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總經理張智威 (攝影/洪政偉)

從事AI開發工作,常面臨訓練資料不足的問題,在資料被視為敏感個資的醫療業更是如此。為打破這個限制,坊間也出現不少方法,像是透過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來進行預訓練,或是利用生成對抗網路(GAN)來產生訓練資料,提高AI模型準確度。

這些方法對HTC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來說,一點都不陌生。2年前,DeepQ就應用遷移學習來改善中耳炎AI辨識率,首先透過降低維度,將耳道照片轉換為抽象的局部特徵圖像,再利用相似但與中耳炎無關的影像,比如柳丁切片、咖啡拉花等圖片來訓練AI演算法,讓準確率從7成躍升到9成以上。

這幕後的關鍵推手,就是HTC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總經理張智威。十多年前,他擔任Google中國研究院院長,主導AI復興初期的平行機器學習算法研發。後來,Google撤離中國後,他回到臺灣,全心投入醫療AI的研究。對他來說,醫療小數據是一道有趣的挑戰題,除了遷移學習,近年來他也將重心放在充滿創作潛力的GAN上,要透過這個方法來產生可靠的醫療影像。

GAN自2014年問世以來,已衍生出數百種變形,就連獲得圖靈獎的臉書AI研究院首席科學家Yann LeCun都認為,GAN及其變形是機器學習近10年來最有趣的想法。

GAN最為人熟知的應用就是創作,比如生成名畫畫風的圖片、古典樂風的曲子,或是去除照片中的物體、產生如假包換的假影片等。GAN的原理是利用兩套類神經網路來互相競爭、產生仿真的資料,這兩套網路包括了生成器(Generator)和鑑別器(Discriminator),生成器負責產生類似輸入值的資料,鑑別器則負責判別生成資料的真偽,兩者互相對抗、競爭,隨著時間推進,兩者表現也越來越好-生成的品質越來越高,鑑別的能力越來越強。

也因為GAN的特性,不少產業運用它來解決訓練資料不足的狀況,比如醫療業者利用GAN產生特定的醫療影像,再用這些影像來訓練另一套AI模型來辨識特定疾病。雖然GAN創作潛力高,但仍有其限制,像是會生成不符合現實條件的影像,或者是在自身訓練資料代表性不足的情況下,難以生成多元的影像。

舉例來說,如果要GAN生成出血性和缺血性腦中風的醫療影像,就可能發生兩種狀況。第一是產生不合邏輯的影像,比如出血點在神經周圍,而非在血管附近。第二則是訓練資料代表性不足時,如果只有缺血性中風影像作為輸入值,GAN就難以產生出血性中風的醫療影像。而這就是醫療業所面臨的小數據痛點之一。

結合專業知識,引導GAN產生訓練樣本中未出現的類別影像

張智威團隊透過生成未知花卉的任務來驗證KG-GAN。左邊兩排為實際花卉影像,中間是KG-GAN成功生成的花卉影像,右邊則是不成功的樣本。(圖片來源/DeepQ)

為改善這個問題,張智威帶領DeepQ團隊鎖定GAN,歷時一年研發出知識型AI框架Knowledge-Guided GAN(簡稱KG-GAN),整合了專業知識和GAN框架,要在訓練樣本代表性有限的情況下,來提高生成影像的多樣性,以及精準度。

「KG-GAN運用了AI表現最好的兩個領域,也就是自然語言處理和影像處理。」在架構上,KG-GAN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建構任務所需的專業知識,二是訓練兩組生成器G1和G2,分別針對已知和未知的影像特徵來學習。首先,團隊將專業知識化為約束函數,來判斷一張影像是否具備特定的特徵,同時藉這個專業知識來引導G2,來探索、產生訓練樣本中未包含的特徵,並讓鑑別器合理容忍生成影像的多元性。

與此同時,專業知識也扮演約束角色,來避免G2產生不合邏輯的影像,比如在神經周圍出血的影像,或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灰色玫瑰。此外,團隊也設計G1和G2間可共享權重,以讓KG-GAN利用兩者所學習的知識。

「我們利用花卉生成的任務,來驗證KG-GAN框架。」張智威指出,團隊的驗證目標,是要讓KG-GAN產生訓練樣本中未出現過的花卉種類。首先,團隊從牛津花卉資料集(Oxford Flower Dataset)中取得花卉影像及其文字描述,並分為82種已知花卉和20種未知花卉,目標是要用這82種花朵影像,以及這20種未知花朵的文字描述,來產生這20種花朵的影像。在專業知識部分,團隊利用語義嵌入表徵(Semantic Embedding Representation)和深度類神經網路構成的約束函數,來找出不同花卉種類的關係與其文字特徵,並以此來導引KG-GAN產生目標花卉影像。

要發展人類水準AI,好比整合大腦枕葉、額葉、頂葉、顳葉功能,得將認知、語言、視覺、問題解決和記憶處理等能力融會貫通。─── HTC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總經理張智威 (攝影/洪政偉)

結果顯示,KG-GAN可生成未知的花卉影像,在顏色部分「非常準確。」但張智威也坦言,KG-GAN仍有進步空間,像是花瓣形狀等細節可再更細緻、更具體,團隊也根據不足之處,持續改善、精進研究。因為,KG-GAN要是發展成熟,就能在醫療專業知識的導引下,生成可靠、真實的影像,來補足醫療小數據缺口。也因為KG-GAN的潛力,DeepQ將其訂為未來三大發展目標之一。

對張智威來說,KG-GAN不只是解決醫療小數據的嘗試,更是AI發展的突破。因為,「一直以來,AI擅長視覺辨識,就像是只發揮人腦的枕葉功能。」但要發展近似人類水準的AI,就好比要整合人類大腦的枕葉、額葉、頂葉和顳葉,將認知、語言、問題解決、記憶處理等能力融會貫通,就連去年獲得圖靈獎的三位得主,也如此認為。而KG-GAN結合了自然語言和視覺處理,有如運用大腦的枕葉和額葉功能,是發展人類水準AI的第一步。

改良式增強學習突破醫療問診困境

除了醫療小數據,醫療問診也是張智威團隊的AI精準醫療研究方向之一。他指出,醫療問診的重點在於精準提問,要從有限的已知資訊中,透過最少量的問題來判斷病症,並給予最準確的診斷建議。

以AI進行醫療問診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之一就是透過決策樹來分類病患的狀況。但是,「決策樹無法縮減問題範圍。」而在2年前一場國際醫療競賽之後,張智威團隊靈機一動,要藉AlphaGo成功運用增強學習的經驗,透過代理人(Agent)獎懲機制,結合美國開源的問診資料集,來訓練代理人詢問病患病症,並根據病患回答來預測疾病狀態。要是提問正確,就給予獎勵,要是提問太多或偏題,就給予懲罰。

不過,代理人問診的初期表現並不理想。張智威分析了原因,將AlphaGo與醫療問診這兩種應用情境相比,首先,圍棋棋譜的可能組合有限,但人體健康狀況卻是無限。再來,圍棋結果只有輸贏兩種,但人體有上百種症狀,診斷結果可能只是其中2、3種。除此之外,AlphaGo能夠任意探索新棋路,然而問診AI受限於醫藥規定,無法隨意探索新方法。

這些反思,催生了後來的改良方法。2017年時,張智威與團隊利用階層式增強學習,組成代理人醫師團隊,每個代理人負責不同的身體部位,透過主代理人選擇一個部位的代理人來問診,同時考量病症情境,比如病症地理資料、患者醫療病史、疾病好發時間等,來綜合診斷。這個作法,代理人平均只要7.24個問題就能完成問診,而AI問診的準確率也從63%提高至76%。

張智威團隊更在這個基礎上,於去年發表了一套改良式增強學習方法REFUEL,透過稀疏特徵探索(Sparse feature exploration)來進一步減少問診問題、更快速得到患者「是」的答案。他解釋,人體約有200種症狀,而患者可能只得其中3種,因此在問診初期,如果只隨機選擇症狀來詢問,容易得到「否」的回答,對問診並無助益。

REFUEL就針對這個情況,提出兩個機制來改善。首先是獎勵設計(Reward Shaping),只要代理人的症狀提問得到正面回答,就給予額外獎勵,並同時保持馬可夫決策過程(MDP)的最佳策略,將策略搜尋導引至更好的方向。再來是特徵重建(Feature Rebuilding),根據關聯性來重新分配特徵權重,藉此找到關鍵症狀。

這個機制,將AI問診準確率從76%提高至85%,論文也在國際AI頂級學術會議AAAI與NeurIPS發表。此外,團隊也將REFUEL理論實際運用於導診功能,內嵌在萬芳醫院的AI問診機器人萬小芳中,可根據使用者的病況,來進行導診判斷和掛號,並根據醫生反饋來不斷精進背後的演算法。

精準醫療另一目標,要靠多層次區塊鏈彌補傳統區塊鏈缺陷

DeepQ未來發展三大目標,不只將火力集中於AI,還包括了區塊鏈。張智威看好區塊鏈應用於醫療產業的潛力,去年便與臺灣大學、史丹佛大學共同發表一套多層次醫療區塊鏈(Multilayer Blockchain for Healthcare),首波瞄準醫療隱私資料的分享,要透過區塊鏈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機制來交換電子病歷。

他首先指出,在設計和部署分散式應用時,存有三個核心需求,也就是分區容錯性(Partition tolerance)、連貫性(Consistenc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其中,分區容錯性指的是在分散式系統裡,就算有臺機器故障,仍不影響其他機器運作。

這三者合稱為CAP定理,但CAP定理強調,分散式應用最多只能滿足兩個需求,難以三管齊下。以CAP定理看來,區塊鏈因去中心化關係,具備了分區容錯性和連貫性這兩個特點,但可用性就差強人意,因為交易速度並非即時。

為強化可用性、保護醫療數據的個人隱私,團隊與臺大資工系教授廖世偉聯手,設計了多層區塊鏈架構,可分為基礎層和分支層。基礎層保留了比特幣區塊鏈的屬性,保存了區塊頭的梅克爾樹根哈希值,來提高交易速度;而分支層則設計來滿足隱私、儲存等需求,透過智能合約機制來進行病歷交換,而且,智能合約上儲存、記載的是程式碼,並非病歷資料本身,因此免除了資料隱私問題。

一如DeepQ的改良式增強學習理論REFUEL,這個多層次醫療區塊鏈機制也實際應用於產業中,在今年初發表的彰基蘭醫師AI智慧聊天機器人中首次亮相、提供跨院病歷交換功能,團隊也與史丹佛大學的開源虛擬助理實驗室計畫OVAL聯手,以這個多層次醫療區塊鏈機制共同申請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支援,要來發展更多元的智慧聊天機器人應用,延伸DeepQ的精準醫療研究。

 

CTO小檔案

張智威

HTC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總經理

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博士

經歷:1999年完成學業後,受聘為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電機電腦工程系助理教授,後晉升終身職正教授。2006年擔任Google中國研究院院長,主導大數據驅動平行機器學習算法研發,6年後加入HTC,擔任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總經理至今,亦是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客座教授。

 

公司檔案

DeepQ

●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三段207-5號13樓

● 成立時間:2017年

● 主要業務:開發與銷售醫療人工智慧和醫療虛擬、擴增實境產品

● 員工數:80人

公司大事紀

● 2017年:成立HTC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公司,與萬芳醫院推出全臺首個AI醫療服務聊天機器人萬小芳,其中導診功能採改良式增強學習機制

● 2018年:推出雲端DeepQ人工智慧平臺;與內湖三總醫院合作開設亞洲首個VR智慧外科SDM診間;與臺北醫學大學成立VR解剖學教室;推出疾管署防疫聊天機器人疾管家2.0,導入自然語言處理擴充傳染病諮詢功能

● 2019年:與萬芳醫院建置多人體驗VR團體衛教診間,透過VR一體機實現醫病共享決策;與彰化基督教醫院推出跨院AI+區塊練醫療照護對話機器人『蘭醫師』,應用區塊鏈於病歷交換;推出醫療DeepQ人工智慧平臺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