢集,企業如何以單一的儀表板進行管理、維護,甚至是預警,對此,IBM提出了Cloud Pak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的解決方案。

在資安解決方案Cloud Pak for Security的部分。他則提到,國內許多企業不是用IBM的資安解決方案,所以IBM提供的是聯合搜尋的方式,不管企業是用哪家資安業者的產品,IBM能讓客戶在資料不上雲的情況下,第一時間發現資安上的漏洞。

許仲言提到,IBM Cloud Paks是一個以容器化為底層的中介軟體,可以部署不同異質平臺上,包括AWS、微軟Azure、Google Cloud平臺、IBM Cloud等公有雲與私有雲上。此外,所有的Cloud Pak更提供客戶替換機制,他舉例,比如在整合套件組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客戶若原本是IBM MQ大量的使用者,但當系統架構改變時,可能MQ數量變少,可以透過IBM替換機制,讓MQ替換成API Connect。

臺灣多家大型金融機構開始上雲、擁抱容器

臺灣IBM全球資訊科技服務事業部總經理李正屹則表示,混合雲以及開源是該部門發展主要兩大方向。他指出,73%的IBM企業顧客仍對重要應用系統上雲有所疑慮,54%的企業高階主管缺乏上雲策略,而在多雲管理方面,甚至只有41%的顧客具備多雲管理的方法。他建議企業雲端導入過程,可分為四階段,規畫、遷移、建置到上線後的管理。

臺灣已有不少大型企業展開上雲的計畫,李正屹也透露了4個企業上雲作法。例如,某家大型創新民營銀行將以容器打造新核心系統架構,也委外規畫相關建置,及上線後的管理機制。另有一家大型集團醫學中心則建置了新一代醫院核心系統的雲端平臺,不過,因為內部IT人員缺乏相關技能,於是將人員訓練委外,要用3年時間培訓人員的雲端管理技能,也找來廠商強化該院基礎架構相關的基礎機制。去年一家大型創新民營銀行使用了IBM的雲端基礎架構轉型諮詢服務,來訂定了架構轉型技術。另有一家大型民營金控銀行則計畫將Power主機上的核心關鍵應用搬上雲端平臺,目前則正在洽談中。

除了上雲,容器技術也開始獲得臺灣大企業採用,李正屹舉例,去年一家大型公股國際銀行已經建置了OpenShift容器雲,另有一家大型民營金控銀行則用OpenShift來開發新系統,不過,上線前忽然發現沒有真正完整測試上線的計畫,因此委外進行了上線前的風險評估和優化。還有一家傳統公股銀行也有意導入容器平臺,不過,他提到,要將既有應用搬上容器架構,跟傳統基礎架構的搬遷思維不同,所以,這家銀行去年先用IBM LinuxONE平臺來進行測試驗證。文⊙李靜宜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