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中國區副總裁暨首席分析師武連峰指出,直至2027年,全球企業將有8成以上完成數位轉型,在此之前,企業若要加速數位轉型,得先以新KPI進行績效評估。(攝影/李靜宜)

「三年前,企業CEO都在問什麼是數位轉型,去年則想知道怎麼做,但到了2018年,CEO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加速數位轉型績效。」市場研究機構IDC中國區副總裁暨首席分析師武連峰在一場論壇中指出,全球已經有60%以上的企業都開始做數位轉型,但他們更在意的是,投入大筆資金後帶來的績效。

他也指出,企業在數位轉型時所面臨的三大障礙,最大障礙是「CEO、COO、CIO認知不一致」,「二是數位轉型沒有量化收益標準」,而「人才組織架構」也是一大阻礙,因為企業數位轉型所需人才,是熟知新興技術與業務,並能作為業務與IT部門之間的橋樑。

給CIO的3建議和4策略

為此,武連峰提出3項給企業CIO的建議。「一是起步要小」,數位轉型需花費大量成本與時間,跟CEO爭取預算時,就要讓專案在短期內見效,給董事會信心。「二是發展要快」時間拖久高層會沒耐心,加上市場競爭快速,可採用DevOps工具,提高開發速度。「三是想的要大」他解釋,CEO要和COO和CIO建立數位轉型共識,擁有共同的大願景,遇到挫折時才不會失去方向。

而針對提升數位轉型的績效,IDC也建議可從財務、戰略、創新與營運等四大面向來定策略。武連峰提到,在財務方面,企業看重的是能帶來多少利潤,當財務有好成績,高層就願意多投資在數位轉型。他也指出,全球排名第一的數位銀行以及航空公司,都在轉型下,稅前利潤分別高出43%、12%。

在戰略方面,未來的商業模式價值在於採用數位工具,讓企業內部運作更有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同時,也要透過數位工具簡化產品與服務流程,優化客戶體驗。「傳統企業若不趕快跟上數位轉型行列,未來競爭能力會很差。」他說。

創新方面,武連峰以位於北京朝陽區的零售商大悅城為例,過去10年以來,大悅城在新零售的年輕族群業務增長15%到20%,成功的核心就是打造智慧商城,來實現客戶流動與業績增長。他們透過消費者登入WiFi熱點、掃描車牌號碼,並與其它線上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找出主力客戶落在25歲到30歲,進而針對此年齡層的消費需求進行加強,穩固主力客群。

避免轉型卡關有5項作法,要靠新KPI量化轉型績效

而在營運方面,武連峰指出,企業若要順利推動數位轉型避免卡關,有5項作法,包括採用數位轉型績效計分卡與新KPI「量化數位轉型績效」、「把數位化融入企業的組織架構」、針對企業自家顧客旅程來規畫「數位轉型戰略路線圖」、「培養專業人才的能力」以及打造「數位轉型平臺」以加速創新。

武連峰強調,這些作法沒有先後順序,端看企業需求,可自由調整,不同企業的挑戰點也會不一樣。

他以金融、電信業舉例,這兩個產業本身的IT人才很強,但可能在組織架構上沒有設計好,所以會建議成立數位轉型團隊,制定轉型願景,擴大人員後再開始制定數位轉型計畫,並滲透到每個業務單位,推進轉型。後續可能會需要再成立新部門,利用IT與數據改變商業模式,實現企業創新。

IDC提供一套指導框架,要教企業設計數位轉型計分卡,以衡量數位轉型績效。(攝影/李靜宜)

如何衡量數位轉型成效,IDC教你設計計分卡

而針對數位轉型績效評估,武連峰直言,亞太區企業訂定的KPI還是偏向傳統,像是投資報酬率、顧客滿意度、組織盈利增長等等。對於傳統企業CIO來說,其業務成果會放在下降成本提升利潤、產品上市速度、生產力與改善時間多長、客戶滿意度以及風險管理。「但要加速數位轉型,這些指標都還不夠。」他說。

IDC提供的數位轉型績效計分卡,有五項新的KPI可供企業作為數位轉型的成功指標,包括創新速度與商業化、客戶推薦度、利用大數據分析抓住客戶、讓客戶定義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最後是善用新興技術人才降低人力成本。

他解釋,數位轉型績效計分卡是一套為企業客製化的成功指標,首先會分析出企業數位轉型成熟度階段,並加上企業IT數位轉型指數,共同標註出落在四象限中的位置,包括數位轉型落後者、競爭者、挑戰者、領導者,最後會依據總評分定義企業IT數位轉型影響力,1.0~2.5代表影響力低,2.6~3.5影響力中、3.6~5.0才算影響力高。

「IDC的數位轉型績效計分卡不是一張成績單」武連峰強調。而是要用量化數據,去衡量數位轉型為企業產生的直接與間接效益,同時也有利合作夥伴之間,形成問責機制與增加透明度,讓彼此有所約束,也能讓企業知道身處的位置,並為長期的數位轉型戰略提供指標。

2027年8成以上企業將完成數位轉型

IDC也將數位轉型成熟度分為五階段,分別是單點實驗、局部推廣、複製整合、管理營運、優化創新。武連峰強調,五階段都要走完才算完成數位轉型。他也提到,IDC把數位轉型定義為一個10年的旅程,在經過全球4000多個行業的調查研究之後,他們把2017年作為「數位轉型僵局年」,因為全球有59 %企業的數位轉型成熟度都落在第二、第三階段,要往第四、第五階段難度很大。「就像爬山時準備要登頂前的那一段路,雖然距離不遠,但是很吃力。」他比喻。

不過,IDC預測,到了2027年有85%的企業都會完成數位轉型,基本上都會走到第四、第五階段。只是各產業成熟度與認知有所差異,所以速度也會不一樣,金融、零售、電信,因為受到市場的壓力,相對會走得更快速,傳統製造業、政府、醫療還需要稍長的時間。

而針對臺灣與大陸在數位轉型的進程,武連峰指出,IT支持業務有四個階段,包括重構業務流程、重構用戶體驗、重構產品與服務、重構商業模式。目前臺灣企業對於效率跟成本關注較多,在重構業務流程與用戶體驗,還要再努力。大陸則是著重在數位營銷、數位管道,許多中小型企業在重構用戶體驗、商業模式非常積極。

他進一步分析,也因為大陸中小型企業業務模式較為靈活,決策制度時間較短,對新興技術敏感度也較高,所以數位轉型成熟度都落在第二、第三階段。

相較於大陸的中大型企業,因為公司決策機制,轉型的成本壓力,傳統業務阻礙等包袱,所以面臨的挑戰比起中小企業會更大,數位轉型成熟度較多落在第一、第二階段。不過,中大型企業一旦決定要做數位轉型,在資金、實力、人才都有優勢,但推進的時間會稍微慢一些。

武連峰以杭州一家絲綢商萬事利集團舉例,他提到,萬事利老闆起初的規畫是要一次做足全方面數位轉型,等於從供應鏈、製造、行銷到銷售的決策都要一起改變,其集團CIO當時建議,若一次做足全方面數位轉型,肯定會失敗,因為涉及不同部門利益關係,協調起來難度大,所以建議先從客戶端開始。於是他們開始把產品行動電商化,讓客戶端最直接的壓力,讓老闆回過頭來倒逼各部門轉型,果然讓數位轉型更為順暢。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